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高峰强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济南250014)摘 要: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冲击,现代心理学的合法地位产生了动摇,在后现代科
学精神与后现代哲学理念的导引和助势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得以孕育与生成。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2-0013-0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这就是以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旨归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为特征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

这一旨在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是由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汇集而成的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趋向。

它既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缘起于心理学界处非主流地位的人文科学定向的心理学思想的润泽,又是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陷入重重困境时应运而生的思潮。

1 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有着信息社会或曰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依据,换句话说,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氛围之中,是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积极的回应。

它既是对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反叛,也是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进步和发展,更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知识或信息爆炸瓦解了旧有的分类概念和原则,导致了旧的知识体系的崩溃。

知识的迅速增加,信息的迅速膨胀对西方旧有的世界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

知识是千变万化的 , 知识是无法控制的 观念已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

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 理智运动 ,一种新的 文化经验 ,一种批判性的 解构策略 。

后现代思想对当今西方思想界对现代思想所倚重的观念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持批评态度并予以真切的关注;它还具有文化和政治批判意义。

正如国外后现代理论家所揭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思潮,而且是一种新的方法论、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这一广泛的社会文化运动,涉及到了政治、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教育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

伴随着后现代文化对西方传统精神文明和价值追求的冲击、消解和颠覆,新的价值观和社会准
第21卷
总第78期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 2001年第2期 承蒙车文博先生指教,谨致谢忱
14心理学探新2001年
则,新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新的文化经验和生存方式,新的生活体验和行为规范,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慢慢地跃出了地平线。

伴随着神圣追求的消解、崇高感的沦丧、媚俗文化与艺术的盛行,西方文化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道德迷失、生命失重、前途渺茫。

处于后现代氛围与境遇中,人们时刻感受到空虚、无聊、绝望、悲观、癫狂、分裂、孤独、冲动、模糊、不确定、无中心、散漫、苍白无力、缺乏信任感。

人们刻意追求当下、局部、边缘、迷狂、求死的所谓极乐享受与体验,没有了责任感、崇高感、道德良知和精神追求。

后现代景观,在扔掉了套在人身上的神圣光环后,当代人好像重归自然本能,复兴动物本能:文化的全面商业化、世俗化,追求功利,玩世不恭,性解放,物质生活的富庶掩盖着心灵的空虚。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态,是新世纪开始前的世纪末心态,一种令人焦躁不安的心态。

[1]心理学作为人学,作为研究人的精神现象的学问,作为探讨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机制的学科门类,要想贴近生活、深入大众、直面人生、服务社会,就不能无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及人的心态的变化。

这要求心理学切入后现代氛围与文化中,探究与揭示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规律和本质,以真切关注的态度,为提高人们心理生活的质量而出谋划策。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便是这一要求的促成品和必然结果。

2 科学背景
2.1 现代科学视野的转向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同时兴起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根本上瓦解了机械论自然观的根基,引发了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全线崩溃。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不仅诱发和促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改观,导致了人类宇宙观、世界观的重大改变,而且还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并使现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40~50年代,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后期间,出现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科学技术与理论,这就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与一般系统论等。

这些科学技术与理论的面世表明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学科逐渐分化又相互渗透、彼此交叉的趋势。

加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这新三论在60、70年代的相继问世,从整体上导致了机械决定论、机械因果律和机械还原论的衰落,由此也带来了规律观的变革。

为一门中间科学的心理学,横向科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譬如,一些心理学家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过程,即把思维结构看成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开放系统,而把思维过程看成是一个消息的流通和自我调控的过程,这就使我们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元素论和还原论,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正是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才促进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

2.2 后现代科学精神的导引
处于后现代境况中的后现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充分地认识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掌握了足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

后现代科学的出发点是确认方法论的多元性和解释、理解方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自然科学中用各种规律来解释事物的客观化倾向正为人文科学中理解精神表现的各种准则所补充。

后现代大师利奥塔德在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进行了区分之后,指出这个世界除了作为可证实性、可证伪性、系统明晰性和循环解释这些科学标准所支配的知识之外,似乎没有
给人的哲学留有地盘。

格里芬等人的后现代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强调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统一性,将会克服机械论世界观的片断性思维,并将导致一个有序、和谐的和更富创造力的现实。

这种世界观能促使人们重新考察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更多地注重这些关系中相互联系的和谐的性质,还可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研究与道德价值的内在联系。

后现代科学力图克服现代科学的种种弊端,以达澄明之境。

我们认为,后现代科学对人类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深切关怀和无限焦虑是有其意义的。

就实际情况而言,后现代科学对传统的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客观论、原子论等的扬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和导引了不少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开拓者们,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与攻击,很多地方都直接取材于后现代科学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3 哲学背景
3.1 科学哲学观念的更新
进入20世纪2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取代了前两代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到了4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面对新一代科学哲学家的挑战,本身也走投无路了。

新一代科学哲学家相信,成功的科学模式并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描绘的那样,仅有一种理性的模式。

事实上科学的模式是多维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的。

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依赖于观察者,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观的色彩。

科学哲学观念的更新,动摇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其危机的到来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

随着否证论、科学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粉墨登场、势力壮大和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尖锐批判与反动,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便土崩瓦解了。

由之,科学主义心理学所赖以安身立命的自然科学与哲学两大支柱遭到了重创和蛀蚀,它所虚幻的以严格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为唯一合理的方法和接受实证方法检验的理论构建为唯一合法可靠的知识形式的美妙图景也随之成了泡影。

目前处于心理学非主流地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和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都从不同的层面上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无情的批判,这为心理科学在研究对象、探求方法、学科定位、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诸方面实施视角转向和范式转换是大有裨益的,也应和了时代的精神。

3.2 后现代哲学理念的助势
后现代哲学理念对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学者谙熟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主旨与轨迹,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后现代的观点和视界分析现代心理学的境况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机制上,而且也闪烁于一些后现代大师福柯、利奥塔德、哈贝马斯、拉康、库恩、劳丹、科斯洛夫斯基等人深厚的心理学素养及对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直接与间接的操作和构画之中。

后现代哲学理念和理论主张对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此,心理学圈内外的人士也直言不讳。

美国学者罗斯诺认识到后现代文化思潮在人类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影响比在心理学中的影响要大得多,但她指出: 即使在心理学领域里,后现代主义也正在获得某些重大的成果,这些成果将在往后几年的出版中得到反
映。

[2]罗斯诺的言外之意很明确:心理科学虽然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由于诸多原因而反应略显迟缓,但毕竟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这一思潮之外,并有着较大的潜质在后现代境况中大显身手。

英国学者皮克林认为心理学已处于后现代境况之中,这一境况的标志在于学科之间和文化之间的解体,多元,传统的融合和界限的超越。

在他看来,心理学转向对心理生15第2期高峰强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16心理学探新2001年
活的背景性考察,特别相应于后现代的境况,心理学的后现代境况促进了多种传统的融合和多种观点的并存,而不是一统理论的天下。

一直致力于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格根不无诙谐地指出:遭遇后现代猛兽,惊慌失措地疾退到并不牢固的城垛上是于事无补的,相反,心理学家应努力积蓄能量、联合各方力量,唯此方可促进一种更加创新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心理学的产生。

4 心理学背景
面对当今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带头学科的心理科学及其职业定向理应发生相应的转向。

一些执着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探险者们,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理论观点、特征及其对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影响,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或许更有说服力。

拉泽著文指出在库恩、利奥塔德、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罗蒂等后现代思想家的努力与呼吁下,实证主义所主张的价值中立的原则立场已经土崩瓦解了。

真理、客体、理性成了 权力的结果(福柯语),主、客体对峙消解了,价值在科学研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邵特认为,近年来出现了一场由现代科学转向后现代科学的运动,由之发生的众多变化可归结为探索立场与调查研究活动的特征的转变:探索立场由分离的、理论!!!检验的旁观者转向感兴趣的、解释的过程!!!检验的、积极参与的观察者;调查研究由单向模式转为双向互动模式。

他认为这些转变为心理科学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研究课题。

米查尔也认识到,尽管从表面上看,在心理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开来,但是当人们一旦采纳了后现代的姿态,不管是作为文本的读者还是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者,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重阅读、阐释的方法(其中包括得到一定修正的现代的视角),来推进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

洛维尔在∀后现代主义与主体性#一文中提出,许多后现代思想家倾力于将主体从理智和自主性的 王座上拉下来,而以书写(德里达)、权力(福柯)或者叙事(利奥塔德)取而代之。

当然,伴随着 老主体的死亡,一种全新的但较少野心的主体便会降生。

丹麦著名学者苛费尔为了向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的现状提供一种参照系,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主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整理[3]。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能视为一种成体系的理论或者一种综合性哲学,而是形形色色的关于当前社会的判断与阐释,是一种对众多相互联系的现象的描绘。

格根在诸多论著中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及其对心理学后现代转向可能有的意义进行过阐述。

他在1988年所作的∀走向后现代心理学#的学术报告中声称: 许多人可能最初会觉得后现代主义是一条荒凉的没有前途的道路,然而,事实上从我的观点看,它有可能会使心理学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黯然失色(eclipse)。

[4]格根在1994发表的∀探索后现代#一文中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而言,可能是一种威胁抑或危险,但同时也为心理学的观念更新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和契机。

在该文中,他先援用奎因、库恩、劳丹、德里达、费耶阿本德等人的观点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攻击,后又借助罗蒂、福柯、哈贝马斯、利奥塔德等思想大师的视角,试图用社会建构论的框架来建筑心理学的体系,并努力在后现代的境况中展望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美国心理学家卡舍曼认为现代心理学自开始就在以历史发展的目光展望其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陷入了困境。

与以个人主义的视野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式相悖,他主张在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时要关注各方面的条件,比如说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因素。

卡舍曼指出:唯有如此,心理学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中心理学所应处的位置。

另外,还有学者对
在后现代氛围中像自我概念这样重要的心理学命题可能出现的消解与重建进行了探讨;有女心理学家用女性所特有的视角研究了女权运动对女性心理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人则将研究的视角放置到了心理学的临床应用与职业训练在后现代可能发生的转变上。

5 小结
我们应该承认,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并非一些人的心血来潮或趋时应景之作,它有其历史背景、产生条件和生成契机。

近10多年来,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取向或研究范式已在心理学界悄悄地生成并慢慢地传播开来。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既有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心理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无根、焦虑、困惑、压抑等问题,寄望于以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机制为对象的心理学,为了给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摆脱现行的心理学知识无力解决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和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之尴尬局面,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与流传。

从心理学发展本身的情况看,以实验心理学为主体的科学心理学,在解决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方面,一直显得力不从心。

训练有素的学院型的专业心理学家坚持科学的理性主义和研究的客观性。

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目前尚无法用客观的方法来验证的心理学问题。

但是,这种回避总是无济于事的。

正是这些学科发展中目前尚难以克服的弱点导致了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传播和近10年来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

[5]
心理学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从行为观察、认知探索、自我肯定、精神分析向美学、社会学、文学和伦理学领域的延伸和浸透。

参考文献
[1] 尚杰.德里达[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15.
[2] 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
[3] Kvale S.Postmodern Psychology:A Contradictio in Adjecto[J].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5
-54.
[4] Gergen K J.Toward a Postmodern Psychology[J].The Humanstic Psychologist,1990,18(1):23-34.
[5] 方俊明.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A Brief Review of Breeding and Generation of the
Post Modern Psychological Though
Gao Fengqiang
(Educational Faculty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s that,with the intruding of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thinking,the legiti mate of the status of modern psychology have been shaken.Guided and encouraged by the spirit of postmodern science and the morale of post modern philosophy,the Post Modern Psychological though has got to come in to being.
Key words :post modern;psychology;science ;philosophy 17第2期高峰强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