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电脑绿叶,只有梧桐树的主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笆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日繁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技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接上丢下来的东西。

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
树貌。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自初夏至今,这几椿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3)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文章第④段写梧桐落叶的情景,为什么要写到“落花”呢?
(5)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要的阐述。

【答案】(1)新桐初乳;绿树成阴;梧桐叶落
(2)“浓妆淡抹”指“浓艳和淡雅的装饰”,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浓妆淡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梧桐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写出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

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了铺垫。

(4)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落花”与“落叶”的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5)①拥有的东西未必能够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也会如此。

②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③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真正拥有了生活。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来概括。

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抓住第②段开头“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第③段开头“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第④段开头“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这几个句子中明显带有时间词的句子来分。

(2)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浓妆淡抹”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

(3)具体解答可抓住第④段最后“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这个关键句子来揣摩。

(4)本文主要写的是梧桐树,还写了落花,这是对比的写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本文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从而引出了下文人生无常的感慨。

(5)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很明确“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据此可探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故答案为:⑴新桐初乳;绿树成阴;梧桐叶落;
⑵“浓妆淡抹”指“浓艳和淡雅的装饰”,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浓妆淡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梧桐人格化,生动形象
的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⑶写出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

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了铺垫;
⑷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落花”与“落叶”的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⑸①拥有的东西未必能够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也会如此。

②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③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真正拥有了生活。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即可做出解答。

⑷本题考查了对比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作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知道有关对比的知识;
⑸本题考查散文结尾的赏析。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题,解答的关键要了解散文的结尾方式与作用,①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

②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人回味。

④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表达美好愿望。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

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

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

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

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

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

豆角好活,产量又高。

几场春雨
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

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

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

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

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

(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

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

(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

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

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

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

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1)有人想把文末“我”抬头眺望远方的场景做成一幅版画,并在画上题一句诗。

你觉得下面哪句诗最适合?请说明理由。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从画横线的(A)(B)(C)三处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可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短等;也可推敲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细读本文,你会发现作者喜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请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说说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话题预设)①外婆的身影②外婆的笑③吃豆角
(4)本文以“氤氲豆角香”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贴士)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也可指气味(多指香气)弥漫。

【答案】(1)【示例1】A句合适。

因为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为了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感恩,用此句作题注。

【示例2】C句合适。

本文通过写豆角表达怀念故乡的味道,因此“故园东望”切合文意。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让人泪雨滂沱。

所引诗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而本文写外婆微佝着背,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

(2)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土地”比作“讨喜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

【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示例2】“三勺”“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3)【示例1】第②段首句中写外婆“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这些动作表现外婆的身影忙碌,写出她勤劳、艰辛的特点。

【示例2】第⑦段当外婆做完农活后,她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佝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

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这些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示例3】“我”迫不及待地讨吃豆角,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的嗔怪和外婆“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这些生活的细节十分温馨,成为作者记忆中特有的故乡味道,足见真情,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4)“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解析】【分析】(1)本文文末“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外婆的思念,结合文中写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还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感恩;“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通过写作者对家乡的想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且通过“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写外婆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

有振作精神,祝福亲人之意。

然后分析诗句的意思,并做出选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长辈的感激和思念,符合文意,可选A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不符合文意,可排除B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也是写思
念家乡,但是结合下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可知,此诗有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之意。

且“故园东望”与“我抬起头,看向远方”相符,因此可选C句。

(2)根据题意,可从炼字,句式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次结合该角度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A句,“像个讨喜的孩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亲昵地吻着”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解答,要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如“黝黑”“油光”等词语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写出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土地”,“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写出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表达了外婆对土地的喜爱。

B 句,可先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突出强调地写出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而精炼,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结合上下文“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不时到地里看看”“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勾着背,微笑着”等句子可知,本句通过写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不仅写出了她的勤劳,还表现了她对豆角的喜爱之情。

C句,首先可以从句子长短的角度赏析。

“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运用短句,语言简洁。

结合上下文“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可知,是写炖豆角的过程,答题模式:运用短句,简洁而准确地写出了……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语言铿锵有感染力;还可以从词性的角度赏析。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本句子最大的特点即是几个数量词连用:三勺,一勺,几味。

结合“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可知,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运用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是准确具体。

总之,外婆当年炖豆角时动作的熟练、调味料的用量至今历历在目,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之深,表现了作者对外婆乃至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3)第②段首句中,“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是对外婆动作上的细节描写,也属于动作描写。

回答其作用,结合上下文可知,此细节写出了外婆忙碌的身影,写出她勤劳、不怕艰辛的特点。

第⑦段,“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皱纹都舒展开了”“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是对外婆动作、神态、语言上的细节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第⑧⑨段,“扯扯她的衣角” 是对“我”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分别是对母亲和外婆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生活的温馨,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去回味他记忆中特有的家乡味道,富有感染力。

(4)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氤氲豆角香”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写“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用意,文章最后一段“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暗含着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
的形象一直留在作者的心里,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故答案为:⑴示例1】A句合适。

因为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为了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感恩,用此句作题注。

示例2】C句合适。

本文通过写豆角表达怀念故乡的味道,因此“故园东望”切合文意。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让人泪雨滂沱。

所引诗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而本文写外婆微佝着背,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

⑵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土地”比作“讨喜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

【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示例2】“三勺”“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⑶【示例1】第②段首句中写外婆“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这些动作表现外婆的身影忙碌,写出她勤劳、艰辛的特点。

【示例2】第⑦段当外婆做完农活后,她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佝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

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这些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示例3】“我”迫不及待地讨吃豆角,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的嗔怪和外婆“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这些生活的细节十分温馨,成为作者记忆中特有的故乡味道,足见真情,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⑷“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意境的理解。

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考虑诗句的意境进行分析理解。

注意诗句与意境的一致性。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关于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要读懂要求,选好角度,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等进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思想,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能力。

对标题的含义作用的理解可以从标题的象征意、双关义、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修辞、情感等入手分析,在理解标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润雨
郑若瑟
①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我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