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敢想敢做,成就秦国并吞天下基业的一代雄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孝公:敢想敢做,成就秦国并吞天下基业的一代雄主
前文我们讲到秦国在受封为诸侯国后,经过6代9君的前仆后继,雄踞雍州,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秦穆公西平戎狄,东挫强晋,打出了赫赫威名,让秦国看起来如日中天。

从秦穆公开始,秦国的奋斗目标从夺取关中转变为中原争霸,秦国的战斗对象从戎狄变为中原强国-晋国。

历史的精彩正在于它的曲折多变,作为同样从和戎狄的斗争中脱颖而出的诸侯国,晋国的武力同样强大,可供发展的区域也更加广阔。

尤其是经历过67年曲沃代翼,晋国不相信宗室,转而举贤任能,成为贯彻整个春秋时代的一流强国。

晋国国势稳稳地压过秦国一头,导致秦国在秦穆公去世(前621年),直至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的260年里,都被晋国死死地遏制住,无力踏足中原。

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魏国甚至凭一己之力,夺取了秦国占据数百年的河西之地,让秦国尝尽耻辱。

秦孝公21岁继位时正是心怀耻辱,他继承其父秦献公的遗志,立志要让秦国重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辉煌霸业,而且他不愿意久等,想自己在世时就做到。

即位当年,他“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释放出积极作为的信号。

紧接着就发布了影响深远的“求贤令”,开诚布公地说明了自己的耻辱、目标、和求贤的决心:“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图.秦孝公
卫鞅闻令来到秦国。

卫鞅本姓姬,是卫国君主的后裔,在魏国国
相公叔痤的手下做事,深受公叔痤赏识。

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做国相,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不予采用。

公叔痤死后,卫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

听问秦孝公的求贤令,卫鞅自觉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欣然到达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

卫鞅先后求见秦孝公四次,先说帝道,孝公昏昏欲睡;二说王道,孝公稍有兴趣;三说霸道,孝公颇为欢喜;四说强国之术,孝公大喜,开始有意重用商鞅。

我们大可推测这四次会见讨论的内容,进而了解秦孝公的想法和追求:
1.所谓“帝道”,应该就是让孝公效仿三皇五帝,心系苍生、急民所急,用大义感化和吸纳追随者。

孝公认为这太过好高骛远,纯属空谈。

所以卫鞅评价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2.所谓“王道”,应该就是让孝公效仿三王,修德向善、施惠百姓,等待机遇进取中原。

孝公认为“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3.所谓“霸道”,应该就是内修政事、外挟天子,成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

这正是秦孝公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勾起了他的兴趣,于是秦孝公主动发起了第四次会见。

4.所谓“强国之术”,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秦国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

卫鞅通过前三次会见,认识到了秦孝公急于强国、扬名、甚至并吞天下的决心,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办法,终于彻底打动了秦孝公。

秦孝公于是让卫鞅结合秦国实际,整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出来。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卫鞅已经成竹在胸。

秦孝公3年(前359年),召开廷议讨论变法事宜,这是一次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激烈交锋。

保守派大臣甘龙、杜挚抛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的观点抨击卫鞅,卫鞅以“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回敬,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获得了这次朝堂争论的胜利。

随即发布《垦令》,掀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

民以食为天,《垦令》从粮食入手,农、商、行政多管齐下,促进耕种。

秦国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愚民手段、限制粮食交易、按收成收田税、引导商人和游民从农、禁止农民迁徙等手段,增加农民数量、刺激农业生产,增加种地的人,而减少只吃不干的人。

《垦令》的实施让秦国的耕种能力大幅提高,“国富”的目标达成,接下来轮到“国强”。

《垦令》的成功实施,让秦孝公底气大增。

秦孝公6年(前356年),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支持他展开了更大范围、更强力度的变法,史称“第一次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有:实行连坐法、推行小家庭制度、严惩私斗、鼓励农业、打击商业、建立军功爵位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这一次改革的重点,除了继续鼓励耕种,更主要的是在奖励军功。

从此时起,地位和家族脱钩,和军功挂钩,“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第一次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军队成了悍不畏死的“虎狼之师”,在战场上所向无前,因为军功几乎成了他们爬升的唯一通道。

从此以后,秦国盛产武将,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的知名武将,都将是从千千万万的死人堆里爬出的精英。

秦国开始在对外用兵中,大展神威。

秦孝公8年,秦国在“元里之战”大败魏国,夺取了河西重要据点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秦孝公10年,卫鞅攻下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

秦国此时的军事胜利,有秦国实力的激增,也有魏国穷兵黩武、四面受敌的原因。

魏国摆平了东方的威胁后,曾想找秦国算账,秦孝公赶忙和魏国示弱谈和,争取时间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禁父子兄弟同室睡觉;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交易;统一度量衡。

第二次商鞅变法是对之前变法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大化,让秦孝公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更充分地调动了农民开垦耕种的积极性,并通过统一度量衡降低了秦国广阔领地的交流障碍。

同时,秦国派卫鞅营建咸阳,次年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迁都到咸阳,从这里,秦国将更加容易东出函谷关,参与和中原各国的争斗。

第二次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国力进一步跃升。

秦孝公22年,
秦国趁魏国在马陵之战大败的机会,派卫鞅夺取西河之地。

卫鞅通过用诈俘虏了魏国主将-公子卬,随后大破魏军,逼迫不可一世的魏惠王迁都大梁,魏国国势从此一蹶不振,魏国被贬称为“梁国”。

卫鞅凭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成为新晋国君,称为“商君”,这也是大家称他为“商鞅”的原因。

秦孝公在执政的第24年去世,享年45岁。

继位之初,秦孝公曾立志要让富国强兵,让秦国恢复秦穆公时的辉煌霸业,而他确实只用自己一世就做到了。

他继位之初,秦国是无人问津的“夷狄僻国”,而24年后他去世时,六国已经纷纷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连目光敏锐的纵横家苏秦都慕名而来,渴望在秦国建功立业,大张旗鼓地要帮秦国“并吞天下”,足见此时秦国的强大实力。

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和大胆放权,也实在令人惊艳。

尽管变法触怒了几乎所有的贵族、大臣、和宗室的利益,甚至连太子嬴驷最开始都心怀抵触,秦孝公始终毫不动摇地支持商鞅,任他大胆改革,才终于成就商鞅,成就了自己,奠定了秦国并吞天下的雄厚基业。

而秦孝公也不曾食言自己的许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因此南面称孤,成为商君。

秦孝公,真不愧是一代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