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姚斯元;郭建平;范伊乐;邢鹏毅;张振华
【摘要】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别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栓出病灶数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
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 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033)005
【总页数】3页(P404-406)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
【作者】姚斯元;郭建平;范伊乐;邢鹏毅;张振华
【作者单位】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CT室;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CT室;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CT室;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CT室;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病因,其瘤体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该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费用较高、耗时较长,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可对常见的血管疾病进行快速、无创的检查诊断[2],近年来,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逐步获得临床应用。
笔者利用64排螺旋CT对所在医院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探索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临床资料2012年8月—2015年10月收住笔者所在医院的患者53例,行MRA检查或临床表现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29~59岁,平均(41.4±4.9)岁。
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其中合并短暂性脑缺血2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8例。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10例。
临床分级(Hunt-Hess):0级6例,Ⅰ级10例,Ⅱ级24例,Ⅲ级12例,Ⅳ级1例。
患者入院3 d内行3D-CTA检查,并于3D-CTA完成后3 d内进行3D-DSA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3D-CTA检查设备GE公司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
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 mA,层厚0.625mm,螺距0.969∶1,旋转
时间4 s。
扫描范围:枢椎椎体下缘至颅顶外板。
于肘静脉以高压注射器团注增强对比剂,优维显370mg/ml,剂量50~70 ml,速度4.0~5.0 ml/s,生理盐水
40 ml。
1.2.2 3D-DSA检查设备Philips Allhra Xper FD20平板血管机(飞利浦医疗
器械(苏州)有限公司)。
操作: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双侧椎动脉以及颈总动脉造影。
造影剂剂量6~7 ml,速度3~4 ml/s,注射压力150 psi,5 s内进行260度旋转采集,并取感兴趣血管正位、斜位以及侧位影像,显示各血管走行、轮廓、有无病变及病变情况。
1.3 图像后处理CTA获得的原始图像传至adw4.3工作站进行重建,重建方法
包括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提高切割和旋转技术,对动脉瘤进行多角度显示,并对瘤体大小进行测量。
DSA原始数据传至Philip Wizard工作站,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进行脑动脉重建。
1.4 图像分析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医师A、医师B)分别独立判读,记录动脉瘤检出数目,测量瘤体最大径,并按照巨大动脉瘤(>25mm)、大型
动脉瘤(10~25mm)、中型动脉瘤(5~10mm)、小型动脉瘤(3~5mm)、微小动脉瘤(<3mm)进行分类。
DSA图像分别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并可参考前期3D-CTA检查影像。
判读记录同CTA。
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搜集整理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1 3D-DSA诊断结果53例疑似病例中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
51个。
其中1处病灶者39例,2处病灶者3例,3处病灶者2例。
病灶位置:
前交通动脉8处,后交通动脉13处,颈内动脉颅内段13处,大脑前动脉7处,
大脑中动脉10处,椎-基底动脉系2处。
2.2 3D-CTA诊断结果医师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47个;医师B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病灶45个。
以检出病灶数计算,其漏诊率为9.8%(7.8%和11.8%,取均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92.2%和88.2%,取均值)和95.0%(100.0%和90.0%,取均值)。
2.3 不同大小的瘤体检出比较在小型动脉瘤(3~5mm)及体积更大的动脉瘤
检出方面,3D-CTA 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微小动脉瘤(<
3mm)的检出方面,3D-DSA优于3D-CTA(Χ2= 0.0310,P<0.05)(医师B),见表1、图1。
2.4 瘤体直径测量比较分别统计3D-CTA与3D-DSA测量的各瘤体最大直径,并以均值±标准差形式表示。
3D-DSA测得数值平均为(5.3±2.2)mm,而3D-CTA测得数值平均为(5.4±1.9)mm和(5.4± 2.0)mm。
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测得的瘤体直径并无统计学差异(t=-0.228,-0.222,P>0.05)。
颅内动脉瘤发生后,常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发展,体积增大。
血液升高、情绪变化、大小便以及体力劳动等因素均可诱发动脉瘤出血[3],进而引起蛛网膜下腔
出血,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给予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3.1 DSA的缺点及可替代性长期以来,DSA作为血管影像诊断的金标准,其在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各类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检出率[4]。
但DSA属于侵入性操作,检查费用较高,耗时较长。
此外,检查过程中放射剂量较高亦是不可忽视的弊端[5]。
CTA是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的血管影像学检
查手段,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高分辨率、无创伤检查。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投入使用,其低剂量、大范围以及高时间分辨率的扫描特点,使得CTA对于动脉瘤的诊
断性能得到极大提高。
3.2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该研究中,笔者将3D-
DSA作为检查“金标准”,对3D-CTA的检查诊断效能进行分析。
在病灶的检出
方面,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共51个病灶,而2名影像医师依据
3D-CTA的诊断结果则分别为44例47个和43例45个,检出数目低于3D-DSA,漏诊率分别为7.8%和11.8%,但未发现误诊。
笔者认为,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为:(1)在对多发性动脉瘤的检查中,影像医师多满足于责任动脉瘤的检出,而对于非责任动脉瘤存在忽视,故导致漏诊[6]。
责任动脉瘤中多径线较大,而非责任动
脉瘤一般位置较为隐匿,体积较小,检出难度较大。
在检查中影像医师结合出血部位CT平扫,有助于减少漏诊[7]。
(2)后循环部位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存在复杂的脉管系统和层叠的骨质结构,对诊断影响较大[8],故3D-CTA对该部位的动脉
瘤的检出仍存在较大困难。
在对不同经线的动脉瘤检出进行分析显示,在直径>3mm的病灶检出方面,3D-CTA漏诊率较高,3D-DSA仍具有较大优势。
本研究中医师A和医师B对<
3mm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其中医师B的检出率与3D-DSA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明3DCTA对微小动脉瘤的分辨率仍较低,推测在更高分辨率CT投入使用后有助于改善此类问题。
由于目前对颅内动脉瘤多采取介入治疗,因此动脉瘤直径的测量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中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动脉瘤最大直径是选择栓塞材料的重要参考。
本研究中,3D-CTA对瘤体最大直径的测量值稍大于3D-DSA,但二者并
无统计学差异。
原因可能为3D-DSA可对检查图像进行任意旋转和放大,立体式
观测瘤体形态;而3DCTA目前尚无法做到这一点。
此外,CTA的局部容积效应也会将显示的动脉瘤经线大于实际值[9]。
故目前3D-DSA对瘤体径线的测量更为精确。
3.3 发展与展望尽管CTA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但鉴于3D-CTA在颅内动脉
瘤检测中的多种优势,其临床应用价值逐步得到肯定。
加强对漏诊原因的分析总结、
优化扫描方案以及采用更高分辨率CT扫描仪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方面,CTA完全存在
取代DSA的可能性。
【相关文献】
[1]Sun G,Ding J,Lu Y,et al. Comparison of standard and lowtube voltage 320-detector row volume CT angiography in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s gold standard[J]. Acad Radiol,2012,19(3):281-288. [2]Namyong J,Aurboonyawat T,Chankaew E,et 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J]. J Med Assoc Thai,2015,98(8):804-811.
[3]Hochberg AR,Rojas R,Thomas AJ,et al. Accuracy of on-call resident interpretation
of CT angiograph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7(6):1436-1441.
[4]马俊.数字减影CTA诊断破裂颅内动脉瘤和预测动脉瘤破裂的价值[J].生物技术世界,2015(4):73.
[5]谷智明,戴宜武,张振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64层螺旋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7):1435-1437.
[6]Geers AJ,Larrabide I,Radaelli AG,et al. Patient-specific computational hemodynamic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rom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 and CT angiography:an in vivo reproducibility study[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1,32(3):581-586.
[7]Wong SC,Nawawi O,Ramli N,et al. Benefits of 3D rotational DSA compared with 2D DSA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J]. Acad Radiol,2012,19(6):701-707.
[8]李艳峰,李庆,周定中,等. CTA、TOF-MRA、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评
价[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6(4):35-37.
[9]Zylkowski J,Kunert P,Jaworski M,et al. Changes of size and shape of small,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repeat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tudies[J]. Wideochir Inne Tech Maloinwazyjne,2015,10(2):17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