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优秀教学案例两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宣言》优秀教学案例两则(部编人教版九
年级上册)
20 创造宣言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分析全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增强自信,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这样,在遭遇挫折或陷入人生低谷时,难免灰心丧气。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是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的?
明确: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批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
个人物的有关事例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有。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
四、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明确: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运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
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

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

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
(1)排比。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六个段落。

明确:运用排比段,指出“不能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然后进行一一批驳,进而引出作者的观点。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在单调的生活中同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驳斥第二种错误观点。

③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驳
斥第五种错误观点。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鼓励我们发掘潜能,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五、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了解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布置作业
以“感悟创造”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

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研读课文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试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美术家在进行创造,教育家同样也在进行着创造”的观点。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吁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这句话是说,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而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驳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简要复述东山樵夫的故事。

(快速阅读这个故事,
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了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

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

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

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
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
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内容。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

[答案]
1.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④竹诗竹画相配。

六、课下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驳斥五种错误观点环
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
言创造促进成就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