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UV-06A-烟气分析仪(紫外仪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S-UV-06A 烟气分析仪
说明书
青岛·佳明
二OO八年五月
一、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
1.1.1、该设备属精密仪器,请在说明书记载的环境下使用,以免加速产品的损坏和老化,并注意妥当存放和搬运。

1.1.2、本仪器在特定的环境下安装,非专职人员不得进行安装。

1.1.3、工程施工时,切勿将粉末和线头落入机柜内,防止造成火灾、故障等。

1.1.4、电路和气路连接,要紧固牢固,以免接触不良影响仪器正常运行。

1.1.5、通电运行时,请不要打开面板和触及带电装置,防止发生危险。

1.1.6、请注意保持机柜通风良好,以免因柜内过热,损坏部件。

1.2、使用条件:
1.2.1、工作温度:20℃~+30℃,工作湿度:≤85%。

1.2.2、电源:AC220V±10%,50±5HZ,1kW保护地,接触电阻≤8Ω。

独立的工作接
地,接触电阻≤8Ω。

二、结构原理
2.1、仪表组成
JMUV-2005A系列气体分析仪监测:SO
2、NO
X
、CO、HCL、NH
3
和O
2
等参数,由电子
模块A、电子模块B、SO
2分析模块、NO
X
分析模块、CO分析模块、NH
3
分析模块、O
2
分析模块、显示操作和电源机箱等组成。

每台仪器除了电子模块、显示操作和电源机箱外,可以最多可集成3个分析模块。

结构原理图
2.1.1、电子模块
由电子模块A、B两部分。

A是中央处理单元,附带I/O和人机对话接口;B是模拟电路组成,处理分析模块的各种信号。

2.1.2、显示与操作,主要是液晶显示屏和操作键盘。

2.1.3、电源与机箱, AC220±5V 1.2A ,175W电源。

19英寸架式机箱。

2.1.4、SO
2
分析模块,紫外吸收法分析模块。

由光源、单色器、探测器和样品气室等组成。

利用SO
2
在紫外区域的光谱吸收特性来分析其浓度。

2.1.5、NO
X
分析模块,红外吸收法分析模块或电化学分析模块。

由光源、单色器、探测器和样品气室等组成。

利用NO
X
在红外区域的光谱吸收特性来分析其浓度。

2.1.6、CO分析模块,红外吸收法分析模块或电化学分析模块。

红外吸收法分析模块由光源、单色器、探测器和样品气室等部分组成。

2.1.7、NH
3
分析模块,红外吸收法分析模块或电化学分析模块
由光源、单色器、探测器和样品气室等部分组成。

利用NH
3
在红外区域的光谱吸收
特性来分析,NH
3
极易溶于水,注意消除水的干扰。

2.1.8、O
2
分析模块,磁氧法分析模块或电化学分析模块。

2.2、主要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JM-UV-2005A连续气体分析仪
监测项目 SO
2、NO
X
、CO、HCL、NH
3
和O
2
测定成分SO
2NO
X
、CO、HCL、NH
3
O
2
测定方法紫外差分吸收法红外吸收/电化学法电化学法/磁氧法
响应时间10s 10s 20s
监测范围0~5000mg/m30~1000mg/m30~2%
零点漂移≤±2%(24小时) ≤±2%(24小时) ≤±2%(24小时)
满量程漂移≤±5%(168小时) ≤±5%(168小时) ≤±5%(168小时)
校准方式手动/自动手动/自动手动/自动
2.3.1、紫外差分吸收法
SO2在紫外区域280-320nm(峰值287nm)的有吸收,由此来分析SO2浓度。

紫外光源通过监测样品气室后,单色器过滤出280~320 nm波长的光作为SO2的测量光,单色器过滤出540~570 nm与SO2吸收无关的光为参比光。

参比光和测量光比较可以消除光源、光路的影响,提高测量的精度。

非分散紫外吸收法原理示意图
利用NO在紫外区域195-225nm和NO2在紫外区域350-540nm附近的吸收特性,
来分析气体中NO 、NO2的的成份。

因为NO 、NO2的特征吸收区域与SO 2的特征吸收区域有一部分重叠,所以要应用多组分运算的方式来消除SO 2的影响。

2.3.2、红外吸收法
利用NO X 、CO 、HCL 、NH 3在红外区域的吸收特性,来分析其成份。

2.3.3、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即定电位电解法,由电解槽、电解液和电极组成,电极有三个:敏感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待测气体通过传感器表面的选择性渗透膜进入电解槽,扩散到敏感电极表面,在敏感电极、电解液和对电极之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参比电极不与待测气体接触,只为电解液中的工作电极提供恒定的电化学电位。

待测气体在电解液中,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的电流与待测气体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检测反应的电流就可以测量出气体的浓度。

根据选择性渗透膜的不同,可以测量SO 2、NO X 、CO 、HCL 、NH 3 O 2等不同的待测气体。

三、操作与校准 3.1、仪器操作
仪表具有手动/自动校准功能,具有16路开关量输出接口和8路开关量输入接口,可以直接控制样气的采样预处理和校准功能。

操作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输入参数 校 零 校 标
输入参数 校 零 校 标
仪表操作模块示意图
3.2、仪表校准
手动校准,人工通入零气或标准气,手动校准操作。

自动校准,自动控制零气和标准气的输入。

自动校准操作。

两者都要先把标准气的浓度输入仪表,校准流程如下:
把标气浓度数据输入仪表,并核对 核对气路,并打开标准气瓶
调节减压阀,输出压力为0.04MPa
设 置 调 试
校 O 2
校 标
输入参数 校 零
初始化 32参数设
16A/D 调试 8开关量入 16开关量
校准操作流程
3.2.1、仪器校零
零气为高纯N
2
气或纯净的空气。

各参数可单独校零,也可一起校零。

按“流程”,
把零气输入仪器中,校零。

N
2
气可对SO2、NO X、CO、HCL、NH3和O2等参数校零。

纯净的空气不能对O2校零。

校零修改各参数的截距系数,把当前值修正为零值。

3.2.2、SO
2
校准
3.2.2.1、SO
2
校零
自动校零:“校零”开关闭合,仪表进入自动校零,自动控制零气的输入和校零操作。

手动校零:手动进入“校准”界面,手动通入零气,按“流程”操作,待数据稳定后,手动完成校零操作。

3.2.1.2、SO
2
校标
校零后校标,且先把SO
2标气浓度输入仪器。

自动校SO
2
:“校SO
2
”开关闭合,
仪表进入自动校SO
2。

自动控制SO
2
标准气的输入且自动校SO
2。

手动校SO
2
:手
动进入“校准”界面。

手动通入SO
2
标准气,按“流程”操作,待数据稳定后,手动
完成校SO
2操作。

校SO
2
修正SO
2
的斜率系数,把当前值修正为标准值。

3.2.2、NOx校准,参照“SO
2校零”和“SO
2
校标”。

3.2.3、O
2校准参照“SO
2
校零”和“SO
2
校标”。

3.2.4、CO校准参照“SO
2校零”和“SO
2
校标”。

3.2.5、HCL校准参照“SO
2校零”和“SO
2
校标”。

四、电路与气路连接
4.1、I/O接口与电气连接
具有I/O输入/出功能,外部控制量的输入,以及对外部执行器件的控制。

4.1.1、16路开关量输出
可控制泵、阀等气路执行器件,实现对采样预处理气路、校准气路的控制。

运行状态表
采集外部控制量输入,实现外部的连锁、连动和自动校准等功能。

4.1.3、信号输出:3路4~20 mA电流信号输出,RS-485数字信号。

4.2、待测气体条件
待测气体是不含水份和灰尘的洁净气体,入口温度应比环境温度低5℃。

入口压力2~500 Pa;流量: 0.3~0.7 L/min;压力影响:≤ 0.2%测量值 / 1% 压力变化。

通入气压力小,加抽气泵;压力大,加减压阀。

五、启动与调试
5.1、准备阶段
5.1.1、首先按“一、注意事项”的要求,逐一检测安全条件和环境是否达到要求。

5.1.2、按照电路和气路连接图,检查仪表的外部电气连接和外部气路连接。

注意:接线时必须断电,不要接通吹扫气源。

5.2、运行调试
5.2.1、预热与启动运行
5.2.1.1、上电开机
预热运行30分钟。

在仪器正常运行条件下,测试仪器温度和、运行和显示。

5.2.1.2、通入纯净的空气
预热后,通空气1~2个小时。

调试通气流量在0.5L/min左右。

除氧以外的参数应稳定在零值,氧的测量在“21%”,测量偏移应≤1%F.S。

5.2.1.3、通入标准气
通空气完毕,再通各种标准气。

调试通气流量要稳定在0.5L/min左右。

通入标气1~2分钟,测量数据偏差应≤2.5 % F.S。

5.2.1.4、通入样气
通标气后,通样气。

调试通气流量在0.5L/min左右。

通样气12~24个小时,注意预处理后样气过滤和干燥效果,防止带有粉尘和水份样气进入分析仪。

5.2.2、零点、量程调试
调试运行24小时后,进行初次零点和量程校准,启动期零点和量程漂移检测。

校准中注意压力、流量和其他外界因素对仪器的影响。

5.3、通讯与信号输出调试
5.3.1、RS485通讯调试
断开RS485线路上的其他部分,单独把分析仪与计算机连接,注意RS485信号的A、B(即正、负)极性。

启动串口测试软件“工程”,设置通讯协议。

发命令给分析仪,若没有回应数据,说明通讯不正常,检查通讯系统相关部分,排除故障。

一般故障为:两者不共地,屏蔽不好,干扰大,线路长驱动不够等。

5.3.2、测量数据检测
进入DAS软件的维护数据界面,测试上调测量数据。

检查上调数据与分析仪的显示数据是否一致,不一致要修改量纲参数,使两者保持一致。

5.3.3、设置参数双向检测
进入DAS软件的维护设置界面,测试上调参数。

检查上调参数与分析仪的显示参数是否一致,不一致要修改量纲参数,使两者保持一致。

上调参数正确后,保存到硬盘上。

修改几个参数,再下传到流速仪表上。

检查两者的参数是否一致,不一致则应检查RS485适配器的驱动和接地。

5.3.4、电流信号输出
3路4~20mA 输出信号分别代表测量分析仪3个测量参数的数据。

在仪表处于测量状态时,用安培表检测3路输出电流与仪表测量数据是否一致。

在测量数据为量程的20%、60%、80%的条件下,计算电流输出的相对误差,最大误差
应小于1%。

电流代表的数据 = 量程×(输出电流 - 4) / 16
电流输出相对误差 =(仪表显示数据-电流代表数据)/ 仪表显示数据× 100 %
5.4、仪器的启动
5.4.1 、仪器的启动期
仪器初次安装调试完后的168小时为仪器的启动期,在启动期内主要观察仪器对变化的响应情况、稳定性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

检测仪器的零点漂移、量程漂移和用参比方法测量仪器的相对准确度。

5.4.2、零点、量程漂移的测定
根据《HJ/T 76-2001 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的规定,每天按照“三、操作与校准”的要求对分析仪进行校零、校标操作,连续7天记录校准前的零点和量程漂移。

168小时的最大漂移应满足“2.2 主要技术指标”的要求。

5.4.3 运行检查
检查记录,样气流量、压力的数值和波动范围,样气内水份和微尘的情况和影响。

5.4.4、用参比方法测定相对准确度
在测试条件能够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可以按照《HJ/T 76-2001 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的规定,用参比方法测定气态污染物相对准确度。

5.4.5、启动期的数据审查
每天逐一审查仪表数据的每一条记录,检查24小时内数据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检查是否有异常数据。

发现异常数据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处理的办法,如:调整仪表的安装方式和运行参数等,观察并跟踪处理的结果,直到仪器运行进入全面正常状态。

注意:如果需要电流信号输出时,还应按照“5.3.4”的要求,测量168小时(24小时一次)内电流输出的数据,最大相对误差应满足要求。

5.5、运行与停机
仪器满足启动期的测试要求以后,进入仪器的正常运行期。

在仪器的运行期间,按照“6.2 ”的要求保证仪器的运行质量。

因工况或检修需要进行停机时,先给仪器通5分钟的纯净空气,然后再关闭电源。

重新进行开机时先开电源,经过20~30分钟热稳定以后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六、质量保证
6.1、安装的质量保证
运行环境满足“一、注意事项”的要求。

6.2、运行的质量保证
6.2.1、运行检查
建立运行检查制度并作好运行检查日志,每日全面检查、记录分析仪的运行工况。

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专业人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作好非正常检修记录。

根据仪器的运行情况,跟踪、反馈处理结果。

6.2.2、日常维护
建立日常维护制度并做好日常维护记录。

6.2.2.1、每天的维护
检查样气符合“4.2、待测气体条件”的要求,重点检查样气的压力、流量是否正常,是否有水份或粉尘进入仪器。

检查分析仪的工作温度是否正常,保证仪器的工作环境温度。

根据分析仪的数据记录,检查记录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是否稳定,与设备的运行工况是否相符。

每天对分析仪进行清扫,除尘、除灰。

6.2.2.2、定期维护
每周对分析仪通一次零气和标准气,核对分析仪的数据是否正常。

发现分析仪漂移超标或其他异常现象,要进行仪器校准或特殊维护。

要求每月对分析仪进行一次零点和量程校准。

每三个月用酒精对样品气室进行清洁,然后再用氮气吹干。

6.3、定期的检修
在线分析仪原则上的检修周期为12个月,但根据运行情况,在6~12个月内进行检修,也可结合工厂年度大修同步进行。

6.3.1、分析仪箱体的检修
打开分析仪箱,用软毛刷或洗耳球清理箱内灰尘。

检查箱内有无异味、异响和变色现象。

检查电路接插口有无玷污、氧化、锈蚀等情况。

要及时更换损坏、老化的器件。

检查气管和接头,先用酒精檫洗干净,后用干燥的压缩气清洁;对于出现变色、龟裂老化的气管要及时更换。

YS-UV-06A-烟气分析仪(紫外仪器)
6.3.2、光源与光学器件的检修
检查光源是否受到严重的污染、老化,确定是否要更换光源。

检查光学单色器的滤光片、分光镜是否受到严重的污染、氧化或雾化,确定是否要更换滤光片、分光镜和平面镜。

6.3.3、探测器与放大器的检修
检查探测器的响应灵敏度,根据传感器的响应情况,调整前置放大器。

根据探测器对光的响应情况,确定其老化程度,严重老化时要进行更换。

探测器经前置放大器的输出应大于1000mA。

调整光学机构,在通入零气的条件下,使参比和测量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基本相等。

6.3.4、审查系统的运行
全面审查运行,检查日志、日常维护记录、非正常检修记录和定期检修记录,分析指出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预防性维护的措施。

调整、检查、维护的内容和周期,逐渐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护保养程序,将有助于操作人员预测系统部件的故障率。

如果改变预防性维护保养时间表,使更换部件的日期与部件的故障率一致,将减少系统发生故障的次数。

6.3.5、仪表的重新启动
仪表大修以后,重新按照原来的方式安装以后,必须按照“五、启动与调试”的要求对仪器进行重新启动。

仪器的启动期可以缩短为48小时,但仪器主体有较大的变动时,必须严格按照“6.4”的要求进行启动。

七、运输与保存
·搬运时不要使设备受到严重的碰撞和冲击,倾斜角 < 45°。

·设备适合于陆路、水路、空中运输,陆路运输时要事先做好道路及沿途障碍物情况。

·设备长途运输时要注意防腐、防水设施。

·保存条件、保存期限及注意事项。

7.1、包装好的产品适合于储存在环境温度为-25℃~+55℃,相对温度为5%~100%(包括凝露)的库房内,室内要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并且不受灰尘、雨、雪的侵害。

7.2、保存时应立式放置,远离高温、发热源。

7.3、应注意存放库房的通风、湿度和环境温度不得超过使用条件。

该设备在上述条件下保存期限为六个月,在保存期内要间隔十天进行一次检查。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