辽宁省锦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州市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5分
考生注意:试题总分100分,卷面书写5分。

请在答题纸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答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析】
【详解】首先要保证书写的正确,然后力求书写的美观。

注意“慎、败”等字的写法。

2.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 濡.养(rú)游戈.(yì)锲.而不舍(qì)李代桃僵.(jiāng)
B. 怨怅.(chāng)拮据.(jū)矫.揉造作(jiǎo)彬彬有理.(lǐ)
C. 促狭.(xiá)端详.(xiáng)形销.骨立(xiāo)郑重其事.(shì)
D. 广袤.(mào)恪.守(gè)矛.塞顿开(máo)附庸.风雅(yōn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游戈.——游弋、锲.而不舍(qì)——(qiè);
B.怨怅.(chāng)——(chàng)、彬彬有理.——彬彬有礼;
D.恪.守(gè)——(kè)、矛.塞顿开——茅塞顿开;
故选C。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A.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

B. 校园艺术节汇报会上,老师悠扬的歌声和学生精彩的舞蹈相得益彰
....,让观众们尽享视听盛宴。

C. 自习课时,看到同学们都在为了梦想而努力,再看看自己的懒散和懈怠,李明感到自惭形秽
....。

D. 随着校园欺凌现象的频发,心理专家呼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建立防控有效机制间不容发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此句中表示“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

表意恰当。

B.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句中表现“歌声”与“舞蹈”配合而显示出更好的视听作用,意思准确。

C.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此句用“自惭形秽”表现李明对别人努力而反思自己懒散和懈怠时的心理,符合语境和语意。

D.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本句的意思“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的“时间紧、任务急迫”,“间不容发”不能表达此意,可把“间不容发”改为“刻不容缓”。

故选D。

4.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近年来,工厂和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已经严重造成了环境污染,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B. 在锦州开展“三城联创”活动期间,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让百姓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C.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能否保护好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专家认为,年轻人患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一是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二是喜食刺激性的食物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严重造成了环境污染”语序不当,应改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B.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让”;
D.句式杂糅,去掉“所致”;
故选C。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苔藓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了一大块。

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便又在干燥的墙角成黄褐。

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
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一片了。

它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的角落。

A. 长晒蓊郁注视
B. 绿枯蓊郁注意
C.绿晒葱茏注视
D. 长枯葱茏注意【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长”是生长、成长的意思。

“绿”一大块,能够生动形象的表现
了苔藓的生长,用在这里更加合适。

第二空:“晒”是太阳把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的意思。

“枯”,干枯的意思。

“枯”成黄褐,表现出了苔藓被晒后的状态。

第三空:葱茏:形容草木十分丰茂。

蓊郁:意思是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浓郁:形容青翠茂盛。

“蓊郁”更能表现苔藓的绿。

第四空:注视:注意地看。

注意:指留意、关注。

根据语境“角落”,应选用“注意”。

故选B。

6.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艾青曾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在抗战时期,他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字里行间传达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极具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B.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艾青的诗歌作品仍是以歌颂光明为主旋律的。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有了较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C.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大多有着自己的辛酸史,如林冲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却被陷害发配,他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逼上梁山的。

D.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可以说是个下层侠士,崇尚的是义,有恩必报,有仇必复。

他镇泼皮倒拔垂杨柳、救挚友大闹野猪林、护百姓除恶蜈蚣岭,是最富血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好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水浒传》中除恶蜈蚣岭的主人公是武松。

是武松杀了蜈蚣岭的王道人。

不是“鲁智深”。

故选D。

7. 古诗文填空。

(1)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坚定信心,奋发振作,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既写出了“醉”的表象,又暗含着“乐”的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肯将衰朽惜残年(2). (2)千里共婵娟(3). (3)蜡炬成灰泪始干(4). (4)沉舟侧畔千帆过(5). (5)长风破浪会有时(6). 直挂云帆济沧海(7). (6)醉翁之意不在酒(8).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朽、婵娟、畔。

8.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全国几十家博物馆疫情期间,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争先开展了“云观展”活动,用已有的文博和数字资源传播博物馆文化。

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即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帮助观众们多角度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人员的“云观展”体验进行了调查。

【材料三】
有的在线展览内容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对线下展览的复制,对数字技术运用不足,缺少真实感和体验性。

为此,博物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VR呈现、信息科技思维导入、机器人技术应用等科技运用力度,不能满足于表面化的“云”形式,应深入挖掘出“云”背后的真正优势。

(1)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概括出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用拟写对联的方式帮助“云博物馆”进行宣传,你认为更适合充当下联的选项是()
上联:足不出户,全方位沉浸,开阔眼界遍观民族珍宝万种;
下联:
A.手指频点,立体式参观,丰富知识学习历史文化百卷
B.指尖云游,多元化体验,滋养心灵传承历史文化千年
C.指挥方遒,游走式观感,陶冶性情饱览华夏壮丽河山
D.指走云龙,数字化展览,激发兴趣领略文化潮流多面
【答案】(1). (1)疫情期间,多家博物馆开展“云观展”活动;多数观展者对此活动(观展体验)表示满意;但博物馆本身仍需加大科技力度,充分挖掘“云”背后的优势。

(2). (2)B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探究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灵活运用。

同时,还要仔细揣摩题意,从上述三则材料中,认真筛选并分别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材料一“全国几十家博物馆疫情期间,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争先开展了‘云观展’活动”可知主要写了疫情期间博物馆开展的“云观展”活动;材料二通过具体的数字直观的体现出活动的效果,69.7%的观展者对此活动表示满意;材料三“为此,博物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VR呈现、信息科技思维导入、机器人技术应用等科技运用力度,不能满足于表面化的‘云’形式,应深入挖掘出‘云’背后的真正优势”可知描述的是博物馆技术未完善,仍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仍需加大科技力度,充分挖掘“云”背后的优势。

据此加以整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足”跟“指”对应,“云游”也符合“云博物馆”的特点;根据“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帮助观众们多角度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可知“全方位”跟“多元化”对应;“眼”和“心”都是身体器官。

“知识”“性情”“兴趣”明显与“眼界”不对应。

故选B。

二、阅读(满分45分)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①。

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②数亩。

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

居民设像祀之。

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

右折而北,
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

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③如市。

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
④,舟楫罕到。

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

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
波心,此景幽绝.。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玉莲亭》)
【注释】①简:少。

②葑(fè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③喧阗(tián):喧哗,热闹。

④城阿:城角。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拏.一小舟
(2)拥.毳衣炉火
(3)莫.于此地为宜
(4)此景幽绝.
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
B. 于.西湖种树几株/莫于.此地为宜
C. 开.葑田数亩/日出而林霏开.
D. 寓.西湖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2)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

12. 运用原文填空。

【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乙】文提及西湖诸多美景,但被作者赞为“幽绝”的景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1)撑(2)裹、围(3)没有什么(4)极10. A
11. (1)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天和云和山和
水,从上到下全都是白色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2)向右转向北走,是缆舟亭,楼船密集的排列在一起,(这里有)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湖堤。

12. (1). 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 乙: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拏,本义,撑。

拥,一词多义,裹、围。

莫,本义,没有什么。

绝,一
词多义,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这\这;
B.在\表比较;
C.开垦\消散;
D.居住\寄托;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与,和。

一,全。

惟,只有。

(2)折,转向。

为,是。

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

【12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正面写湖中没有人声和鸟声。

从侧面表现了连日大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第二空:根据“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提炼可得: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

【点睛】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政事平静,诉讼事也不多,贫穷人犯了法,就叫他在西湖边种几棵树。

富人有想出钱赎罪的,就令他在西湖开垦几亩葑田。

他在任几年,湖里的葑田都开拓出来了,湖岸的树木也都长大成荫。

当地居民设置他的肖像而祀奉他。

玉莲亭临着湖岸,湖里种了许多青莲,以象征白居易的清白。

向右转再往北,是缆舟亭。

楼船密密地排在一起,这里有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湖堤。

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雇船到湖里去,热闹得像个集市。

向东去是玉凫园,这里是湖的一角,偏僻地处于城的一角,游船很少来到这里。

住在西湖的人要想避开喧嚣烦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

园子里有座楼,倚着楼窗向南望去,沙洲旁的湖水泛着亮光,常常看到几百只野鸭出没湖中。

这种景致幽雅极了。

(二)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
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
现在却忽地模糊
..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3. 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14. 选文第①段中,“清楚”和“模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15. 选文中“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一句独立成段,什么作用?
【答案】13. (1). 记叙(2). 议论
14. 不矛盾。

少年闰土的英雄影像本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

但故乡颓败、灰暗的现实,让我对故乡的美好未来感到渺茫和悲哀,所以是模糊的。

15. 交代两人情况、暗指时间已晚,与我难以入睡形成对比(侧面写出了我的难以入睡),突出强调了“我”对未来、对新生活的担忧和思考。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识别理解。

从第段“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知,文章采用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这是对新旧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感慨;从第①②段“老屋离我愈远了……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知,这是叙述,叙述的是“我”离开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理解。

首先要明确阐述观点:不矛盾。

然后再从原文找内容和依据,对“清楚”和“模糊”的理解要联系整篇《故乡》的内容:从第①段“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可得,故乡颓败、现实灰暗,“我”对故乡的美好未来感到渺茫和悲哀,故“故乡是“‘模糊’”的;而小时候那个“项带银圈,手捏一
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少年闰土的英雄影像却是“我”不能忘记的印象,那“清晰”地记载着“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和目标,所以故乡在我心里又是“清楚”的。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句段的作用。

可从结构和内容情感两方面去着手分析。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一句独立成段,显然有强调作用。

这是在离开故乡的路上,母亲和宏儿的熟睡表明天色已晚、夜已深。

另外,也从侧面表现“我”尚未睡,表现此时的“我”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再从第③段“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这一内容,再联系这篇小说的主题,可分析出,这其实是突出强调“我”对未来、对新生活的担忧和思考这一主题。

(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一场雪
①冬夜,北风骑着快马呼啸而来,敲着窗打着瓦噼里啪啦。

②屋内灯光昏暗。

还是茂年的母亲坐在煤火炉旁翻烤着红薯。

煤火炉是生铁铸的,支棱着的外沿像宽大的手掌,宽厚而温暖。

红薯卧在温暖的外沿上,香味顺着热气随着烟囱游走。

每隔十来分钟母亲就捏捏红薯,顺便再给它们翻翻身,这样烤出的红薯熟得均匀且口感松软。

被烤的红薯烫手,每一次翻动,母亲嘴里便发出吸吸溜溜的声音。

③我们照例是埋头写作业,两张桌子挤着四个孩子,母亲时不时提醒我们红薯快熟了,暗示着我们的作业要快点写完。

窗外寒风嗖嗖,告诉我们雪是结伴而来的,已经占领了我们的房顶和大地。

越熟越香的红薯头勾.着我们拥.到炉旁,粘.到母亲身边。

捏一块红薯头边吹边剥,看着母亲慈爱的笑容,黄灿灿的红薯泥放进嘴里甜到心里。

母亲轻声地讲着山野间的故事,父亲或在灯下看书或修补家里早已陈旧的器具,每天这时候都是我们最轻松惬意的时刻。

总以为这是昨天或者是前天的雪夜,那盏昏暗的灯、红彤彤的火炉、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有母亲的笑容总在我脑海里浮现,越来越清晰。

不经意间,四十多年过去了。

④那时候四季分明,冬天很有冬天的样子。

雪下得大气磅礴也很认真,洋洋洒洒一丝不苟地盖住远方的麦田和村庄,等到太阳出来,雪白的屋顶露出可爱的花脸,雪水顺着一排排小青瓦轻快地流下,屋檐下的凌冰开始融化,门前的青砖小路松软而泥泞。

孩子们打着雪仗,顺手掰一块凌冰放嘴里,咯嘣咯嘣响。

大人们清扫了道路,就开始帮我们堆雪人。

我们跑前跑后帮忙,口里哈着热气,脸和手冻得红扑扑的。

⑤母亲是出身乡下的读书人,对老规矩格外讲究。

春节回娘家走亲戚必不可少。

那年的雪下得格外长格外大,从腊月断断续续下到过年。

母亲每天紧着眉叹息说,这雪下得好,明年收成好,就是没法去给你姥姥拜年。

大年初二天刚放晴,母亲一大早起来,眉开眼笑地边做饭边给我们穿戴整齐洗干净手脸,又收拾好走亲戚的礼物,嘴里哈出的热气遮不住母亲欢快的笑脸,趟着埋住脚踝深到腿弯的雪,她带着我们一
步一步挪向车站。

⑥家距车站十多里地,穿过县城的主街道。

街上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大多都是走亲戚的,时不时听见“哎呦”一声,便见人扑倒筐甩得老远,果子、蒸馍、丸子散落一地。

拌跤的人自认倒霉,人爬起来东西捡回来,拍打拍打身上的雪继续赶路。

⑦阳光下,母亲一手挎筐一手牵着弟弟,还不时回头催着我们快点走。

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会拌个小跟头,好在雪厚并不疼。

越走越热越走越慢,走累了也走饿了,母亲却一直催我们再走快点儿。

紧赶慢赶晌午头赶到车站,客车已如醉汉般窄窄歪歪驶出去。

母亲大喊着追赶汽车,把弟弟和筐留在雪地里。

汽车轰隆隆的声音盖住母亲的呼喊,留下一溜黑烟慢慢走远。

母亲无助地跌坐在那里,第一次感觉到坚强又无所不能的母亲如此绝望,天地间孤零零站着的我们如此渺小。

⑧母亲病故在年末,也是大雪天。

不记得那两天是怎么熬过来的,除了透彻骨髓的寒冷刻在心底,其他都不愿想起忆起。

因为是腊月底,母亲只在家停一天就下葬了。

或许是上天感念我们撕心裂肺的悲伤,只一夜,雪就铺满大地挂满树梢,如我们身上洁白的孝服。

我们跪在冰天雪地里嚎啕大哭,任凭我们磕破了头流干了泪嘶哑了噪子,也没能唤回母亲。

从此,雪于我是纠结,害怕又想念。

⑨母亲一直疼爱我们,她故去这几年竟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雪。

每年冬天,雪花蜻蜓点水似的打个花胡哨就走了,不给我留下想念的机会。

⑩我坐在时间这列绿皮火车上,穿越一个个城市一座座村庄,渴望离母亲越来越近。

却看到母亲在夜空里温暖地笑着对我说:不急呀,你好好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等你。

忽然怀念一场雪,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16.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17. 从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的作用。

冬夜,北风骑着快马呼啸而来,敲着窗打着瓦噼里啪啦。

18. 结合选文内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越熟越香的红薯头勾.着我们拥.到炉旁,粘.到母亲身边。

19. 选文第⑤段画线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嘴里哈出的热气遮不住母亲欢快的笑脸,趟着埋住脚踝深到腿弯的雪,她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挪向车站。

20. 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16. 作者表面上是怀念下雪,实际上怀念的是母亲和逝去的美好时光。

17. 景物描写,写出了冬季夜晚的风大天冷,与屋内的温暖、温馨形成对比。

18.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红薯头的香甜以及我们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19.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喜悦和雪后行路的艰难。

为后文没有赶上车和母亲的绝望作铺垫。

20. 内容上: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结尾扣题/点题)。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

题目的表面义不难理解,就是对雪的怀念。

联系文本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作者深情的记叙了小时候下雪时母亲为我们烤红薯,大人们帮我们堆雪人,大年初二,母亲带我们去姥姥家,母亲在大雪天病故。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所以题目的深层含义是怀念去世的母亲和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17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

这句话是景物描写,描写了北风呼啸,敲打窗瓦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室外风大天冷,而此时屋内却有烤红薯的香味飘散,有慈爱的母亲,有手足兄弟,弥漫着温馨温暖的氛围,室外的寒冷与室内的温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题详解】
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勾着”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烤红薯的香,如同一把钩子一样勾着我们来到炉边,来到母亲身旁,只为能早一些吃到香甜的红薯。

“拥”与“粘”是对我们的动作描写,前者说明我们离炉子很近,再次突出了红薯的诱人;后者说明我们不舍得离开母亲,表现了我们对母亲的依恋。

【19题详解】
考查赏析描写。

“欢快的笑脸”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趟着、带着、挪”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

“欢快的笑脸”表现了母亲带着我们去姥姥家拜年的喜悦心情,母亲走路的动作突出了雪后道路难行。

联系下文,正因为道路难行,所以才会有了下文母亲没能赶上车,只能“无助地跌坐在”雪地上。

所以这句话还有为后文没有赶上车和母亲的绝望作铺垫的作用。

【20题详解】
考查赏析语段作用。

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末段“渴望离母亲越来越近”“忽然怀念一场雪,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结构上:“忽然怀念一场雪,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照应了题目“怀念一场雪”,使文章结构严谨,成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