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对话琳子:提升孩子的记忆力,是一条彻底的歪路第二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冬对话琳子:提升孩子的记忆力,是一条彻底的歪路第二期琳子、梁冬自在睡觉
点击图片收听梁冬老师
全新力作访谈节目《梁品》
琳子
酷炫脑科学主创
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
01
吃聪明药,无异于杀鸡取卵
刚开始的时候,隆鼻术应用于那些在战争上鼻子被炸掉的人身上,是一种医疗行为,但
随着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你会发现鼻子本来很好的人也去隆鼻了,因为他觉得这样更
好看,这就从一种医疗行为变成了消费行为。
现在有一种很多高中生会用的药,叫做聪明药,它其实就是一种兴奋剂,学生们在考试
之前服用这些兴奋剂,可以更专注于当下,可以临时抱佛脚,而且效果很明显,但长期
来讲,这其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它会降低我们大脑的可塑性,也就是我们刚才说
的神经元生长出神经回路的能力。
吃聪明药,就相当于杀鸡取卵,它能在短时间之内,让你的能力提升非常快,但没有办
法再续命,就可能会导致你后期的能力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
怎样让我们的某个能力持续提升,或者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一个报告显示,很多欧美学生已经开始使用这一类临时抱佛脚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有一
种后遗症,就是让他们更容易患有忧郁症,增加自杀的比例。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抑
郁症其实跟大脑可塑性降低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大脑成年之后,还会有神经
发生,还会有神经元新分裂。
吃了聪明药之后,就会影响到我们大脑的可塑性,导致这些脑区的神经分裂、神经的深
层能力大幅度下降,出现记忆力、注意力变差等认知和情绪方面的症状。
02
缓解焦虑、抑郁,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神经可塑性呢?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有几种非常推荐的方法。
一个是运动,运动可以增加大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这种因子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再生,如果你每周保持三个小时以上的运动,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练习冥想。
练习冥想会让大脑中一些跟免疫反应有关的因子变少,同时会降低我们的焦虑感。
焦虑感跟抑郁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情绪,当焦虑感降低之后,大脑中阻碍神经再生的这些因素就会变得比较少。
研究当中还发现,这种神经可塑性锻炼,也和人的睡眠关联,因为很多有睡眠问题的人,其实都有很强烈的抑郁症或者狂躁症。
睡眠问题的起因非常复杂,有的是呼吸暂停导致的,有的是疼痛导致的,其中最难治的一种就是失眠症。
此外,还有很大一群失眠的人是因为情绪问题,也就是因焦虑、抑郁而睡不着觉,或者睡太多,所以情绪问题跟很多睡眠问题直接挂钩。
对于有这样状况的人来说,打坐或者冥想很有帮助。
现在很流行的冥想,其实来自于东方传统的打坐,并非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去觉察自己情绪的生灭,看到自己的念头如何起来。
但对于我们来说,东方的打坐方法太过博大精深,很多人可能会走火入魔,那有没有一种经过验证的、简单的冥想方法?
建议初学者学习的方法是呼吸冥想,这是最简单的。
你有一个固定的关注对象,这个对象一直跟随着你,它就是你的呼吸,而你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自然而然的呼吸,不要去刻意地深呼吸,刻意地去吸气、吐气等等,练习关注自己的呼吸,然后渐渐地学会怎么去观察自己,或者观察某一个对象。
呼吸冥想,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过渡到正念冥想,也就是去学会怎么观察自己的思维,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然后就会渐渐有一种心理学上叫做“原认知”的状态。
在这种练习之下,我们渐渐就可以从我们自身的思维和情绪当中解脱出来。
我们普通人每一天都会被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困扰,我们会身处其中,就像是一个演员,但不知道自己是演员,每天跟着剧本演,也不知道这是剧本,所以有的人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会有很大的压力。
这时,你就跟着自己的情绪跑了,并不知道这些思维只是“我”的思维而已,不是“我”自己。
所以练习冥想想要达到的一个状态就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原认知能力渐渐变得比较强大,我们的头脑当中可以分化出来一个小人,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思维的变化,然后知道这些思维、情绪,其实并不代表我们这个人是谁。
通过这样自上而下降维的观察,我们就可以跟自己的情绪、人格、思维和平共处。
03
夫妻相从何而来?
从中医的角度上,大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跟身体其实是一个整体,但有很多人会把大脑和身体分开,所以才会有“缸中之脑”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觉得把大脑泡在缸里是不是会永生等等。
事实上,我们大脑和身体的交互是超乎普通人想象的。
我们的肠道菌落非常多,它的菌体数量大概是我们大脑神经元的十倍,这些菌落都是活蹦乱跳的小细菌,而且它们之间会交流。
这些交流会时时刻刻影响到大脑的运作,就好像患有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的人,他们通常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他如果不知道情绪焦虑、抑郁的起源是肠道,就可能去看精神科,但是实际上他是因为身体有着这样的炎症,才导致他出现了一些精神的问题。
如果他的炎症被治愈了,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精神上非常健康的人。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胃。
很多患有胃溃疡的人,认为是什么细菌导致的,然后就去买配一些西药来杀菌,这是常规的治疗,但实际上胃溃疡很多时候跟焦虑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
在很多患有胃病的病人当中发现,他们的菌落其实是正常的,但还是有非常严重的胃溃疡症状,这些人明显是焦虑导致的胃溃疡。
华大基因的尹烨老师曾经说过,夫妻相是来自于双方菌群的交换。
不只是夫妻,两个人谈恋爱,即使是很短期的恋爱,他们之间会有一些深度的接触,会互相亲吻,这个时候交换的菌落就有可能一直待在对方的身体里,并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肾上腺素。
菌群的交换,导致夫妻双方的相貌出现相似,这需要从一些社交信息的传递上来理解这件事情。
两个人做夫妻久了之后,他们就会互相学习对方的一些面部表情的表达,包括语言的表达、处事方式、情绪模式,这种种其实都会在脸上体现出来。
04
不要盲目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和孩子在学习问题上,会出现很多焦虑、冲突等等。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扮演一个角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保护他的大脑和情绪?
这其实更多的是父母双方的问题,不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额外的变量搀和进来,从而把整个问题复杂化。
在各种亲密学中,如亲密关系、家庭结构,都提到一个稳定的三口之家或者四口之家,夫妻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是健康的,这样孩子才有可能跟父母有健康的互动,孩子本身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所以夫妻双方一定要有非常健康的互动,并且互相支持,共同决策,这样一个完整的集体,就很少会出现妈妈拼命地骂孩子,而爸爸又想要保护孩子,或者与之相反的情况。
在一个孩子的大脑发育过程当中,做哪些特别重要的事情,可以为他打下好基础?我经常收到一些母婴平台的邀约,想要做一些开发儿童大脑的课程,比如记忆力,但我都拒绝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小孩子,尤其是上小学,或者更小的孩子,我们真的不要去强调他的记忆力。
记忆力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它把一个东西记下来,然后永远存在我们的大脑当中,但一样东西一旦固化,说明我们的大脑不变化了,而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大脑变化的能力,所以这两个能力其实是相对的。
你希望孩子把英语单词记下来,一辈子不忘掉,掌握一种语言当然是好的,但这跟提高记忆力是两回事。
我们真正要提高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对他的一辈子都是至关重要的。
05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怎么让孩子的大脑可以终身具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能力?一个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你可以尽量让他的兴趣点变得比较广泛,这样他在长大之后,可能看什么都是有兴趣的,都是好奇的,这种好奇心其实就是更多学习能力的保证,是一个基础。
我认识一些学霸,他们的成绩确实非常好,考上了清北,但我发现其中有很多同学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差。
这样好奇心比较差的人,他从小到大可能就是考试考试考试,在长大进入社会之后,其实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这个社会带给他的信息太多了,比学语文、数学要多得多。
如果你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缺乏基本的好奇心,其实是没有办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融入整个社会的。
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东西,可以带他出去玩,或者带他多社交,让他看看爸爸妈妈怎么跟别人交流,或者爸爸妈妈是怎么运动的,这些以身作则的方式,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情绪,其实是另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地方。
我们要让他从小有很健康的情绪,并且有很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
这一方面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在应对压力的时候,处理得非常好,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可以扛得很好,那我将来也可以做到。
此外,当孩子自己面对校园里的一些压力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恰当地引导、教育他,让他在未来遇到同样压力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去处理。
所以,情绪教育和好奇心培养,对小孩子更加重要。
有好奇心的孩子其实很常见,但有专注力的孩子是不容易见到的,很多家长骂孩子,通常就是因为他的好奇心太分散了。
那什么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大脑保持更长期的专注力和持久力呢?
好奇心,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孩子一定是有好奇心的,并且一定是缺乏专注力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脑的前额叶,就是额头后面的这一大片脑区,它负责我们的专注能力、决策能力,而这个脑区真正成熟,或者达到一个稳定的平台期,是在我们到30岁的时候,有的人甚至是在30岁以后,所以30岁之前的人,我们都可以说他是不成熟的。
所以,不专注也是有生理基础的。
30岁人才成熟,那四五岁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是成熟的,他一定是很难专注的。
如果小孩子能够保持5分钟、10分钟或者15分钟的专注力,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成年人能够保持专注的平均时间,也不过只有半个小时而已。
当父母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抓狂了。
—END—
* 本文文字整理自喜马拉雅《梁品》
(扫码即可免费收听)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
▼
自 在 睡 觉 · 好 课 程
做一个生命通识学院
是梁老师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都能发展出崭新的生命
有力量的灵魂
和持续性的内在生命系统
点击图片
和梁老师一起
成为学院的建设者,创造者
▼
去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