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 《新闻写作》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深度报道栏目,也是国内第一个电视新闻 杂志节目——《新闻透视》。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包括《东方之子》、 《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四个小栏目,标志着中国电 视深度报道进入发展和勃兴期。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每晚黄金时段推出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 论栏目——《焦点访谈》,开电视述评式深度报道先河,并很快成为中 国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典范。 199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以舆论监督为主的广播深度报道栏目 《新闻纵横》,每天早上7点播出,每次20分钟,该节目采取“记者型 主持”的方式,实行采、编、播为一体的模式。 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以电视调查报道为主的栏目《新闻调 查》,节目理念从“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背后的新闻”到“探寻事实 真相”。
C、提问题—更多、更小、更深
提问的重要
“没有令人受窘的问题,只有令人受窘的回答”(美国谚语)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南斯拉夫谚语)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5%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以访问—— 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新闻学者杰克· 海敦) “请记住,年轻人,只有糟糕的回答,没有糟糕的提问。你要知道你是在代表你的 媒体、你的受众提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很简单,听上去有点蠢,但 只要是你的读者关心的,你就应该毫无顾虑地提出来。” ( 《今日美国报》资深编 辑欧文· 沃曼) “一个记者基本工作形态就是提问。区别一个好记者,一个一般记者,一个坏记 者的水平,就在于他提的问题的水平。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来一个采访对 象的层次很高,但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平庸的问题,就有可能把采访对象的层次拉下 来。因为你的问题太差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因此,想进入这个行当,第一 个应该提高的就是提问的技巧。一听提问,就知道记者的水准,是不是平庸者。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负责人李大同)
第6节 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
定义、特点、分类及写作方法
A、深在哪—深度报道的概念
深度报道是一种文体 深度报道是一种形式 深度报道是一种旨趣
深度报道是一种力图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揭示新 闻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形式。或者说,是将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指 向的报道形式。它总是将新闻事件(人物、事件、现象等)放在一定
现场采访的四种形式
1、直击现场
直击现场,即记者直接目睹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如果运气好,也许新闻 发生的时候,记者正好在现场;或者听到消息,立即赶往现场,而新闻事件 仍在进行中。无论如何,记者必须有强烈的意识和冲动:去现场!只要有机 会,有办法,有时间,就要千方百计地争取“目击现场”。
200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描写一个洪 都拉斯少年恩里克偷渡到美国打工的经历,表现了南美诸国大批人偷渡 的悲惨情况。为采写这篇“像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的报道,《洛 杉矶时报》42岁的文字记者纳扎里奥写文和摄影记者巴特雷地,可谓历 经千辛万苦。他俩在洪都拉斯遇见恩里克时,正值他第八次偷渡的途中。 在此后长达5个月的采访中,记者沿着偷渡者的路线穿越了洪都拉斯、危 地马拉的国境和墨西哥31个省份中的13个,先后搭乘长途汽车、货车、 油罐车、卡车。他俩和偷渡者一样躲避沿途的检查站、警察和专门袭击 偷渡客的匪帮,甚至扒货车穿越数百公里的凶险区域,这种货车,被人 们称作“死亡列车”。
三种基本体裁
1.调查性报道——真相之美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报道题材是关乎公共利益的事件,主要指向政府; 二是记者主动参与性报道方式,大多数是个人调查;三是报道的内容主要是负面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跟美国的调查性报道有明显的差异。
2.解释性报道——原因之美
“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 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 白易懂。” (美国新闻学者卡尔· 林兹特诺姆) “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运用背景材 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意义、或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 道。” 解释性报道的主要特征有:报道重心侧重“为什么”、题材相对比较复杂、报 道思想比较明确、运用较多新闻背景进行解释。
2、返回现场
很多时候,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不太可能碰巧在现场,或者即便得知事情 发生再赶去也来不及。但无论如何,如果可能,还是要尽可能回到事发现场。 返回现场,返回到新闻发生的场景中去,通过仔细观察和细致访谈,或者能 够捕获到宝贵的细节和线索,或者能够将事件更大程度地再现。“返回”的 目的依然在于建立其报道的镜头感和现场感,也在于探求更多的事实和细节, 记者掌握的事实越多,进入深度的可能性也越大。
的社会关系中加以报道,力图更大程度上揭示真相、意义以及趋势。
中国深度报道简史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设了国内第一个述评类的深度报道节目 《观察与思考》。 1985年年末,李大同在主持青年知识分子报道时,经过与本报驻天津 记者张建伟8个多月的反复研讨,推出了一组8篇别开生面的报道“大学 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引起社会重大反响。这组报道突破了以往新闻界 非黑即白的两极报道模式,首次将“灰色带”人群作为新闻的考察对象, 以“进行式”报道取代传统的“结论式”报道,使新闻更加逼近生活的 复杂度。这组报道后来被新闻界公认为是新时期深度报道的“开山之 作”。 1986年,在全国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会上,增设了深度报道奖,将 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和连续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三种形式进行评选,为 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树立起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3.预测性报道——趋势之美
预测性报道是新闻记者依据现有事实,对某一事态发展所作出的推测,它在解释 过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前景进行科学分析,然后作出远景预测。侧重在对新闻的 “怎么样”的预测上。
B、在现场—记录原生态的新闻
深度报道记者的“现场意识”不仅包括努力到达现场环境、细致忠实 地记录现场,也包括努力找到“现场的人”和“现场的物”,以更大 程度地逼近一线、逼近真相。
3、选择现场
让采访对象在什么样的场所下说法,与采访中所能获得信息和情感都密切相关。 所谓,触景生情,最佳的采访场所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紧扣主题。即 选择跟采访主题密切相关的场所,尽量让现场跟所报道的事件密切相关;二是真 实自然。即让采访对象在他/她最熟悉的场所里,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说最真实 的话。比如,让工人在车间里谈工作,让老师在学校里谈学生,让农民在田间谈 农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采访对象尽可能地放松,尽可能真实自然地回答 问题。尤其对电视报道来说,现场的选择更显重要。因为电视必须靠画面来表现, 而现场的好坏几乎决定着画面的优劣,让接受采访的人在最典型、自然的场所中 接受采访,才能达到人、景、话的水乳交融。 《新闻调查》的记者采访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人张胜利时,便充分考虑了环 境因素对被采访对象心理的影响。他们根据不同的场景,设计不同的采访问题, 共分四个阶段和场景来进行: ——在一条离村的小路边(张胜利童年讨饭常走之路)采访张胜利的童年生活, 背后是幽幽山谷,面前是山村; ——在张胜利办公室的书桌旁采访他在上海的读书生活,墙上的镜框中挂满了 那时的照片; ——同张胜利一起到10公里外取水的山谷中,采访当前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村边的石头上采访他未来的打算和对生活的憧憬。不经意一扭头,他就 可以瞥到桃木疙瘩希望小学院内高高飘动着的红旗。
了解采访对象
美国记者韦尔斯曾说:“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 见面的老朋友一样。”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做的准备中,有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研 究你的采访对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 道的采访象一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话语交锋”,那么搞清楚你的采访对象 则是成功提问和顺利采访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你的采访对象,才可能有针对性 地进行提问。他/她是健谈的还是木讷的?是开朗的还是封闭的?是更愿意从积 极的层面谈问题还是习惯于从悲观的角度谈问题?对什么样的话题有兴趣,又对 什么样的问题很排斥……提问前不妨先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江华采写《三年大旱之后》时,要写的对象却是一群正在破 坏人类家园的害虫——东亚飞蝗。“我突然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既然人类在破 坏自己的家园,蝗虫为什么不能以集体的力量来夺取你的领地,它们也要生存啊。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俯视蝗虫,而是平视它的,我没有把它们当害虫看,我企图与 对它们对话。”虫子不可能开口讲话,江华就仔细、冷静地观察蝗虫的行为。在 观察过程中,把一只蝗虫看作一个“人”。他甚至说,“对被观察对象必须平等 对待,不能偏执,哪怕蝗虫也要平等”。正是带着这种新鲜的、人性化的视角来 看待“蝗虫”这种特殊的采访对象,记者才写出了颇具特色的深度灾难报道。
2003年元旦过后不久,《焦点访谈》播出了记者曲长缨做的深度报道 《追踪矿难瞒报真相》,节目播出后观众反馈说“揭开盖子的事实让人触目 惊心,这是《焦点访谈》历史上最有深度的调查。”实际上,事故发生后十 多天,记者曾经“在当地雇了一辆出租车悄悄进入出事现场”,但出事的矿 井早已封闭,矿工们也被遣散回家,此行调查报道收获并不大。后来,记者 从一些消息中感觉事故的真实死亡人数很可能被瞒报,于是再次返回现场。 记者相信,曾经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活动不会不留下痕迹。结果, 这一次很有收获:在一个破旧工棚的杂物堆里捡到一个身份证,名字不在已 公开的死亡名单上;在黑乎乎的矿工宿舍里捡到一个破烂的通讯录,通讯录 的主人名字死亡名单上也没有;还有路过矿区的一个过路人念叨的几个死难 矿工的名字也没有……寻着这些蛛丝马迹,记者最终戳穿了矿主的谎言。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1、提问的前提
确定采访对象
可以把所需要的采访列出个目录,不同的问题应该找到最重要的或者最有能 力回答的人。深度报道探求的是真相,而不仅报道事实本身,而多方求证、不听 一面之词是接近真相的方法之一。为防止报道中偏听偏信,记者通常的做法可以 用“三角定位”,采访当事人,采访他的对立面,再采访中立方,做到正话、反 话,好话、坏话和中间话都听。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地全貌。 《问责一年:“下课“官员今安在》中的《张文康 孟学农:因SARS去职之后》 (《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头版)为例来看看“外围”采访对象的选择:此 文报道对象乃因抗击非典失职而被免职的两位高官:前卫生部部长、党委书记、 现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和前北京市长、市委副书记,现国务院南水北调 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学农。因两位当事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只 能采访他人,结果同样完成了报道。采访对象中既有当事人曾经的同事或下属 (如“一位在北京市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工作过的官员”),也有现就职单位的同 事(如“宋庆龄基金会秘书处一位人士”),还有进行评价的专家(如“国家行 道,或者因条件限制无法到达现场,也同样可以通过细致、 扎实地采访逐渐还原现场。这种“还原”的实现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找到曾经目 击现场的人;二是尽可能细致地提问。只有通过极其细致入微的采访,才可能在报 道中对现场加以“还原”,让读者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这种还原需要记者采 访时,脑海中有强烈的“镜头感”:是不是根据采访对象的描绘能够在脑海中对现 场加以再现,还有哪个镜头比较“模糊”需要补充采访……记者必须先于读者熟知 现场,才能再传达给读者。 记者南香红便有这样一种让同事叹服的本事。对于那些无法去现场的报道, 她可以通过细致而耐心的采访,在报道中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场感。“要想文章不枯 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她撰写的报道《野马危急》让读者感觉她一直在跟随野马 中心的搜救队似的。“文中所有的细节和场景都使我从经历现场的采访对象那里掏 出来的,这完全看你的采访技巧。”她努力想象可能会发生的细节,比如,大沙漠 里怎么辨别方向。她问野马中心主任:你有没有迷路?回答说:迷路了。继续问: 那如何辨别方向?回答是:下车,用大衣罩着,趴下,用打火机看雪下的草。于是, 这个细节就有了。采访中,她需要设想当时会有哪些场景,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因为我没有看到,就象看电影一样,要他们用语言给我‘放’出来。”
拍摄了诺曼底登陆的新闻摄影大师罗伯特· 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 拍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还不够近”。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深度报 道的采访和写作,尤其是调查性报道,如果你写得不够生动、不够深 刻,也说明你离现场还不够近。
——树立牢固的意识:如果可能,一定要去现场! ——拥有强烈的冲动:随时随地,马上就去现场! ——具备娴熟的能力:想方设法,能够进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