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一书法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美版高一书法教案
【篇一:人美版高中绘画教案整理版】
课题民族文化,国之瑰宝——第一课中国画
教学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有一初浅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通过这种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难点: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教法:比较分析法,引导探究法,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学法:描述,理解,感受与评价。

教学准备制作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经过上个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在这新的学期,我们将过度到绘画这一模块,但绘画也不是单纯的绘画,因为在我们的艺术学习领域里,培养与提高鉴赏能力是离不开每个模块的。

学习各种绘画技法之前,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课件出示几幅优秀国画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见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我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

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艺术。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历史悠久与灿烂文化等
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她
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并使其持久地发展着。

中国绘画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

(板书: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三、新课学习
(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具有
独特之处呢?(课件出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对比)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可能会先从色调和画得像与不像等方面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回答,让学生注意国画的诗、书、印)
教师小结: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印融会
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板书)
问:用什么工具创造出这些作品的呢?(多媒体展示作品)
学生回答:“文房四宝”或“笔、墨、纸、砚”
教师提问:文房四宝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很简单了,但你们知
道那里的是最好的吗?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出示相对应的中国画工具材料,最
后由学生总结。

(三)中国画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板书)
课件出示宋代梁楷的“泼黑仙图人图”和张大千的《一水菰蒲绿半天
云雨清》)
学生欣赏中提问:从这两幅画中我可以看出笔墨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理解)
教师小结: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问:这是因为什么呢?
(学生与教师共同回答)因调水的多少,可有深浅变化:因笔中含
水的多少有干湿变化,由于在笔的不同部位蘸墨蘸水,又可产生一
笔下去,自然分出深浅的效果。

利用宣纸渗水的性质,可在墨上冲水,水上冲墨或色墨结合,幻化出水墨淋漓,色墨相融。

挥挥洒洒、气象万千的奇妙效果,亦即墨法中最负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
破墨等等。

课件出示几张西方油画和几张国画:让学生从表现形式上谈谈有什
么区别?从中总结出,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是区别以西方油画的最
基本的特点。

提问:大家谈谈您对国画中的诗、书、画、印的认识?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
多画家即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文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以
及人格追求。

如(苏轼曾盛赞现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问:如何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课件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提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思
考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分小组讨论,最后选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如:国画创作最
初是追求形式,晋人陆机论。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了东严明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以求达到“物我交融”
的境界。

到了现在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由于不同时期的美学追求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也有出出了写实、写意等画法。

(四)作品分析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

这是一轴纸本水墨长
卷画,纵33厘米,横639.9厘米,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
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画风平淡
天真,笔墨富于变化。

此图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
完全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

长卷可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作者和观者如在景中游,边走边看。

这幅画靠的是艺术修养和
笔墨功夫。

画家79岁始创作此画,终日对真山真水潜心琢磨,用简
练的线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四载未得完备”。

书中选的
是其中一段。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

工诗
文书画,高远构图。

景物占了左边大部,右上角留出较大天空,用
诗文书法题款与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遥相呼应。

四、学生练习
根据以前美术鉴赏的学习和新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国画的认识和
感受。

五、拓展与自我评价
举二三例,谈谈你对中国画关于“不似之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一、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三、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1、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2、诗书画印
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教学反思
课题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第二课中国山水画
教学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悟中国哲学思想,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

过程与方法: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
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自然风景中体会山川的美好和抒发个
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学习山水画技法。

难点: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方法:
教法:比较分析法,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探究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本、备课本、电脑课件、水墨工具材料。

学生:课本,毛笔、墨汁、瓷碟(或调色盘)、清水、宣纸、报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出示图片:风景照片、西方油画作品、中国山水画作品,提问:这
种以独特的笔、墨、纸描绘大自然景色的绘画叫什么画?西方风景
油画作品和中国山水画作品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板书:中国画的
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
三、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说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让我们
先来欣赏几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从中体味画家的创作心路。

作品一: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以雄劲的笔法描写了北方
高峻的大山,山间的积雪和重林掩映
的建筑,使人观之如身临其境。

画家终日游居山林,喜欢华山一带
的景色,常在山中就坐,对景研究画山的方法,认为“以其师人,不
如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因此能够画出如此传神之作。

作品二: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是一幅典型的以画抒情的作品。

作品画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以表达自己做人的志趣,画面萧疏的气氛、寥落的用笔都体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无语
地传达了画家的心声。

画家黄公望在题画诗中进一步揭示出本画的
主题:“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将画家见景生情、借景
生情、以景寓情的心思表达得含蓄隽永,也将中国画天人合一、情
景交融的审美特点诠释得十分清楚了。

《六君子图》(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
关画理资料展开讨论,生生、师生交流互动。

)“古画画意不画形”、“树石不取似,意到便已”、“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

师评述: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这是山水画所表达
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而把自然界的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这就是历代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原则。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
课文,同桌讨论比较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1)工具材料的不同。

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彩笔、水粉
笔等,调和颜料作画,画出的作品一般都叫“风景画”。

而用毛笔和
水墨颜料,画在宣纸和绢上的中国风景画,都叫“山水画”。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

西画画风景要支起画架子,大都
以焦点透视的方法对照景物如实描绘,包括光影、体积等。

如荷兰
画家霍贝玛的《林荫道》。

中国画则讲究“搜尽奇峰打抄稿”,把要
画的东西目识心记,古人称为“腹稿”。

在构图时,可以散点透视的
方法,一段段记录不同景色,形成独幅或长卷,可以从山前记到山后,可将不同季节的景色描绘在同一画卷之中,表现起来能够收放
自如,随心所欲。

常以三种构图(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创设
画面。

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唐寅《山路松声图》。

(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国画的表现方法是通过笔墨来“造境”。

西画多表物,国画多抒情。

表物主要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抒情是主观地表情达意。

(学生以“画当为山水传神”为话题,围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特点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师述评:古代画家追求“外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潜心观察事物变化以及其中人物的神情动态;“中得新源”即将画家心之所感,意之所得融会于画中。

又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画家作画,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就是头脑中已酝酿成熟了,才能达到如此传神境界。

(三)示范方法,艺术实践
教师通过实物展台示范画山水画的步骤。

从作画的起稿、勾线、皴擦、点染、上色等表现技法,以及笔墨变化,空间创设,意境传达等画面的处理方式逐一讲解演示。

教师着重介绍画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以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四、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艺术实践。

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临画步骤图进行山水画技法的练习。

按临画步骤实际操作,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山水画意境的创设过程。

体会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情感的创作方法。

五、拓展与自我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畅谈创作理念。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一、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1、工具材料的不同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
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教学反思
课题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第三课中国花鸟画
教学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工笔花鸟画的赏析,了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基本
技法,感悟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古今工笔花鸟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传统与现
代工笔花鸟画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现代花鸟画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运用花鸟画的基本技法临摹工笔花鸟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

难点:掌握勾线技巧,能够自觉运用线表现形体的结构。

教学方法:
教法:比较分析法,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描述,理解,感受与评价。

教学准备制作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师:课件展示六幅中国画作品
生:辨别哪些是花鸟画。

观察作品表现技法,说出这些花鸟画是属
于工笔花鸟画。

师:揭题《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古代花鸟画》之工笔花鸟画。

三、新课学习
(一)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师: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借物抒情原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例如我国大
诗人杜甫,在他处于家破人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的名句,这就是借物抒情。

(课件展示《出水芙蓉图》)
生:观察画面内容思考:荷花有什么寓意?——高洁清廉的品德
【篇二: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
案教学设计全集】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教
学设计全集
目录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0)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21)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30)
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40)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51)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60) 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69)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8)
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95)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104)
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108)
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116)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134)
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48)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158)
【篇三: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
案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
目录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
义2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9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18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25 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33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42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0 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57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64 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78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86 第
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89
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
术 96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
国现代美术110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122 第16课美在民间
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130 第17课用
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136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
术 147 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156 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167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高天民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
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
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
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
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
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
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
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

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
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
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

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
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
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
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
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
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
更细致的划分。

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
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
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
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
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
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
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张萱(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

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

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

《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

“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
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

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

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

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

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他与巴比松许多画
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
和那里的自然世界。

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
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
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
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
术家所必备的。

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
来的意图。

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
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
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
深入。

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
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
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
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

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
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

他说:“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
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
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

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

”他又说:“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

我想
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
来只知道
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

”米勒从生活中发
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

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
现实主义的画家。

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
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
库尔贝更危险。

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
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

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
从画坛上清除”。

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

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
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