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_高师_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学报Dec.2000第23卷 第4期Jo ur nal of Beijing U niv ersit y of Physical Educatio n V ol.23 N o.4
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研究
龚德贵1),高岩松2),谭小勇1),毛治和1),黄阵3),张士伟4)
(1.湖南常德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常德 415000; 2.吉林大学体育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3;
3.岳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岳阳 414000;
4.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 271100)
摘 要:根据21世纪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从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入手,确立新的人才培
养目标,体育课程实施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进行研究探讨。
旨在为促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向科学
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等师范学校;课程体系;评估体系;量化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0)04-0516-03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 in the21st Century
GONG De-g ui1,Gao Yan-song2,T AN Xiao-y ong1,MAO Zhi-he1,HU ANG Zhen3,ZHANG Shi-w ei4
(1.Dept.o f P E,Changde T eachers Colleg e,Changde415000,Hunan,China;2.T eaching a nd Research
Dept.of PE,Jilin U niver sity,Chang chun,130023,Jilin,China;3.Dept.o f P E,yuey ang T eachers Co lleg e,
yuey ang414000,Hunan,China; 4.L aiw e Pr of fessio nal T echnique lnst itute,L aiw u271100,Sha ndo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 elo pment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 n specialty in teachers colleges in the21st
centur y,star ting w ith the basic thinking o f the co nst ructio n of physical educa tio n co urses the new aim s of
foster ing qualified talents w ere established.T he evaluatio n sy st em of physical educatio n co urses and the
eva luation standa rds w ere st udied and discussed.T he pur pose is to pro mote the ev aluat ion of phy sical
education cour ses in teacher s co lleges to dev elo p tow ar ds the dir ection of science and mo der nizatio n.
Key words:schoo l physical educatio n;teachers colleg e;curr iculum system;evaluatio n sy st em;
quantificatio n st andar d
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校自主办学的逐步落实,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基础在于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面、知识面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体育专门人才,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从调整培养目标入手,深化课程改革,制订出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
本文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模型实验等综合研究基础上,依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原国家教委(1997) 1号文件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精神,结合常德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就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进行研究探讨,为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国在1980、1986、1991和1997年的教学计划中明确定位于中学体育教师。
面对21世纪,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
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现实状况出发。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以体育教育为主的一主一副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2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的依据
2.1 “课程”是否达到目标的综合化 课程目标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在客观上要树立“大师范”教育观。
未来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既要体现社会发展、体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变化需求,又要满足个体自我发展需要;既要保证课程的学术理论性,又要使课程保持师范性和应用性;既要反映学科专业性,又要体现灵活多样化。
21世纪是一个综合化的社会,综合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来实现的。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目标是社会需求、科技需求、教育需求、体育需求和个体需求的中介。
各种需求
收稿日期:2000-08-1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委课题(湘教财字2000年18号,项目编号:00C301)
作者简介:龚德贵(1954-),湖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教学与方法、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高岩松(1954-),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谭小勇(1964-),常德人,副教授;毛治和(1968-),湖南人,讲师;黄阵(1963-),男,河南杞县人,副教授;张士伟(1970-),男,山东宁阳人,讲师。
经过课程目标的综合,都将落到实处。
综合化的课程目标,将是实现未来体育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化的前提。
2.2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化 首先,所有的课程必须具有科学性。
无论是正确的知识还是旧理论,必须经过科学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知识。
即使是正确的知识,还需要时间检验的过程,才能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为课程所选择。
有争议的思想和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知识也应适当在课程中介绍。
2.3 “课程”是否具有结构的弹性化 为了改革我国传统高
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整齐、单一、僵化的弊端,必须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应按体育基础理论学科类课程系列、综合素质类课程系列、教育学科课程系列、实践类课程系列、综合素质类课程系列等五大模式构建。
另外,选修课应按专业加深、专业拓宽、专业应用、教育技能等模块组成。
这种课程结构模式比过去高度统一、长期稳定的课程结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
2.4 “课程”是否具有教学的现代化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代化表现以下几方面:1)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程教学之中,便于学生观摩和学习,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根据需要可多次重复学习;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积极的帮助。
2)教材形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5 “课程”是否具有功能的多元化 课程结构决定着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的弹性化,必然产生课程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职业部门和教育结构的急剧变革和大学生多重价值的选择,从客观上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多规格化、多层次化、多类型化。
为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呈现多元化。
多元化趋势要求学校设置的课程要有特色、教材要有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新课程,以供学生选择。
2.6 “课程”是否具有“师范”特点 加强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除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教育理论课程外,要适当增加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突出对学生的科研、组织竞赛、实验操作、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教学与训练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评估标准
3.1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注重加强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全面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框架应根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组织管理、考核、教学改革、教学效果6方面进行构思,形成多层次,多因素课程体系(图1)。
3.1.1 师资队师评估方法 1)查文件资料,看有关证书,询问了解。
2)查阅出版原著及学术杂志,查文件。
3.1.2 教学条件评估方法 查阅体育经费预算文件及购买体育器材项目,现场观看体育场馆等。
3.
1.3 教学组织管理评估方法 查阅有教育、教学、教改管理文件,查看教师教案,询问了解。
3.1.4 考核评估方法 查阅考试管理的有关措施,了解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并抽查学生的理论试卷、试题库,体育成绩登记表。
3.1.5 教学改革评估方法 查阅有关获奖文件、证书及教改资料,向教务部门了解体育教改的内容和效果。
3.1.6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查看学生成绩档案、体育达标数据资料,向学生处、医务部门了解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
图1 课程实施评估体系
3.2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 为了使我国高师体育教育课程建设有序发展,促进体育课程评估验收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
本人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通知》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从我国现代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经过专家访谈问卷、文献资料分析、论证、设计和制定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实施的量化标准(表1)。
4 建 议
1)建立体育课程评估验收制度。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高师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定切实可性的评估标准体系课程,建立起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工作;设立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合格课程的等级制。
2)加强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各高师院校应加强体育建设的经费投入,除对不同等级的体育课程分别给予起动经费和奖励的同时,重点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以尽快地改善我国高师现代化体育教学设施落后的状况。
・
517
・
第4期龚德贵,等: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估标准研究
表1
高师体育课程实施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徐伟军,王晓军.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6(2).
[2]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培养[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
[3]刘永东,韩凤月,吕树庭,等.体育院校课堂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6(2).[4]张子沙,马卫平,谭受清,等.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
育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结构及其发展趋向[J ].体育科学,2000.5(3).
[5]徐金尧.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标准的研究[J ].体育
科学,1999.11(6).
[6]陈琦,杨文轩,郑俊武,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 ].体育
科学,1998.8(5).
[7]陈俊钦,黄汉升,梅雪雄,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
划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9(5).[8]霍红,王广虎,孙淑惠.关于体育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3).
[9]徐金尧.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思[J ].浙江体育科
学,1999.2(1).
[10]王福法,李金华,吴国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
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9(9).
[11]谢雪峰.对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1995(3).
[12]吴维铭,卢闻君.论世纪之交我省体育系课程设置的改革[J].
浙江体育科学,1996(7).
[13]曲宗湖,杜俐.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几点思
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3(1).
[14]季克异,黄汉升,陈俊钦,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
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12(12).
[15]鲍明晓.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 ].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1999.6(2).
[16]陈俊钦,许红峰.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 ].体育
科学研究,1998(2).
[17]任海,李元伟,王凯珍,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的改革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4).
[18]任海,李元伟,王凯珍,等.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
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9]黄爱锋.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比较的研究[J].四川体育
科学,1999.12(4).
[20]洪国武,姜尚熊.对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评估现状的分析与研
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7(3).
[21]李相如,刘江南.关于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探讨[J].广州体育
学院学报,1998.6(2).
[22]韩会君,曾广平.中美日三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
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9(3).
[23]盛俊林.21世纪中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展望[J ].哈尔滨体育学
院学报,1998(2).
・
51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