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书上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国际关系史
目录
第一章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45-1949) (1)
一、美苏关系 (1)
(一)处理战败国 (1)
(二)冷战爆发 (2)
二、西欧 (4)
(一)英国“三环外交” (4)
(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4)
(三)《布鲁塞尔条约》 (5)
三、日本 (5)
(一)美国排斥盟国单独占领日本 (5)
(二)民主改革 (5)
(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6)
四、苏联、东欧 (6)
(一)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6)
(二)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巩固 (7)
(三)经互会 (7)
(四)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7)
(五)苏南关系破裂 (7)
五、第三世界 (7)
(一)东亚 (7)
(二)东南亚 (8)
(三)南亚 (8)
(四)中东 (8)
(五)拉美 (9)
六、中国 (9)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9)
(二)马歇尔使华 (9)
(三)白皮书发表 (9)
(四)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 (9)
(五)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9)
第二章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10)
一、美苏关系 (10)
(一)对奥和约缔结 (10)
(二)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0)
(三)戴维营会谈 (10)
(四)华约建立 (10)
二、西欧 (11)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1)
1、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共同体 (11)
2、普利文计划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12)
3、伦敦—巴黎协定 (12)
4、《罗马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2)
5、关税同盟计划及共同农业政策 (12)
(二)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3)
三、日本 (13)
(一)旧金山和会与《旧金山对日和约》 (13)
(二)《日美安全条约》 (13)
(三)日台“和约” (13)
(四)《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4)
四、苏联、东欧 (14)
(一)苏南关系改善 (14)
(二)波兹南事件 (14)
(三)匈牙利事件 (14)
五、第三世界 (14)
(一)东亚 (14)
(二)东南亚 (15)
(三)中东 (16)
六、中国 (16)
(一)中苏关系 (16)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16)
(三)中美大使级会谈 (17)
第三章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18)
一、美苏关系 (18)
(一)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 (18)
(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8)
(三)维也纳会谈 (18)
(四)第二次柏林危机(略) (18)
(五)古巴导弹危机(略) (19)
(六)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
(八)核不扩散条约 (19)
二、西欧 (19)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9)
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 (19)
2、狄龙回合和肯尼迪回合 (20)
3、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0)
(二)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20)
(三)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 (21)
三、日本 (21)
四、苏联、东欧 (22)
(一)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22)
(二)勃列日涅夫主义 (22)
五、第三世界 (23)
(二)中东 (23)
(三)拉美 (23)
(四)非洲 (24)
(五)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24)
六、中国 (25)
(一)中苏关系恶化 (25)
(二)中国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25)
(三)中国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 (25)
(四)中印边界事件 (25)
(五)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斗争 (25)
第四章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26)
一、美苏关系 (26)
(一)美苏对外战略调整 (26)
(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27)
(三)苏联在缓和掩盖下加紧向外扩张 (29)
二、西欧 (30)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30)
1、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和发展 (30)
2、政治联合在曲折中前进 (30)
3、对外政策上协调行动 (30)
(二)德国的“东方条约” (31)
三、日本 (31)
(一)日本开展多边自主外交 (31)
(二)全方位外交 (31)
(三)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 (31)
四、第三世界 (32)
(一)东南亚 (32)
(二)中东 (32)
(三)非洲 (32)
(四)拉美 (33)
五、中国 (33)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3)
(二)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33)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34)
(四)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34)
第五章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35)
一、美苏关系 (35)
(一)卡特主义 (35)
(二)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35)
(三)星球大战计划 (35)
(四)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新思维 (36)
(五)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和雷克雅未克会晤 (36)
(七)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 (37)
(八)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7)
二、西欧 (38)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38)
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38)
2、尤里卡计划,1985 (38)
3、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 (38)
4、德洛尔计划 (38)
(二)应对东欧剧变 (38)
三、日本 (38)
(一)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38)
(二)日本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39)
(三)日美加强同盟关系 (39)
四、苏联、东欧 (40)
五、第三世界 (40)
(一)东南亚 (40)
(二)中东 (40)
(三)非洲 (41)
(四)拉美 (41)
(五)发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 (42)
六、中国 (43)
(一)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43)
(二)中国同苏联、东欧和南斯拉夫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43)
(三)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44)
(四)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 (44)
第六章九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90-1995) (45)
一、美苏关系 (45)
(一)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45)
(二)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实施 (45)
(三)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45)
(四)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 (46)
二、冷战结束 (46)
(一)东欧剧变 (46)
(二)两德统一 (46)
(三)苏联解体 (46)
三、美俄关系 (46)
(一)独立国家联合体 (46)
(二)美俄首脑会议 (46)
(三)北约东扩与“和平伙伴关系” (46)
四、欧洲 (46)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46)
1、“新大西洋主义”和《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 (46)
2、《新欧洲巴黎宪章》 (46)
3、《欧洲联盟条约》 (46)
4、欧洲经济区协议 (47)
(二)德国的统一(略) (47)
(三)南斯拉夫解体与波黑冲突 (47)
五、日本 (47)
(一)《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 (47)
(二)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47)
(三)日俄关系曲折发展 (47)
(四)宫泽主义与日本同亚洲的关系 (47)
六、联合国 (47)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 (47)
(二)联合国改革 (47)
(三)新时期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47)
七、第三世界 (48)
(一)东亚 (48)
(二)东南亚 (48)
(三)中亚 (48)
(四)中东 (48)
(五)非洲 (49)
(六)拉美 (49)
八、中国 (49)
(一)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49)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 (50)
(三)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0)
(四)中国同欧洲、北美、大洋洲各国关系的发展 (50)
(五)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50)
第一章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45-1949)
一、美苏关系
(一)处理战败国
1、处理意、罗、保、匈、芬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
1945年9月11日,五国,主要争议:
a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c对保、罗政府的外交承认
(2)莫斯科外长会议
1945年12月16日至26日,莫斯科
五国和约的制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和约分别由曾在停战书上签字的各国的外长会议起草
b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和约草案,对最后文本作出建议
c根据巴黎和会,四国准备最后文本
d最后文本由出席和会所有国家签字
就罗、保政府的组成达成协议
(3)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
1946年4月25日-5月15日,6月15日-7月12日
a意大利边界问题:突破:多德卡尼斯群岛不设防,归属希腊;缓期处理,和约一年后不解决,交由联大
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c意大利赔偿问题
(4)巴黎和会
1946年7月29日-10月15日
程序问题争论
实质问题:对意和约、多瑙河航行制度
结果:通过了保、罗、匈、芬和约草案,赔偿问题达成了妥协,
(5)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
1946年11月4日-12月12日
(6)五国和约缔结
1947年2月10日,正式签订,9月15日生效
内容:
(7)多瑙河会议
1948年7月30日-8月18日
1948年8月18日,《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
2、处理德国问题
第一次柏林危机(略)
两个德国的建立:1949年8月20日,西德成立;1949年10月7日,东德成立
(二)冷战爆发
1、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1943年4月7日,财政部长助理提出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代英国世界金融霸权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苏、英、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布雷顿森林协定》
《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附件
1945年,生效
1943年初开始,签署“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1947年10月30日,日内瓦“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1946年2月22日,八千字电报,《苏联行为的根源》
a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不安全感,担心外国渗透,同竞争的国际斗争不妥
协。
b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外衣,保证对内虚弱的政权在外部获得安全,世界孕育矛盾,让位一个更美好世界。
c苏联的政策目标:扩大苏联势力范围,近处到远处。
d美国的对苏政策:把苏联当对手,不是伙伴,遏制苏联扩张政策,足够实力,不动武,让苏联遇到阻力,轻易退却。
e遏制苏联的目标:把苏联影响限制在本土东欧,阻止向外发展,促进内部变化,导致垮台。
3、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4、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咨文,援助希腊土耳其,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项声明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
1947年4月22日和5月9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5月22日,杜鲁门签署法案,杜鲁门主义付诸实施。
5、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宣布美国援助欧洲方针,计划提出。
1947年7月12日,巴黎经济会议,成立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委员会,1948年4月3日,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经济合作署成立
接受援助的条件:
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背景:
《布鲁塞尔条约》
1948年3月,五角大楼文件,提出“拟定一项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初步计划”
1948年6月11日,《范登堡决议》,美国国会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
成立
1948年7月6日——1949年3月15日第一次正式会议
1949年4月4日,美英法荷比卢加丹挪冰葡意,华盛顿,《北大西洋公约》正式签订,1949年8月24日生效
1949年9月17日,北约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北大西洋理事会——权力机构、外长,防务委员会——统一防务计划、国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常设小组,地区性军事计划小组
7、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
支持联合国
继续推行世界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
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酝酿北大西洋组织
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新提出,第四点计划
1950年6月5日,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的国际开发法案,规定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私人投资和技术援助结合,鼓励私人投资。
1950年9月8日,设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10月27日,成立技术合作署
二、西欧
(一)英国“三环外交”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欧洲的悲剧”演说,欧洲联合思想
1948年10月9日,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思想,自由民主国家三大环
1、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2、英语世界: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以及美国等英语世界国家
3、联合起来的欧洲
以英联邦为基础,利用美国力量重建大国地位,谋求欧洲领导权
(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戴高乐,经济上成立西欧集团,美苏仲裁者
防止德国崛起,实行西欧联合政策,加强与英国合作
1947年3月4日,勃鲁姆与艾德礼,签订,
一致行动共同防止德国威胁,互相援助,不加入反对一方的联盟。
(三)《布鲁塞尔条约》
1948年3月17日,英法荷比卢,
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军事援助;咨询理事会。
设立协商委员会,最高领导机构,西方联盟防务委员会,西方联盟参谋部,西方联盟司令官委员会
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个步骤。
三、日本
(一)美国排斥盟国单独占领日本
1、单独军事占领
1945年8月13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令为盟军最高统帅,14日,自行划分受降区域
斯大林提出修正
9月7日,最高统帅司令部成立
9月22日,发表《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要点
2、控制对日管理机构
1945年12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
(1)远东委员会,华盛顿,最高决策机构。
(2)盟国对日委员会,东京,最高统帅的咨询机构。
(二)民主改革
1、解散军队,逮捕战犯
2、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3、整肃军国主义势力
4、制定新宪法,1946年,天皇《人间宣言》、三权分立,放弃战争
5、解散财阀
6、农地改革
7、教育改革
(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背景:美苏争霸;中国形势;日本改革的不良后果
集中体现:赔款问题,鲍莱——斯特赖克(复兴日本经济最为对日占领的主要内容)——詹斯顿三个报告,严厉——缓和——援助,赔偿调查——复兴经济。
美国开始把日本纳入远东战略轨道。
四、苏联、东欧
(一)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1、回答解决的问题:
(1)如何对待美国冷战政策;(2)如何处理东欧国家关系;(3)如何对待民族解放运动;(4)如何解决战后遗留问题;(5)如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2、指导思想:两大阵营、两个平行市场理论
3、目标:
(1)保证建设有利条件;(2)发展与人民民主国家关系;(3)支持民族解放运动;(4)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政策;(5)和平共处、国际合作
4、内容
(1)揭露战争政策
(2)帮助东欧
苏联在东欧的政策目的:
扩大在东欧地区安全;索取赔款,迁入设备,使苏联发展;抵制西方扩张,确保势力范围
措施:
政权建设,共产党一党执政
抵制马歇尔,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处理东欧原法西斯盟国
(3)裁军
(4)民主原则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5)承认中国革命胜利
(二)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巩固
四类国家
1、依靠自己力量解放,南、阿
2、苏联支持帮助,波、捷
3、纳粹附庸国,匈、罗、保
4、占领国,民德
(三)经互会
莫洛托夫计划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保、匈、波、罗、捷,莫斯科经济会议
1949年1月25日,发表经互会成立公告。
经互会会议、执委会、常设委员会、
(四)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22日—27日,波兰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共产党之间交换经验和协调行动的决议》作出情报局有关事项的5条决议。
1956年4月,决定结束活动《关于结束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活动的公报》(五)苏南关系破裂
1948年6月22日—28日,情报局通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
五、第三世界
(一)东亚
1、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发表越南独立宣言:宣告成立,脱离与法关系,废除法国旧条约旧特权。
1945年3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成立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8年8月15日,韩国政府成立;9月9日,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成
立。
(二)东南亚
1、印度尼西亚独立
八月革命
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签署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印尼独立
1946年2月,荷兰代表与印尼雅加达谈判,11月15日,签订《林芽椰蒂协定》,1948年《伦维尔协定》
1949年5月7日,停战协定,11月2日,《圆桌会议协定》
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宣布统一的印尼共和国成立,最终确立独立地位。
2、菲律宾和缅甸独立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宣布成立。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
(三)南亚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1946年7月,制宪会议选举,成立印度临时政府,穆斯林抵制。
12月,印度制宪会议召开,通过一个建立独立自主共和国的决议。
1947年2月20日,艾德礼发表对印度政策白皮书,《艾德礼宣言》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8月14日,建立巴基斯坦自治领;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1956年6月23日,巴基斯坦共和国成立。
(四)中东
1、叙利亚和黎巴嫩独立
1943年7月,两国通过议会选举建立了民族政府。
法国依然驻军。
1946年4月,8月,英法军队分别从叙利亚和黎巴嫩撤出。
2、巴勒斯坦问题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
3、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5月15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开入巴勒斯坦与以军冲突,战争爆发
1948年5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停火提案,自6月11日全线停火。
1948年7月8日,重开战,7月19日,阿以第二次停火。
1949年7月20日,叙以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
(五)拉美
1、《里约热内卢条约》
1947年8月15日——9月2日,里约热内卢维持大陆和平与安全会议
1947年9月2日,《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里约热内卢条约》),1948年12月3日生效。
集体自卫;安全区;和平解决争端;
2、美洲国家组织的建立
1948年3月30日——5月2日,第九届美洲国家会议
反美联盟改组;共产主义威胁;美洲国家经济合作
通过《美洲国家组织宪章》
美洲国家会议、外交部长会议、美洲国家理事会、泛美联盟
六、中国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马歇尔使华
(三)白皮书发表
1945年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美国与中国——着重1944—1949年时期》白皮书
(四)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
(五)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第二章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一、美苏关系
(一)对奥和约缔结
1955年5月15日,四国维也纳签署关于《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林利的国家条约》,恢复奥地利主权,禁止奥地利与其他国家缔结任何同盟。
(二)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23日,
欧洲集体安全与德国统一:
西方:德国统一,加入北约;苏联:当务之急是裁军,欧洲安全体系。
裁军问题,
发展东西方接触:
西方:思想文化;苏联:经贸
(三)戴维营会谈
背景:
和平共处总路线
1958年1月,苏美第一个文化交流协定
1959年1月,米高扬访美
其间苏联亚建议起草对德合约,西方反映冷淡
英国首相的努力,艾森豪威尔拒绝
赫鲁晓夫多次要求
艾森豪威尔邀请:让赫鲁晓夫看一看美国,摸清他的立场,缓和气氛,解决分歧,维持柏林现状。
经过: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开始访美
第一阶段,周游美国
第二阶段,华盛顿,戴维营举行会谈,柏林问题和裁军问题,9月28日联合公报。
美国同意举行首脑会议,接受苏联邀请。
(四)华约建立
背景:
1954年10月23日,巴黎协定,西德加入北约——〉苏联首要任务:对待西欧联盟、西德武装、加入北约
1955年1月,苏联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答应讨论德国问题,可能促成全德选举,但是西德重新军事化,德国统一将不再可能
苏联外交努力:提出集体安全主张;加速建立自身防御体系与组织,同西欧联盟相抗衡。
1954年,苏东八国莫斯科会议“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生效,西欧联盟正式产生,苏联废除苏英苏法友好条约。
成立:
1955年5月11日——14日,苏东国家,波兰华沙,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成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定。
1955年6月4日,华约正式诞生。
武装部队司令部,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1991年7月1日
二、西欧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联合思潮与行动:
1948年1月,比荷卢关税同盟
1948年4月,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949年5月,欧洲委员会
舒曼计划的提出:莫内的倡导;控制战争物质条件着手,建立煤钢共同体的设想。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1950年6月21日,法德意比荷卢,巴黎举行会议,
1951年4月18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高级机构、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法院。
2、普利文计划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美国重新武装西德
法国总理普利文,1950年10月,发表声明,变通接受了美国武装西德;建议成立欧洲军,把德国纳入西欧防务体系。
1951年2月,六国巴黎关于欧洲军谈判。
7月9日,美英等国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
9月,美英法三国与西德缔结和平条约代替占领法规。
1952年5月26日,美英法同西德签订一般性条约,“波恩条约”:
(1)结束占领;
(2)西德参加欧洲防务集团
5月27日,六国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欧洲军条约”)
美英对法安全保证,英国不参加防务集团。
3、伦敦—巴黎协定
法国否决防务集团条约,英国艾登斡旋,
伦敦会议“最后议定书”:尽快结束占领状态,要求德国加入北约。
1954年10月,四国外长、九国外长、北约理事会会议,文件内容:
结束占领但驻军;
西德重新武装,加入北约;
根据布鲁塞尔条约建立西欧联盟;
规定西欧立国军事水平,扩军一致同意;
英国在欧洲军事力量的保留;
西德禁止核化生。
4、《罗马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955年6月,《墨西拿决议》
1956年3月25日,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三级火箭:关税同盟、经济同盟、政治同盟
5、关税同盟计划及共同农业政策
(二)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959年,第五共和国诞生
要旨:反美霸权、维护法国独立自主,争取成为第三势力内容:
1、建立法国的核大国地位
2、推出北约一体化军事组织,但不退出北约
3、联合西德
4、对苏联“缓和谅解合作”政策
5、非殖民化
三、日本
(一)旧金山和会与《旧金山对日和约》
1951年9月,美国旧金山,对日和会,和约内容:
(1)日本承认朝鲜之独立
(2)日本放弃台澎,不提其归属
(3)放弃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
(4)琉球群岛美国托管
(5)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
(6)盟国放弃对日赔偿要求
(二)《日美安全条约》
1951年9月8日,签订
美国在日本驻军;用于镇压;不得让第三国驻军
《日美行政协定》,驻军具体条件
(三)日台“和约”
1952年4月28日,内容:
(1)结束日与中华民国战争状态;
(2)放弃台澎;
(3)以前日中的条约无效;
议定书:关于赔偿问题。
条约为中日正常化设置了障碍。
(四)《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艾森豪威尔解放政策与美国对日本军事援助
1954年3月8日,东京《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个附属文件《购买农产品协定》、《经济措施协定》、《保障投资协定》
美国对日军事援助顾问团;
把日本纳入远东安全保障体制。
日本通过防卫厅法案,1954年自卫队成立。
四、苏联、东欧
(一)苏南关系改善
(二)波兹南事件
(三)匈牙利事件
五、第三世界
(一)东亚
朝鲜战争
1、战争爆发与美国干涉
2、中国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1日,五次战役
1951年2月1日,第五届联大1771号决议,污蔑中国侵略朝鲜,成立集体措施委员会,对中国制裁。
3、朝鲜停战谈判与停战协定
1951年6月23日,马立克提出,6月25日,杜鲁门声明准备参加
7月10日,开城谈判,焦点:军事分界线的确定,
8月23日谈判中断,美夏季秋季攻势挫折。
10月25日,板门店谈判:军事分界线、非军事区、实现停火停战达成协议,战俘遣返僵局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6月8日,达成战俘遣返的协定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二)东南亚
1、美国扩大印度支那战争与“多米诺骨牌理论”
1945—1954,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美国支持法国
多米诺骨牌理论: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担心在印度支那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害怕中国革命影响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对美国不利的连锁反应。
2、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开幕
1954年7月21日,达成协议,包括最后宣言,三个停战协定、法国及印支三国政府分别发表的声明
印支停战,17度线;保证三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自由选举;禁止参加军事同盟;
1954年8月31日,印支停战
3、万隆会议
1954年4月,科伦坡总理会议
1954年12月,茂物会议
1955年4月18日—24日,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涉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与自决、附属地人民、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十项原则:
(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
(2)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平等,一切大小国家平等
(4)不干涉他国内政
(5)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或集体行使自卫的权利
(6)不为大国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他国施加压力
(7)不侵略或使用武力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