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感染考点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要
一、概论
1.颌面部间隙感染特点
1)口腔、鼻腔及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3)感染可经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危险三角
5)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也是细菌常驻的部位
6)具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7)牙源性和婴幼儿腺源性常见
2.感染类型
分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
特性感染:指结核、梅毒、放线菌引起的特定病变。
3.感染途径:①牙源性:为主要来源。
②腺源性。
③损伤性。
④血源性。
⑤医源性
4.临床表现:化脓性炎症急性期可见以下症状。
(1)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全身:可无较轻很重,甚至中毒性休克死
5.并发症:淋巴结炎、败血症、转移性脓肿、海绵宴血栓性静脉炎、中毒性休克、脓性纵隔障炎。
6.诊断:浅部脓肿:临床表现及波动感。
深部脓肿:压痛点清楚、可四性水肿、穿刺法确诊,也可做B超或CT。
败血症:血培养。
頜骨骨髓炎:X线片。
7.治疗
(1)局部:急性期外数中草药、痈局部用高渗盐水。
(2)手术: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肿切开引流术目的:使脓液、坏死感染物迅速排出,减少毒素吸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力,缓解对呼吸道的压力,避免发生窒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蔓延;防止向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脓肿切开引流术指征:
发病时间牙源性3~4天,腺源性5-7天,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烧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明显增高者;
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者;
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脓肿切开引流术操作要求:脓肿重力低位、隐蔽位置、沿皮纹方向、钝分离使引流通畅。
(3)清除病灶:处理病灶牙、颌骨骨髓炎死骨清除。
(4)全身:如并发全身中毒情况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应全身给于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生素。
8.预防:针对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因进行预防,如病灶牙进行治疗、防止损伤后感染、医务人员严格操做预防医源性感染。
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1.概念:下领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2.病因:下頜第三磨牙阻生、盲袋、食物及细菌嵌塞于袋内、咀嚼创伤、全身抵抗力下降、细菌毒力增强。
3.临床表现:早期局部轻微痛,加重可出现自发性跳痛,并向耳题部放射,可引起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可导致相邻第二磨牙的齿、全身症状。
检查:下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冠周软组
织红肿、溃烂、脓肿,咽部红肿,淋巴结肿大。
4.扩散途径及并发症:可引起面颊痿、流柱脓肿、周围其他间隙的感染。
5.诊断:病史、临床症状和检查所见。
6.治疗:急性期:局部冲洗、抗生素及支持疗法、切开引流术。
慢性期:盲袋切除术、智齿拔除。
智齿拔除:牙位不正,无足够萌出位置,相对的上颌第三磨牙位置不正或已拔除的。
7.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可保留的应及时切除盲袋、不能保留的及时拔除。
三、间隙感染
掌握不同间隙感染的来源、临床特点、治疗。
1.眶下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多来源于上颌前牙。
(2)临床表现:肿胀压迫眶下神经可剧痛,眼裂变小,可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治疗:脓肿切开。
口内上前牙或前磨牙区前庭沟。
2.咬肌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多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或下磨牙根尖炎。
(2)临床表现:肿胀以下颌角为中心,伴有明显的张口困难,深部脓肿不易触及,时间长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3)治疗:常口外切开引流。
下颌骨下缘下2cm,长3-5cm
3.翼下颌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下颌传导麻醉时带人感染、其他间隙扩散。
(2)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疼痛、明显开口困难、神经受累症状,可向其他间隙扩散。
(3)治疗:切开。
①口内:翼下頜切带外侧;②口外:下颌角下缘。
4.颞下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其他间隙上领结节麻醉、上頜牙源性感染。
为所有间隙的中心,有静脉丛,頜内静脉,三又神经Ⅱ、Ⅲ支
(2)临床表现:深部疼痛、开口困难、题部肿胀。
可与其他间隙相通,并和颅内交通
(3)治疗:积极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
(4)切口:口内或口外
5.下颌下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多见于下傾智齿冠周炎、下餓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其次为下领下淋巴结的扩散
(2)临床表现:下頜下区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
(3)治疗:切开引流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的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城决定。
6.口底多间隙感染
(1)感染来源:来自下頜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骨骨髓炎,以及下頜下腺炎、淋巴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损伤等。
(2)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很重,软组织肿胀的范围广,肿胀区皮肤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无弹性,随病变发展可出现波动感,扪及捻发音,切开后有大量咖啡色、稀薄、恶臭、混有气泡的液体,并可见肌组织呈棕黑色,结缔组织为灰白色但无明显出血。
(3)治疗:应尽早切开减压引流。
全身抗炎及支持疗法。
四、颌骨骨髓炎
1.概念与分类:有细菌感染及理化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
包括:骨膜、骨密质、骨髓及背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成分的炎症过程。
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特异性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
2.病因: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他化脓菌。
3.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分中央型和边缘型。
感染来源:牙源性、损伤性和血行性。
中央型:多由根尖感染发展而来,分局限型和弥散型;边缘型多由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引起,分增生型和溶解破坏型。
急性颌骨骨髓炎: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表现与间隙感染相似,病源牙以及相邻的多数牙出现叩痛、松动、牙槽溢脓。
下頜骨髓炎:下唇麻木。
上颌骨髓炎:上颌窦炎的症状。
慢性颌骨骨髓炎:痿道形成、溢脓;死骨形成、可从瘘孔排出;可探及粗糙的死骨}片;;全身症状不明显X线片检查在急性期看不到骨质环,一般在发病2-4周进入慢性期,X线片才其诊断价值
4.治疗原则:首先先注上意全身治疗,防止病情化,同时应配合外科手术治疗。
五、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多为血源性。
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发生在上骨,很少形成大块死骨。
有发病急、病情重,全身症状变化快的特点。
临床表现:患儿发病突然,全身症状伴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局部症状主要在面部,起始眶下及内毗部皮肤红肿以后病变迅速向眼险周围扩散,出现眼睑肿胀,险裂狭窄甚至闭合。
结膜外翻或眼球外突,提示已发展为眶周蜂窝织炎。
治疗原则:首先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同时应注意患儿全身情况,给予必要的对症及支持疗法,要及早切开引流。
六、放射性骨隨炎
由放射线引起的颌骨无菌性骨坏死及在其基础上发生的骨髓炎。
病程长,发展缓慢。
特点:死骨形成,却无明显界限。
易感染,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口腔长期不愈的溃疡和洞穿性缺损,伴口干,猖獗性齲。
要掌握预防措施,放疗前掌握适应证,精确放射野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剂量(口腔软组织又对射线平均耐受量:6-8周内给予60-80Gy),拔病灶牙、取出金属义齿,放疗中注意非放射区的防护、涂氟化物防龋,放疗3年后可拔牙,并尽量减少创伤、必须手术时术前术后用抗生素,一般配合高压氧疗法。
局部治疗:死骨摘除
七、面部疖痈
1.概念与病因
疖:引起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者。
痈: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在局部损伤、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
2.临床表现
(1)疖:毛囊、皮脂腺部位有很小的硬结痒、痛,白脓头,红肿增大,跳痛,基底硬,抵抗力强,脓出消肿;抵抗力差或处理不当则扩散成痈。
(2)唇痈:上唇多见,唇急性红肿;脓形成;紫红色炎性浸润块;功能障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有全身并发症。
3.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
4.治疗
(1)局部:禁忌挤压、挑、切开热敷及化学药物烧灼,可涂碘、高渗盐水湿敷。
(2)全身:抗生素、支持疗法。
5.预防:保持面部清洁、保持身体抵抗力、发生疖时禁挤压。
八、面颈部淋巴结炎
1.分类:急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
2.来源:以牙源性及口腔感染为最多。
小儿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引起。
3.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硬、痛。
化阶段:跳痛、与皮肤粘连、如包膜破溃表现为蜂窝织炎症状、全身症状明显。
4.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确诊。
5.治疗:早期:全身抗生素、局部外中药、理疗。
化脓阶段:穿刺抽脓、切开引流。
恢复期:去除病源。
6.预防: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清除口腔病灶,口腔病灶牙,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