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读”好———《老师,您好!》(第一课时)教学及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诵读应该是诗歌学习的最主要方法。
本堂课充分认识到了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整堂课沉浸在诵读的声音当中;又由于现代诗歌对于语言更加游戏化,所以,教者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性的诵读,使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语言游戏中,身心愉悦。
同时,诗歌的意蕴也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彰显,并润泽了学生们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教者还采用了其他的方法
辅助诵读,使诵读效果益加明
显。
最后,教者还根据诗歌本身特点,采取了整体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在传达意蕴方面的魅力。
3.充分领略本诗表达,学习言语技巧。
当然,每一首诗又有每一首诗不一样的表达方法。
比如本诗中带“的”词组所造成的某种节奏感,以及多次反复的“去吧”所带来的情感的气势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在想象方面颇有特色。
教者十分巧妙地抓住一个诗
节进行了聚焦品悟,在引导学生们感受诗歌想象的同时,更加导引学生们进行想象,并且采用了辅助画面进行想象的方法,使得学生们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产生了跳跃性,学生们的诗性也得到了尽情的展示,同时也懂得了采用想象的诗句对于诗歌表达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诗歌的言语技巧。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文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课文生字,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品读诗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激发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歌的特点,尝试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破题导入,反复读题,奠定学习基调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老师,您好!》)
2.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与一般课题有什么不一样?预设:(1)题目中有逗号和感叹号。
对的,逗号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
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教师的尊敬之情。
你能读出来吗?(学生再读课题)
(2)来源于诗歌之中。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我们分别来读读这首诗歌两个部
分的最后一行,你有什么发现?
你再来读读这首诗歌的题目。
3.最后,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课题。
【点评:让学生反复品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为学习诗歌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感受朗读乐趣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你们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指示两名学生读诗歌,一人读一部分)
1.两名学生读读诗歌,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两名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遇到读错的词语,教师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并正音。
读破的句子,教师指导正确朗读。
2.诗歌中有两个长句子,谁来挑战一下?
出示: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
︱︱
︽老师,您好!︾︵第一课时︶教学及点评
执
教/
夏勇点评/
巫新秋︵特级教师︶
名师进课堂M ingshijinke T a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注意“/”处的停顿。
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
3.我们来听听课文的录音,听一听别人读得怎么样。
(播放课文录音)
(1)谁来说一说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那朗读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有停顿、有快慢、有高低、抑扬顿挫等等)
(2)我们也来像录音中的朗读者一样,再来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自主读,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
)
4.谁再来读一读诗歌?教师指名学生读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快慢、高低等等。
【点评: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者首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比课文进行感悟,边听边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让学生朗读,对比两者的朗读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进而领悟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品味到朗读的乐趣。
】
三、品读全诗,关注内容,体会诗歌的特点
1.读词组,品押韵。
投影出示词语:
大道金桥崇高辛劳波涛塑造闪耀美好新苗您好(1)指名读读两组词语,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这些词语中都有“ao”这个韵母。
)你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你们再浏览课文内容,看看这些词语都在诗歌中每一句的什么地方。
(学生浏览诗歌
全文,发现这些词语都在每一
行诗句的末尾。
教师引导学生
读读相关句子)
(3)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
这些词语,我们读诗歌,才会朗
朗上口。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句
子的韵味读出来?(男女生分角
色分读诗歌两小节)
【点评:在学生朗读词语的
过程中正音,在正音的基础上
理解押韵。
将朗读、正音、关注
诗歌文体押韵的特点融为一
体,如此教学,充分发挥了读的
功能。
】
2.明内容,品结构。
(1)这首诗歌分为两个部
分,每个部分分别围绕哪个词
语来写的呢?(学生圈画出“崇
高”和“美好”)
(2)诗歌第一部分中的哪些
句子写出了教师事业的崇高?从
第二部分哪些句子看出了教师
事业的美好?画出来,读一读。
(3)那每一小节的最后三
行又写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诗
歌每一部分的最后三行)
全班交流:都是表达了作
者赞美教师的原因。
(学生读出
对教师的赞美之情)
(4)对比读读诗歌的两个
部分,这两小节有什么相似的
地方?(诗歌的两个部分结构
相似)
师小结:整齐的句式、相似
的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
利于表达作者内心对教师的赞
美之情。
【点评:紧扣诗歌两个部分
的中心词“崇高”
“美好”展开教
学,这个教学活动是有层次的:
先找到中心词,然后再找哪几
行诗句是围绕中心词来写的,
最后思考剩下的句子又写了什
么。
把训练活动化、游戏化,学
生轻松,教师不累,效果很好。
】
3.学反问,品修辞。
过渡:在第一小节中,围绕
“崇高”来写的是这一句。
投影
出示:
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
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
的辛劳!
(1)谁能把它读好?(学生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
教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
句。
)
(2)你能换一种说法,但意
思不变吗?
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
师的心血!
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
的辛劳!
既然意思一样,那作者为
什么不用“每一项创造都蕴含
着教师的辛劳!”来表现教师事
业的崇高呢?(学生通过朗读,
感受反问在诗歌表达上的作
用——
—加强语气。
)
师小结:反问,加强了语
气,更加表达出了作者对教师
的赞美之情。
【点评:语文教学不仅要引
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而
且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
表达的。
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
引导学生认识了“反问”的修辞
手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
修辞手法的好处。
】
过渡:是啊!古今中外,每个
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
教师的辛劳!我们来看——
—
名师进课堂
M ingshijinke T a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投影出示)
鲁班在老师长达三年的教导下,勤奋学习,终于成为古代著名的发明家。
梅兰芳从五岁开始和老师学习京剧,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十一岁登台演出,最终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
过渡:其实,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心血和辛劳,不仅是名人,还包括我,还包括你———
我在老师的教导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解释“浸透”“蕴含”。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读出对教师崇高事业的赞
美之情。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点评: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是蕴含着丰富情韵的。
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学习、生活体验,想象教师工作的辛劳与美好,对于诗歌中“浸透”和“蕴含”这两个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如此教学,就使得诗歌凝练的语言具象化,含蓄的情韵绵延化,给学生一种审美的体验。
】
四、总结内容,练习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教师引读:是啊———(学生读: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
老师,您好!)
1.这么优美的诗歌,我们能不能背下来呢?
(投影出示)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
)。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着
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着教师的()!
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
进,
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
(
):老师,()!
2.配乐朗读、背诵诗歌的
第一部分。
【点评:学生填词、朗读、背诵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
【总评】
整节课教者基于诗歌的特点,着力引领学生发现诗歌节奏美、音韵美、结构美、修辞美,并通过朗读与品读,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1.读出声音之美。
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它最适宜朗读。
读出声音之美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是读出停顿与节奏。
这个环节,夏老师先是指导读好长句子,然后通过听录音来感受停顿、快慢、高低。
三是
读出音韵美。
这个环节,夏老师让学生先读每句末的押“ao ”韵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朗朗上口,然后带进诗中读出声音的音韵美。
2.读出形式之美。
成熟的诗歌作品之所以感动我们,除生命体验外,还与外在形式的成功使用有密切关系。
这首现代诗歌共有两小节,具有对称的形式美。
在品形式的对称美时,夏老师处理的极为智慧。
一是对读。
师生读出第一小节的相应部分,请学生读出第二小节的相应部分。
二是对找。
当学生找到第一小节中心词是“崇高”时,老师请学生在第二小节的相应位置找到那个中心词,学生很快找到了“美好”一词。
这样,学生在对照、比较中发现:诗歌两小节结构相似。
3.读出修辞之美。
诗歌的特点是语言跳跃性较大,中间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诗歌具有空前的张力。
第一小节中间的两个反问句,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它加强语气、肯定强调的作用。
但是,这样的理解还是抽象的,是从句子到句子,而诗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思维。
为此,夏老师列举了鲁班、梅兰芳的成功,引导学生感悟我们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心血来理解诗句。
这就借助感性的图景式思维来教学,符合诗歌教学的特质。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文婷
名师进课堂M ingshijinke T a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