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应用题教学随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段应用题教学随记
小学数学,各类应用题的学习贯穿始终。

因为它的综合性强,不但考察到了
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还综合考察到了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专注度和思维水平。

而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系统学习刚起步,识字量少,字词认知学习才刚开始,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欠缺,面对一些文字性题目,大多数孩子理解起来难度偏大。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就发现,看着很简单就一两句话的题目要想给低年级孩
子全都讲明白太困难,往往是我们大人感觉到显而易见的文字道理到了孩子眼中,变得咋讲都不明就里,有时候费了很大劲讲明白了,过了几天当遇到别的类似的
又不会了。

此时,我想到了教育心理学上学到的,儿童对图像的感知力,敏感度
和兴趣要远远高于文字。

我就尝试将孩子们遇到的文字类题目用图像呈现出来,
建立文字类题目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把数学题目中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
图形演示出来,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更加直观了当,孩子们就能够一目了然顺利
理解题目意思。

例如:前几天孩子们做了一道题,题目说的是“小兔子从第一棵树走到第5
棵树,每两棵树之间距离是5米,小兔子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一道植树问题,牵扯到从第一棵树到第五棵树之间只有5-1=4个间隔,这是这道题的核心点,理解了这点,这道题就能够顺利解决。

但对低段孩子来说这一点单纯文字讲解理
解起来太不容易,但是这道题可画性强,孩子可以在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所以
我要求画图,很简单,题目怎么说就怎么画,开始说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五棵树就
画五棵树(可以随便画五个圆圈或者五个三角形等代替五棵树),再在每两棵树
之间写上米,最后问题问小兔子走了多少米就是第一棵树到第五棵树之间的距离,就在第一到第五棵树之间画上大括号写上?,图画好了就能直观地看出来这个距
离就是4个5米相加,就不会做成5乘5了。

还有一道题说的是有一根20米长的竹棍,插在水里(到水底),竹棍露出来6米,问水深多少米?靠读文字想象对许多孩子有困难,我就让拿出笔来画画,孩子听了很感兴趣,说20米的竹棍就画一道长竖线代表竹棍,说插在水里,就在竹棍中间画一道线代表水面,下面的水可以简单涂色,露出来的标上6米,水下的一部分画上?,学生画完了看着自己画的图很容易理解该用20-6来计算。

这样能够让一些题目更直观更形象更易理解。

6米
20米
还有二年级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候遇到的上车下车问题,牵扯到原有人数,中途上车人数,下车人数,语言文字长了,有部分孩子就迷糊了,这个时候我让孩子们拿好笔,我带着读一句画一句,车上原有人数画一截线段,并在头顶标上数字,到下一站上来几人就在后面加一截线段,标上数字,孩子们很直观看到线段变长了,这个数字是该加上的,下去几个人孩子们起码知道不能把原线段加长而应该擦掉下车对应的人数,这样结合图这类题目全班同学就都能够顺利解决。

孩子们对整道题的文字虽说不好理解,但是一句一句画图却比较顺利,基本上就是怎么说就怎么画。

题目逐句读完了也就画完了,最后将问题也在图中用问号呈现出来。

此时看图,大小长短多少,该加还是该减一目了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有序地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而且还可以在画图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更深刻的、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使外在的操作真正内化为学生认识的动力,使数学教学走向深入,走向精彩。

当孩子们都能够顺利的将文字转化为图像之后,我又尝试让孩子们将图形类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样的道理,图中怎么画就怎么说,将所有图像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完,包括问号,这道完整的题目也就出来了,这样孩子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对类似题目的理解更加透彻,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仅能从中收获了乐趣,还能收获成就感,真正做到乐学,爱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