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势飞动意态宽疏——以《神乌傅》为例谈汉代隶草简牍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势飞动意态宽疏——以《神乌傅》为例谈汉代隶草简牍书法欣赏
作者:王延智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3期
王延智
【关键词】飞动;隶草;简省;朴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1-0056-02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正体文字草化的现象,我们或可谓之草篆,草篆与狭义上的
草书还有很大的区别。

从目前出土的实物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大抵能够追溯到西汉中期,
这一时期的不少简牍就是以草书写成的,尽管还不是彻头彻尾的草书,然已经出现了很多约定
俗成的草法,到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大量成熟的草法。

至东汉中晚期,草书简牍大量增多,并出
现了诸多以草书名世的书法家,书法也开始从实用书写走向艺术自觉(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期
详细分析)。

纵观出土的汉代简牍,无论是敦煌简,还是居延简,隶草或草书简牍基本都不是成篇的。

而1993年3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了一批震动学术界的西汉竹简——《神乌傅》(以“傅”假借“赋”),简长约23厘米,宽不足1厘米,凡20枚,全文约600余字,以拟人的
手法描写了雌乌为保卫自己的鸟巢而与盗鸟者殊死斗争以及临死前与雄乌交代未来生活、子女
抚养的故事,颇具讽喻意义。

该简的出土在文字学、文学史、文献学及书法等领域产生了极大
影响。

这篇赋在汉代简牍中是最完整的隶草书法作品,书风前后一致,对我们研究西汉晚期书
法发展史与书法艺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该简笔调一致,体态多姿,变化丰富,章法完整,是西汉晚期的一件
极为罕见而又精彩万分的书法作品(见图1)。

首先,我们需要从文字分析入手,才能打开欣
赏这件作品的大门。

这件作品中的大量草书符号已经十分成熟,诸如走之底、言字旁、门字框、反文旁、心字底等偏旁都已是高度简捷的草书符号了,我们就以
“起”“天”“为”“故”“意”“与”六字为例,将其与王献之的草书一一比对(见表1),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草法从本质上并无二致,这也说明了草书省简的符号化早已开始,再结合同
时期的断简残篇,就可以梳理出草书书体历史发展与形成的基本脉络了,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这件作品与标准的草书作品还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件作品还有大量隶书的残存,甚至也有一些与后世楷书、行书笔调无异的字法,因此,我们姑且将这种书法称之“隶草”。

那么,“隶草”也可以说是对隶书的损简,解散了隶书笔笔独立的规矩,书写趋向急速,体势放逸奔奇,是草书的早期形态。

该简点画纷披,率意驰骋,用笔可谓丰富精彩。

从整体上讲,该简以中锋用笔为主,点画
厚重饱满,遒劲有力。

仔细分析每个独立的笔画,其用笔鲜有提按起伏的变化,皆以笔势而为。

这种用笔与传为陆机所书的《平复帖》(见图2)颇为相似,简净凝练,淳古圆浑,同时也具
有较强的趣味性。

由于简牍书写的材质为竹木,因此,这件作品的用笔也具有简牍书法苍茫的
特征。

该简的点、横、撇、捺等笔画或劲健,或雄厚,或轻灵,既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又因地
制宜,挥洒自如。

因此,尽管有些字并非草书,而其笔法已然草意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该简圆
转的用笔,这种用笔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草书以简代繁的符号化,促使草书书体的成熟;另一
方面,圆转较之方整更具流动性,圆转用笔的笔势也使得点画之间更加贯气,也更容易变化,
这也为连绵不绝的草书播下了火种。

这也是汉代隶草书法用笔的特点之一。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该简的用笔是在凝练与流动的矛盾性中凸显特殊张力的,诚所谓“居动以制静”。

受简牍书写的历史惯性的影响,该简的结字无论大小、长短,基本上都以横势为主,单字
之中往往横画左右开张,因此,可以说每个字基本上都有隶书宽博的结字特征,这也是汉代隶
草书法结字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笔画尽管有一定的长短大小变化,但笔画之间基本上遵循了等
距原则,即便连绵的草字也有较强的规律性,可以说这属于隶书结字规律的遗意,如“与”字,虽是符合化的草书,其使转连带之间基本上遵循了等距的原则。

在这件作品中,点在结字方面
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力,是打破隶书结字规律的利器,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疏密关系,如“为”字,中部基本收拢,四周大片留白,这也是早期草书结字疏密变化的基本处理手法。

这种隶书
遗意的结字特点,加之点画的调节,可谓极具简古的审美特征。

从章法上看,该简前后体势一致,气势酣畅,具有统一和谐之美。

该简标题以隶书写就,
点画沉静,体态宽舒,或是为了以示端正。

其后六枚简牍,每一枚简均分为三段书就,这是为
了方便编串而预留的空间,自第八枚而后每一枚简均不预留编串的空间,上下通贯,更具连贯性,这或许是书写者不经意之作。

该简章法上的变化有小节奏与大节奏之分,小节奏主要体现
在同字的变化上,如“之”“曰”“去”“今”“何”“其”等字极尽变化之能事,纵横舒卷,体态万方;大节奏则主要体现在体势、大小、轻重的变化上,尤其是长而重的笔画,如
“故”“但”“人”“反”“于”等字,在整体上起到了大开大合的变化效果,使得疏密、轻
重对比极为强烈,从而为该简的章法增添了一层浪漫色彩,极具艺术感染力。

比较遗憾的是疑似书有该简的作者的那枚简牍已经漫漶不清。

然这件汉代的隶草的经典之
作已经给了我们无穷的欣赏空间,可谓幸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