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胡 冰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鱼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2000)
摘 要:近代生猪规模化养殖生产实践发现,落实规范而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有助于规模猪场防病减病、稳产创收。

重点引导广大养殖者重视猪场生物安全防范管理,通过关键环节把关以达到高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关键词: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管理制度
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05.020
 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概念
所谓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是指通过生猪物流交易、饲料配制及饲喂管理、环境控制、建立健全制度等有效途径把关,最大化降低动物感染发病的风险和病死率,是保证猪场稳产创收等关键措施之一。

经近代生猪规模化养殖生产实践验证,猪场只要构建起严密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能够最大化降低动态疫情造成的病死经济损失,其原理是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猪场的安全生产。

 生猪物流交易环节把关
实践中,现代规模化生猪养殖业需要频繁对外引种及交易,其结果是导致各种新老病原体远距离传播风险无限增大,此环节把关不严可能导致猪场遭受毁灭性打击。

原则上规模猪场宜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或分单元全进全出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对外引种或购进商品仔猪饲养时,须遵循以下管理规范:只能从非疫区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猪养殖场引进经检疫检验合格的种猪;新进猪应在隔离舍隔离观察45d以上,经专业化风险评估确定新进猪健康无疫、安全后方可进入后备舍饲养;新引进猪执行隔离时也应采取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适应期间,要禁止隔离猪舍的饲养员与其它生产区内的饲养员及种猪接触,严格实行全封闭管理。

 饲料控制
实践证明,在当前非洲猪瘟防控严峻形势下,通过饲料(饲料原料)传播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极大,因此要抓好饲料控制,重点防控措施包括:①规范猪场饲料配制及饲料原料采购管理,制定猪场科学的收购和采购标准,把好质量关,严防饲料(饲料原料)被病原体污染。

②禁止从疫区购买成品饲料及玉米等饲料原料,猪场最好使用经高温熟化加工的安全粒料。

③禁止往饲料中添加猪源性饲料添加剂,特别是乳猪料,且要了解购进的饲料是否含有猪源性饲料添加剂。

④禁用水分超标的饲料和过期变质的饲料及饲料原料。

 猪场内部养殖小环境控制
猪场内部良性宜居养殖小环境的控制对于降低猪群感染发病率意义重大。

从场周方圆1000m范围至入场大门口、再至猪舍内部,都需要构建起严密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重点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猪场周边方圆1000m以内的生活垃圾、养殖粪污、病死动物尸体等,进行无害化处置及消毒灭源处置;猪场大门口实行严格的“禁入制”管理,与本场无关等车辆、用具、人员等均要禁止入内,必须进入时须经严格等冲洗保洁及消毒处置;禁止猪场饲养管理人员随意串场和随意交叉使用不同猪舍内的工具;禁止罹患某些人畜共患病的人参与饲喂管理猪群,若饲管人员罹患病毒性感冒时应立即更换健康人员接替工作。

实践中,猪场内部小环境控制要坚持“五位一体化”管理效果才最佳,其技术要点是:①保洁。

清除粪污及垫料等污染物后再行冲洗保洁,实现畜-粪分离有助于降低猪群感染发病风险。

②消毒灭源。

包括:环境、用具、带猪消毒,能够最大化降低外源性感染风险。

③温湿度值。

对妊娠母猪和低龄仔猪非常重要,与仔猪成活率密切相关,妊娠母猪舍内最佳温湿度值控制为22℃~25℃、相对湿度60%~65%;1~10日龄低龄仔猪对温湿度值极其敏感,宜控制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70%~75%,11~20日龄仔猪宜控制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65%~70%,21~30日龄仔猪宜控制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65%~70%,30日龄以后仔猪等机体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基本能够适应外界常温环境条件。

④空气质量。

猪舍空气质量达标的标准是保证空气中粉尘、有害气体、病原体含量最小化,是以保洁消毒和通风换气来实现的。

⑤采光充足。

猪舍规划设计要注意满足向阳背风且利于通风排污。

实践证明持续等日光、紫外线照射能够抑杀环境中多量病原体,且能够促进猪对Ca、P等重点营养物质的吸收于转化利用。

 完善猪场管理制度
猪场管理制度是规范饲养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管理制度主要是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和消毒通道管理制度。

①人员出入管理:本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出入养殖场,确需外出的应办理外出请假单,填明事由和去向,原则上禁止串场和往来疫区,进场时要理性隔离消毒管理规定;本场饲养管理人员出入生产区不能是随意性,除了正常上班时间外不能随便进出生产区,因管理需要必须进 (下转第30页)
82
2.3 不良的环境
(1)气温。

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是影响其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

冬天控制温度在15℃以上,夏季舍内温度不得超过27℃。

当气温过高时,公、母猪的采食量下降,内分泌系统出现障碍,乏情期延长。

(2)光照。

猪舍的建造不合理,舍内的采光不好,猪的光照时间不够,会影响猪的发情,从而影响繁殖配种。

(3)饲养密度。

有些养殖场过于追求利益,而使饲养密度过大,使舍内空气污浊,甚至容易造成猪群的拥挤和频繁、剧烈的争斗,影响猪的健康和繁殖。

(4)圈舍构造。

圈舍的围栏构造不合理等,会造成猪的机械损失,如生殖器损伤等,在某种程度也会影响猪的繁殖。

2.4 配种不当
无论是公猪还是母猪都要选择适当的配种年龄进行配种,配种直接关系到繁殖效率,也关系到猪仔的发育。

过早配种,也会使母猪的受孕率降低,生产的仔猪生长也比较缓慢。

配种的时间、频率的也是影响繁殖效率的重要因素。

配种过早或者过晚,过于频繁或者不规律都会造成繁殖障碍。

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配种,避免近亲配种、无计划的乱交乱配,否则都会造成公、母猪的不孕。

有效防治措施
3.1 合理引种,避免原发性繁殖障碍
选择合适的品种,并剔除掉抵抗力差、繁殖力差的个体,不得引进有繁殖障碍隐患的猪。

引种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严格接种疫苗。

场内的猪群要经常观察,有计划地淘汰更新,及时将有繁殖障碍的猪进行淘汰。

3.2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疾病发生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制定饲料的营养配方,饲喂时要“定时”“定点”“定人”饲喂,随时观察采食情况,绝对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猪舍环境舒适,温度控制合理,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包括猪舍、地面、饲料槽、水桶以及配种用的器具都要严格消毒,避免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生。

做好怀孕母猪、后备母猪以及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3.3 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
为了避免病原性繁殖障碍的发生,要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养猪场会需要用多种疫苗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特性合理制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免疫。

要将危害性严重的和当地频发的疫病纳入到场内免疫程序中。

规模猪场要有计划地进行母源抗体的监测。

(上接第28页)
入生产区的,需按照正常上班时的管理规定更换工作服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在值班期间只能在生产区内,不能随便出入生活区;管理人员在生产区内禁止串岗,出入猪舍时必须经过脚踏消毒液面进行足底消毒;外来参观人员进入养殖场时必须在门卫处进行登记,并进行严格消毒;场外购猪人员禁止进入养殖场,应在场外的出猪台等待;闲杂人员严禁进出养殖场。

②消毒通道管理:规模猪场必须要设置更衣消毒室,包括外间更衣室、淋浴室、里间更衣消毒室3个部分,里间更衣消毒室应具备紫外灯消毒设施;所有进入生产区的管理人员入场前必须洗澡和更换工作服,严格按照“外间更衣室脱掉衣服→喷淋消毒→在淋浴室洗澡→进里间更衣室”的规定步骤进行,在更换场内干净的消毒制服(含鞋帽等)后方可踏过消毒液面进入生产区;离开生产区时应将工作服留在里间更衣室内,并经淋浴室冲洗干净身体,再到外间更衣室穿上自己的服装返回生活区;换衣间内衣服要编号、有序存放,避免混乱错拿、穿错别人衣物;值班人员负责搞好当天更衣房的卫生管理工作;每周至少重新配置、更换消毒池消毒液2次。

参考文献:
[1] 卓卫杰.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19(6):25.
[2] 李儒曙.后非洲猪瘟时代猪场生物安全管理[J].养猪,2019(6):14-15.
[3] 卡召加,王子坚.非洲猪瘟形势下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11):21-22.
作者简介:
胡冰(1967-),女,山东鱼台人,中专,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养殖。

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