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题乌江亭丨沪教版(2015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4.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
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为弘文馆校书郎,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
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
他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
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
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
杜牧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的诗歌风貌。
2.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3.基本解读
题解:乌江亭,又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主旨)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事不期”,难以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
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
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项羽兵败乌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不必多费笔墨。
诗人以一个自恃知兵的行家口吻来评说项羽的兵败在于不能忍受一时的挫折,不能忍辱负重,不善于重创事业,卷土重来,以至于英雄气短,
自刎乌江。
诗人试图用另外一种思路来思考,假如项羽能一时忍辱负重,过江重新招兵买马,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这是一首颇有创意的史论诗。
4.鉴赏要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题乌江亭》通过写项羽兵败乌江,引颈自刎的历史事实,批评他意气用事,没有做大事的人格和性格,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奋发图强,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