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专题巩固训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3 焚烧的条件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物质焚烧条件的是()
A. 块状固体要粉碎
B. 与氧气接触
C. 温度达到着火
点 D. 物质拥有可燃性
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一定脚扎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焚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焚烧才能更旺.从焚烧的条件看,“火要虚”
的本质是()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升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升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
面积
3.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持续焚烧,反响的化学方程
式为
2Mg +CO22MgO+C,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该反响中 Mg 发生了氧化反响
B. 该反响的实验现象是生成MgO 和 C
C. 镁条着火不可以用CO2息灭
D. 焚烧其实不必定需要氧气
4. 为研究焚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图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 热水中的白磷不焚烧
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 铜片上的红磷不焚烧是由于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供给热量及隔断氧气
5.控制变量法是实验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设计方案不可以实现研究目的的是()
A. 甲实验可研究可燃物的焚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B. 甲
实验中 a、b 对照可研究可燃物的焚烧能否需要达到必定温度
C. 乙中①②对照可研究铁的锈蚀条件能否与氧气有关
D. 乙中①②③对
比可研究铁的锈蚀条件能否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有关
6.焚烧是生活中一种常有的现象。
以下有关焚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氢气能够在氯气中焚烧,说明焚烧不必定要有氧气参加
B.碳、硫在氧气中焚烧比在空气中焚烧强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由于隔断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刻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7.“纸火锅”是用纸取代金属资料做容器来盛放汤料,当酒精焚烧时纸不会被点
“”
燃,你以为纸火锅烧不着的原由是(
)
A.空气不充分,纸不会焚烧
B.纸火锅被加热时使纸的着火点高升了
C.纸火锅里的汤料汽化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D.酒精焚烧时产生热量少,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8.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懈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由是()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升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添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
面积
9.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剖析和解决生产生活
中的本质问题.以下说法中你以为错误的选项是()
A.搅拌能加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其原由是增大了蔗糖的溶解度
B.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禁止烟火
C.去除油污时清洗剂起到的是乳化作用
D.敞口搁置的酒精没有焚烧的原由是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10.实验室用以下图装置研究可燃物焚烧的条件,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烧杯中的热水既给铜片加热又给水中白磷隔断氧气
B.铜片上白磷焚烧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C.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焚烧是温度过低没有达到其着火点
D."水火不相容”决定烧杯中的白磷不论怎样都不会焚
烧二、填空题
11.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能够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强烈
焚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写出该反响的化学议程式:________ ,你对焚烧和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 .
12.人们平时生活与化学亲密有关。
汽车焚烧的汽油和做饭焚烧的天然气等均为化石燃料产品。
化石燃料属(填“可重生”或“不行重生”) ________ 能源。
雨后晴日的空气清爽干净,此时的空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淆物”)________ 。
以下着火的应急办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 。
①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
被碰倒着火,立刻用湿毛巾盖灭;②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立刻向锅
内倒入冷水灭火;③电器着火时,立刻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13.控制焚烧反响,使燃料充分燃焼,关于节能减排特别重要.请从影响燃料充
分焚烧的两个要素下手,对以下事实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照:
①向焚烧的煤炉内鼓入空气②用扇子扇炉火③将煤制成鋒窝煤④将木柴架空⑤
将煤研成粉末.
分类依照, ________ 包含的事实 ________ (写序号).
14.化学教师在讲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
只见老师用嘴经过一根修长
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焚烧起来。
同学们觉
得很好奇:往常状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焚烧的。
为何老师对
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焚烧?
我们已经知道:可燃物的焚烧需要两个条件①________ ,② ________ ;
小娟同学课下咨询老师知道了此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必定量的
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 CO2与 Na2O2反响生成白色的碳酸钠和氧气,同时放出大批的热,最后使棉花焚烧起来。
请
写出 Na2O2与 CO2反响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__ 。
15.为研究焚烧的条件,设计如图甲、乙两个实验.请回答:
(1)乙和甲对比,乙的长处是________ ;
(2)两个实验中,红磷的作用是________ .
16.《三国演义》里描绘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借助东风火烧了曹营的木船
而大败曹军。
依据图可知,曹营的木船是可燃物,该焚烧还具备
了以下两个条件:
①木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②________;你给曹军的灭火建议及所依照的原理是: ________.
三、实验研究题
17.课外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焚烧的条件。
实验操作步骤以下:
①按以下图组装仪器;
②向上推进注射器 1 的活塞至底部;
③向下推进注射器 2 的活塞至底部,白磷不焚烧;
④将装置倒置,⋯⋯,白磷燃。
回答以下:
(1)步④中白磷燃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步④的操作是 ________。
(3)将步①与步④ 比,得出的是 ________。
18.同学 CO2能否支持常金属的燃行了以下研究活:【活一】研
究 CO2能否支持室常金属的燃
①:将燃着的条插入充 CO2的集气瓶中,条仍在燃.察生
成
物,除白色物外,有黑色物.
(1)在 CO2中反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①的是 ________.由可知 ________(写“能”或“不可以”)用
CO2火器扑活金属的火灾.
(3)通①你燃条件的新是 ________.
(4)【活二】研究 CO2能否支持生活中常金属的燃
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系上一支火柴,点燃火柴后立刻将插入装有 CO2的集
气瓶中,未燃.
某同学提出:假如②中未获取充分加,将判断“CO能否支持
2
的燃”造成干.他依照什么②中未获取充分加?________(5)你帮助他比,清除干要素,明CO2能否支持的燃.
方法可能察到的象和
假如在装O2和装 CO2的集气瓶中都燃,明 CO2 ________
支持的燃
假如铁丝在装O2的集气瓶中焚烧,在装 CO2的集气瓶中
渐渐冷却,证明CO2不支持铁的焚烧
四、综合题
19.请回答以下与焚烧和燃料有关的问题。
(1)室内发生火灾时,不行翻开门窗通风,这是为了防备________加剧火灾;
(2)红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都能焚烧,而铁丝只好在氧气中焚烧,在空气中
不可以焚烧。
这说明焚烧可否进行与 ________有关;
(3)生产生活中常有的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和 ________。
20.纸火锅 (见右图 )在京城悄悄盛行,这类纸火锅精良美丽,白色的底衬着火锅食料,干净、醒目;纸火锅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纸火锅烧不着的原由是 ________。
(2)人们常使用固体酒精做为纸火锅加热的热源。
小刚察看到服务员用盖子
熄灭固体酒精。
服务员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________。
(3)小刚无心中发现,将饮用的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了焚烧着的
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
【猜想与假定】依据上述现象推断,该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所拥有的性质是________。
(4)【实验考证】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积淀生成,该反响的化
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答案分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A
【分析】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拥有可燃性都是物质焚烧的条件;块状固体要粉碎不是物质焚烧的条件.所以选A.【剖析】依据物质焚烧的条
件进行剖析 .
2.【答案】 D
【分析】使可燃物充分焚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
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状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焚烧的物
质,氧气浓度是必定的,要想焚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猜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察看选项,
应选: D.
【剖析】促使焚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依据本质状况选择促使物质焚烧的方法.
3.【答案】 B
【分析】 A 选项是正确的表达,由于金属镁与氧联合生成氧化镁, A 不切合题意;
B 选项是错误的表达,不是实验现象,而是结论, B 切合题意;
C 选项是正确的表达,由于金属镁能与二氧化碳反响, C 不切合题意;
D 选项是正确的表达,金属钠在氯气中焚烧就没有氧气; D 不切合题意
故答案为: B【剖析】 A 镁的氧发生氧化反响,做复原剂
B现象是看到的、感觉到的,不可以出现物质名称
C由于镁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响
D依据镁和二氧化碳的反响解答
4.【答案】 A
【分析】:A.白磷和红磷都拥有可燃性,均为可燃物,红磷没有焚烧是由于
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故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固然达到了其着火点,可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可以燃烧,故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不焚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D.实验水的作用是:供给热量和隔断氧气,故正确.
应选 A.
【剖析】 A .依据物质的性质来剖析; B.依据可燃物焚烧的条件来剖析;C.根据可燃物焚烧的条件来剖析;D.依据实验中水的作用来剖析.此题主要检测学
生对“焚烧需要同时知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状况.
5.【答案】 B
【分析】A、甲经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焚烧对照可知,薄铜片上
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焚烧了,可研究可燃物的焚烧能否需要与氧气接触,过
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焚烧对照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焚烧
了,可研究可燃物的焚烧能否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A切合题意
B、经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焚烧对照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焚烧了,可研究可燃物的焚烧能否需要与氧气接触,B不切合题意
C、①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②中铁钉和水时接触,③中铁钉只和氧气
接触,一段时间后,②③中铁钉没有锈蚀,而①中铁钉锈蚀,经过①②对照说
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氧气接触,C切合题意;
D、①和②对照可研究氧气对锈蚀的影响;①和③对照可研究水对锈蚀的影响,
D切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剖析】在控制变量试验研究中,一定只有一种量发生变化,B中所说试验温
度同样的,研究的是可燃物的焚烧能否需要与氧气接触,而其余三组实验都做
到了控制变量。
6.【答案】 D
【分析】【解答】 A、氢气能够在氯气中焚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焚烧不必定要
有氧气参加,故 A 正确; B、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焚烧越强烈,故 B 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断氧气,能够灭火,故 C 正确;
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对档
案资料造成污染,故 D 错误;【剖析】依据氢气能够在氯气中焚烧没有氧气参
加判断;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焚烧越强烈;依据灭火的原理判断;泡沫对
档案资料造成污染
7.【答案】 C
【分析】【解答】 A、酒精焚烧时,空气充分,故错误;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可以降低,故错误;
C、加热时,水蒸发吸热,达不到纸的着火点,纸不会焚烧,故正确.
D、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不是由于酒精焚烧时产生热量少,而是由于水蒸
发吸热,故错误;
应选: C.
【剖析】依据焚烧的条件进行剖析,焚烧的条件是:(1)物质拥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一定同时具备,
缺一不行.
8.【答案】 D
【分析】【解答】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懈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
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可以降低可
燃物的着火点,应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懈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
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可以提升可燃
物的着火点,应选项错误.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懈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
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选项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懈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
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应选项正确.
应选: D.
【剖析】焚烧需要同时知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
到着火点;促使可燃物焚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
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剖析判断.
9.【答案】 A
【分析】【解答】 A、加速固体溶解的方法往常有:高升温度、把固体磨碎增大
接触面积、搅拌加速分子运动,能够加速溶解,但溶解度在温度一准时,固体
溶解度是不会变的,所以 A 不正确;
B、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有可燃性的气体,遇明火可发生爆炸,所以要禁止烟火;所以B正确;
C、除油污时清洗剂起到的是乳化作用,所以C正确;
D、可燃物焚烧一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氧气接触,二是达到着火点.把容器
敞口,但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酒精也不会焚烧,所以D正确.
应选 A.
【剖析】 A、依据影响溶解快慢的要素剖析去解答;
B、依据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有可燃性的气体,遇明火可发生
爆炸解答;
C、依据除油污时清洗剂起到的是乳化作用解答;
D、依据可燃物焚烧一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氧气接触,二是达到着火点解答.
10.【答案】 D
【分析】【解答】 A、经过实验能够知道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焚烧,说明烧杯中的
白磷固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可以焚烧,进而能够判断
烧杯中的热水不不过是只起到加热的作用,故 A 说法正确;
B、铜片上白磷焚烧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知足焚烧的条件,故B 说法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焚烧是温度过低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没有知足焚烧的条件,故 C 说法正确;
D、烧杯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氧气)就会焚烧,出现“水火相容”的奇景,故D说法错误.
应选 D.
【剖析】 A、烧杯中的热水能给铜片加热又给水中白磷隔断氧气;
B、依据焚烧的条件剖析;
C、依据焚烧的条件剖析;
D、只需知足焚烧的条件,便可焚烧.
二、填空题
11.【答案】 2Mg+CO2C+2MgO ;焚烧不必定非要有氧气参加
【分析】【解答】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焚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响的化学方
程式是 2Mg+CO 2C+2MgO;经过以上研究,能够得出焚烧不必定非要有
氧气参加.
故答案为: 2Mg+CO2C+2MgO ;焚烧不必定非要有氧气参加.
【剖析】依据信息:点燃的镁带能够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强烈焚烧,生成碳和氧
化镁.写出反响方程式.
12.【答案】不行重生;混淆物;②
【分析】【解答】( 1)化石燃料是由特别地质变化形成的,此刻的条件没法达
到本来的条件,根本没法形成,属于不行重生资源;(2)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淆物;( 3)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立刻用湿毛巾盖灭,
或用沙子盖灭;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应盖上锅盖或放上菜,不可以倒水;电器着火时,立刻断电,灭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能够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剖析】( 1)依据化石燃料的形成条件考虑;(2)依据混淆物是由多种物质
构成的物质考虑( 3)依据灭火的方法考虑。
13.【答案】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③④⑤
【分析】【解答】解:①②都是经过增大氧气的浓度促使焚烧,③④⑤是经过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促使焚烧,故填: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③④⑤.
【剖析】依据促使焚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增大反响物的接触面积双方
面进行剖析解答即可.
14.【答案】与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CO2+ 2Na2O2 =2Na2CO3+O2
【分析】【解答】依据可燃物焚烧的条件剖析,可燃物焚烧的条件是:与氧气
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依据题意可知,CO2与 Na2O2反响,生成白色的 Na2CO3和氧气,故其反响的符号表达式为2CO2+2 Na2O2=2Na2CO3+O2。
【剖析】此题较简单,娴熟掌握焚烧的条件,能依据题意找出反响物、生成物
和反响条件,并书写反响的符号表达式即可。
15.【答案】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防止了P2O5对空气的污染;比较作用“师”之观点,大概是从先秦期间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此中“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此刻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
有专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不是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
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先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
老小皆可合用。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老师”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
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教
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
【分析】【解答】(1)P2O5会污染空气,所以与甲图装置对比,乙图装置的长处是: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
进行,防止了 P2O5对空气的污染;
(2)红磷在两个实验中,均起到比较作用,研究物质焚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 1)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防止了 P2O5对空气的污染;( 2)
比较作用.
【剖析】此题实验设计比较新奇,而且能够很好的防备污染环境,达成对照试
;可是考的仍旧是燃的条件,我在解答本要注意从白磷燃的象来剖析解答.
一般来,“教”观点之形成了十分漫的史。
士(唐初学者,四
博士)《春秋谷梁疏》曰:“ 者教人以不及,故也”。
儿的“ ”,其就是先秦尔后代教的称之一。
《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 教之弗”其“ ”自然也赐教。
儿的“ ”和“ ”可称“教”观点的形,但仍不上是名副其的“教”,因“教”必要有明确的授知的象和自己明确的。
木船与
16.【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的
其余船隔绝,消除可燃物
【分析】【解答】火的方法是损坏燃的条件之一,即移走可燃物;降低温度;和隔
氧气,可将燃的木船与其余船隔绝属于消除可燃物,可达到火的目的。
【剖析】本考学生依据燃的条件及火原理行剖析解的能力,并将
知灵巧用
三、研究
17.【答案】( 1)4P+5O22P2O5
(2)推注射器 1 的活塞,将水推入注射器 2 中
(3)可燃物燃需要达到必定的温度
【分析】【解答】(1)白磷燃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2)步
④的操作是白磷燃供给温度,故推注射器 1 的活塞,将水推入注射器 2 中;(3)将步①与步④ 比,得出的是可燃物燃需要达到必定的温度。
故答案: 4P+5O22P2O5;推注射器 1 的活塞,将水推入注射器 2 中;可
燃物焚烧需要达到必定的温度。
【剖析】物质焚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8.【答案】( 1)2Mg+CO 22MgO+C
(2)镁在 CO2中能够焚烧;不可以
(3)物质焚烧不必定有 O2参加反响
(4)CO2不支持火柴焚烧,火柴放入装有 CO2的集气瓶后立刻熄灭,火柴对铁
丝加热的时间太短,铁丝未达到焚烧所需温度
(5)实验方法(一):将两根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分别系上一支燃着的火柴,
待火柴快燃尽时将两根铁丝分别插入装有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实验方法(二):用酒精灯将两根细铁丝加热至红热状态;快速将他们分别插
入装有 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
家庭是少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少儿阅读训练工作,孩
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初期抓好少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少儿在园
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状况实时传达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读儿歌,表
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少儿的阅读能力提升很快。
【分析】
【解答】解:【活动一】(1)镁和二氧化碳反响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响的化学
方程式为 2Mg+CO 2
2MgO+C ;()实验①的结论是:镁在 2 中能够燃2CO
烧,所以不可以用CO2灭火器息灭开朗金属的火灾;(3)由实验①可知物质焚烧
不必定有 O2参加反响;
【活动二】火柴对铁丝加热的时间太短,铁丝未达到焚烧所需温度,所以实验
②中细铁丝未获取充分加热;将火柴快燃尽时将两根铁丝分别插入装有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或许用酒精灯将两根细铁丝加热至红热状态,快速
故答案为:【活动一】( 1)2Mg+CO 22MgO+C ;(2)镁在 CO2中能够燃烧;不可以;( 3)物质焚烧不必定有O2参加反响;
【活动二】 CO2不支持火柴焚烧,火柴放入装有CO2的集气瓶后立刻熄灭,火
柴对铁丝加热的时间太短,铁丝未达到焚烧所需温度;
实验方法(一)
将两根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分别系上一支燃着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两根
铁丝分别插入装有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
实验方法(二)
用酒精灯将两根细铁丝加热至红热状态;快速将他们分别插入装有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
【剖析】【活动一】(1)依据镁和二氧化碳反响生成氧化镁和碳进行解答;(2)依据镁在 CO2中能够焚烧进行解答;(3)依据实验①可知物质焚烧不必定有
O2参加反响进行解答;
【活动二】依据火柴对铁丝加热的时间太短,铁丝未达到焚烧所需温度进行解
答;
依据将火柴快燃尽时将两根铁丝分别插入装有O2和 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或许用酒精灯将两根细铁丝加热至红热状态,快速将他们分别插入装有O2和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察看现象进行解答.
四、综合题
19.【答案】( 1)氧气充分
(2)可燃物自己的性质
【分析】【解答】 (1)室内发生火灾时,不行翻开门窗通风,这是为了防备氧气
充分加剧火灾,焚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空气;﹙2﹚红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都能焚烧,而铁丝只好在氧气中焚烧,在空气中不可以焚烧。
这说明焚烧可否进行与
可燃物自己的性质,可燃物自己的性质是影响焚烧的内在要素。
(3)生产生活中常有的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和天然气。
【剖析】依据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剖析,焚烧需要同时知足可燃物、与氧气接
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行,若缺乏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
理为撤退可燃物或隔断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0.【答案】( 1)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
(2)隔断氧气
(3)CO2;不可以焚烧也不支持焚烧
(4)CO2+Ca(OH)2=CaCO3↓ +H2O
【分析】【解答】纸火锅烧不着的原由是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人们常使
用固体酒精做为纸火锅加热的热源。
小刚察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固体酒精。
服务员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断氧气;小刚无心中发现,将饮用的某品牌碳酸饮
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了焚烧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
依据上述现象推断,
该气体是 CO2,该气体所拥有的性质是不可以焚烧也不支持焚烧;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积淀生成,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 +H2O。
【剖析】依据二氧化碳性质剖析,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响生成碳酸钙和水,
依据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剖析,焚烧需要同时知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
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