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南市王台镇中心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七上生物复习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4.考点3生物圈
5.观点: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6.范围:包含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大部和
_________的表面。
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8.考点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9.环境中的生态要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_和_______的
要素叫做生态要素。
10.l)_____要素一光、温度、水等;
11.(2)______ 要素一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余生物。
12.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
1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生物能______环境。
考点5
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构成
14.观点:在必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与________所形成的一
致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5.生态系统的构成
16.
17.
18.
19.
20.
21.
22.提示:生态系统的构成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物部分,二者缺
一不行。
此中,非生物部分常常简单被忽视。
如一条河流是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中的鱼类不是生态系统。
考点6食品链和食品网
23.在生态系统中,不一样生物之间因为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
成的链状构造叫做食品链。
24. 2.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多条食品链,它们相互交织连结,形成_________。
2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________和_______流动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人
26.生态系统后,有毒物质可能会沿食品链不停_______。
考点7生态系统的调理
27.一般状况下,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的数目和所占的比率是
_________的,这说明生态系
28.统拥有必定的________能力,但这类调理能力是有必定
_______的。
29.提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理能力越强。
30.吃透真题:
31. 1.以下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32. A. 弹钢琴的机器人 B. 馒头上长出的“黑毛”
33. C.能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D.火山迸发时喷出的岩浆
34. 2.大雨事后蛆叫钻出地面的原由是()
35. A. 土中温度降低 B.钻出地面取食 C.土中水多、氧少,没法呼吸 D.喜爱干燥的环境
36.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能够构成一条食品链,右图表示一段时间
37.内它们的相对数目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38.该食品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39.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40.甲和乙是花费者,丁是分解者
41.该食品链中的能量最后根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42.以下相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6.
7.
8.“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计离不开环境
9.“南橘北积”反应了生物要素对生物的影响
10.“北雁南飞”表现了非生物要素对生物的影响
1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2.5.三以下各选项中均是生物的一组是()
13.①能弹作声音的钢琴②优美挺秀的水杉③散布宽泛的细菌④清亮溪流边的苔醉⑤千姿百态的珊瑚⑥会洗衣做饭
的机器人⑦没有细胞构造的病毒
14.A.①②③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③④⑦
15.右图表示的是某一世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假如A表示的是一种狐的数目
变化,那么B表示的是哪一种生物的数目变化?()
A.捕食狐的一种牛物
B.与狐有共生关系的一种生物
C.被狐捕食的一种生物
D.与狐有竞争关系的一种生物
在自然界中,生物只有不停适应环境才能得以生计、发展。
以下各
项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是()
A.丛林能够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旌旗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使土壤松散
8.宋朝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暮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两
句诗描绘的是以下哪一种非生物要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光B.温度C.水D.空气
9.“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来的生物特色是()
A.生物能排身世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响D.生物能进行呼吸
10.几位同学针对食品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布了他们各自的看法,以下说
法你以为不正确的选项
是()
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C.食虫鸟与食草昆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花费者 D.食品链自己就是生态系统
11.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构成的相对关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是把狼所有杀绝,那么
鹿的数目将()
A.保持稳固
B.向来保持增添的趋向
C.先增添,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添
1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品关系时,常常获得网状的复杂构造—食品网,这是因为()
A.生产者的数目增加
B.花费者不单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批流失
D.花费者的数目太多
13、“害羞草的叶遇到触碰会集拢”所表现出的生物特色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响
1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以下能反应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蝗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15、剖析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古代办感人民很早学会了用桑叶喂蚕、用蚕沙(蚕粪)养鱼、用塘泥肥桑的方法,创建了
“桑基鱼塘”农业构造。
跟着技术进步,人们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人
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而后用沼气渣喂鱼,形成了
“桑、蚕、气、鱼”的新式农业构造(如图)。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蚕与桑之间的生物关
系是_________。
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后根源是_________。
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
产生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若是_________。
蚕、鱼在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使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的同时提升了_________的利用率。
(6)该生态系统与丛林生态系统对比稳固性较差,原由是__________。
考法打破
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是要正确掌握以下知识点
食品链的写法:起点一定是生产者,挨次是各级花费者,终点是最高等花费者。
生物部
分和分解者不可以写入食品链。
2.食品网中食品链的数目:从生产者向来到最高等花费者为一条食品链。
只需此中一种消
费者不一样,便可构成一条新食品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品链和食品网传达的。
物质循环主要表此刻碳循环上。
其过程可用以下图表示:
能量传达拥有单向性、逐级递减的特色。
生态均衡是一种动向的均衡,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的数目和所占的比率不是千篇一律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食品链和食品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理能力越
强。
实战操练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你以为以下图所示的物体属于
生物的是()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青蛙产卵
B.大雁南飞
C.山体滑坡
D.
花开花落
3.《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句中“树、鸦、
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色是()
A.能进行生长和生殖
B.都能自由运动
C.都需要从外界获得有机物
D.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4.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阳光、温度和水属于非生物要素
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合
作关系
C.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只好适应环境
D.生物的生计环境是指生物的生计空间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诗句能表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6.以下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泰山上的所有古树
B.东平湖中的水
C.泰山林区
D.生物依靠环境
D岱庙中的古建筑
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构成
.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要素
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样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
生物圈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经过食品链和食品网亲密联系
秸秆还田既增添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你以为秸秆变成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的是()
、生产者B.花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
二、非选择题
10.图一所示是某地农民进行立体养殖的简图(鸡粪中含有许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所以,可将其初步发酵后作为增添饲料养猪,从生态系统的构造与功能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请联合以下图剖析回答:
图二中能代表图一世态系统中农作物的柱状图是________。
图二中三种生物假如能形成
一条食品链,那么该食品链的能量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用“→”连结表示)。
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中一共有________条完好的食品链。
影响蚯蚓生活的要素好多,其
中与蚯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生物要素有__________。
人们常经过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
你以为这类做法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提出一种较好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