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部编版语文课后习题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
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
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
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
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
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
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
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
新诗似乎有这样
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
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
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
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
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
自然而然。
新诗史上曾经提过“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有过“抗战诗”热潮,要求诗歌载道。
于杜甫而言,
他已经“下乡”,已经“入伍”,已经“抗战”。
“三吏”“三别”就是最好的“抗战诗”。
于他而言,家国情怀就
是他的个人情怀,个人感受就是他的天下感受,载道与言志,自然而然,没有冲突。
杜甫诗歌的政治关怀,只比一般诗人多,不比一般诗人少。
叶嘉莹发现杜甫的道德感同“昌黎载道之文与乐天讽喻之诗”
的道德感不同,韩愈、白居易“往往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是非善恶之辨而已;而杜甫诗中所流露的道德感则不然,那不是出于理性的是非善恶之辨,而是出于感情的自然深厚之情”。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
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
然就得到解决。
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
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
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
要困难、复杂得多。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
新诗的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
此后,“风骨”既含
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为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
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
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首先,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
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
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
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刘勰认为:“若风骨
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
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以小见大,是因为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陷入了一个载道与言志不能共存的怪圈,而杜甫则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冲突。
C.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D.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诗人只要能够突破“小我”,就能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答案:D
解析:D项,“只要能够突破‘小我’,就能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说法绝对。
根据材料二,突
破“小我”和“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没有必然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载道和言志相比难度大,要求高,而载道是杜甫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
C.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D.刘勰的话阐释了“风骨”和“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新诗在内涵和语言文辞上都要有风骨。
答案:C
解析:C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
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含有“家国情怀”的一项是()(3分)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B.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
C.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答案:A
解析:A项是直抒情怀,表明作者立志要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和“家国情怀”无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风骨”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参考答案:风骨,是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含有道德修养、
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能够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和“辞采”密切关联。
解析:“风骨”一词主要在材料二中,找出与“风骨”有关的句子,然后把能够体现“风骨”特点或内涵的信
息整合即可。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6分)
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
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③作品充
满正气,具有崇高感。
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回答时要侧重对当代诗人提出的要求。
材料一中杜甫的成功,尤其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是要
求之一。
材料二中的“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以及“需
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等,都是筛选的关键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
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
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
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
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
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
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遍。
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
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
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
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
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
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
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
什么,不认识。
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
那些字端端
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
就都蹦了出来。
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
上的板书要好看。
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
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
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
那些大
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
关校长家在别的镇,向来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
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
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
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
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
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
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
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动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
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
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
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
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
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
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
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
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
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
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
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
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我想起了关校长,想
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
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
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
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
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教师和教
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
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这句话凸显了关校长在作者心
目中的特殊地位。
答案:C
解析:C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
文中说“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体现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4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
形象。
B.文章第7段大量引用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量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
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答案:D
解析:D项,“议论、抒情”错。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议论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参考答案:①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解析: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效
果是什么,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
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
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
是因为他是关校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
在表达
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
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进行分析,字面意义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
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
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
明帝即位,为尚书郎。
以东宫
..之旧,甚
见亲待。
出为洛阳典农。
时取农民以治宫室,俭上疏曰:“臣愚以为天下所急除者二贼,所急务者衣食。
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
”迁荆州刺史。
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
率幽州
..诸军至襄平,屯辽隧。
公孙渊逆与俭战,不利,引还。
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
俭以功进封安
邑侯,食邑
..三千九百户。
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
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
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
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
句丽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
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
”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
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宫单将妻子逃窜。
俭引军还。
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
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
诞为镇南,都督豫州。
俭为镇东,都督扬州。
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
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
扬州刺史
..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
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
钦亦感戴,投心无二。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B.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C.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D.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答案:D
解析:断句要善于找标志,“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结构一致,这两个句子中间和前后均应断开,排除B项;另外,断句还要依据文意,“论功受赏”的结果是“封侯一百多人”,所以“侯者”应归下句,排除A项;根据文意,“论功受赏”的不是“八千余口”,而是“诛纳”,即捕获、杀死的有“八千余口”,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封建时代指妃嫔居住的地方,也用来借指妃嫔。
B.幽州,古代九州之一,约为今河北省一部分及辽宁省等地。
C.食邑,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D.刺史,州长级的官职,用于监督各州。
刺,检核问事之意。
答案:A
解析:A项,东宫,即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借指太子本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毌丘俭高瞻远瞩,有政治远见。
他担任洛阳典农时,朝廷向农民征劳力修筑宫室,毌丘俭就上书,建议朝廷最应办理的事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而不是修建宫室。
B.毌丘俭驻守边关,有谋略才干。
他先率领幽州诸军到襄平,驻扎在辽隧,打退了公孙渊的进犯。
第二年,又与太尉司马宣王一起统领中军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C.毌丘俭立有战功,但嗜杀成性。
他率领军队征讨高句丽,在梁口交战,接连打败了高句丽王宫的军队,然后登上丸都,摧毁高句丽的都城,杀死和俘虏的人数以千计。
D.毌丘俭体恤百姓,有礼贤之心。
他下令部下不许损坏高句丽官吏得来的坟墓,抓到得来的妻子儿女
都予以释放。
他凿山修渠,引水灌溉,百姓依靠这些受益。
答案:B
解析:B项,“与太尉司马宣王一起统领中军”错,原文意思是“第二年,明帝派太尉司马宣王统领中军及
毌丘俭等部数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
(2)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
”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
参考答案:(1)如果二贼不被消灭,老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室修建得再高大华美,还是没有益处的。
(2)得来感叹说:“马上就要看到这里遍地长出蓬草了。
”于是绝食而死,全国的人都认为他贤能。
14.得来为什么会有“立见此地将生蓬蒿”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毌丘俭作战勇猛,嗜杀成性,杀死和俘虏的人数以千计;宫不听得来的劝告,得来非常失望。
解析:“生蓬蒿”是因为在战乱中人都死了。
分析人为什么死亡即可。
根据文意,一是毌丘俭的凶狠,二
是宫的顽固。
参考译文毌丘俭字仲恭,是河东闻喜人。
毌丘俭承袭他父亲的爵位,任平原侯文学。
魏明帝即位,毌丘
俭担任尚书郎。
因为他和明帝做太子时的旧日交情,所以很受明帝亲近厚待。
出任洛阳典农。
当时
朝廷向农民征劳力来修筑宫室,毌丘俭上书说:“依愚臣之见,天下应最先消灭的是吴、蜀二贼,最急于
办理的事是穿衣吃饭。
如果二贼不被消灭,老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室修建得再高大华美,还是没有益
处的。
”后来,他被提拔为荆州刺史。
青龙年间,明帝打算讨伐辽东,因为毌丘俭有谋略和才干,把他调任为幽州刺史,加封度辽将军。
他率幽州诸军到襄平,驻扎在辽隧。
公孙渊出兵迎战,被毌丘俭击败,退回。
第二年,明帝派太尉司马
宣王统领中军及毌丘俭等部数万人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毌丘俭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安邑侯,食邑
三千九百户。
正始年间,毌丘俭因为高句丽多次袭扰叛乱,于是率领各路步兵骑兵一万人从玄菟出击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王宫率步兵骑兵二万人,进军沸流水边,两军在梁口交战,宫的军队接连被打败逃跑。
毌丘
俭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子拴牢,登上丸都,摧毁高句丽的都城,杀死和俘虏的人数以千计。
高句丽沛者
叫得来的,多次劝谏宫,宫不听他的劝告。
得来感叹说:“马上就要看到这里遍地长出蓬草了。
”于是绝
食而死,全国的人都认为他贤能。
毌丘俭下令部下不许损坏得来的坟墓,不砍伐得来坟墓周围的树木,
抓到得来的妻子儿女,都予以释放遣送回家。
宫自己带着妻子儿女逃窜。
毌丘俭班师而还。
正始六年,毌丘俭又讨伐宫,宫逃到买沟。
毌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追讨宫,越过沃沮有一千多里,直到肃慎氏
南部的边界,在山石上刻字记载他们的功绩,丸都之山和不耐之城都留下石刻。
那些捕获、杀死的有
八千多人,论功受赏封侯的就有一百多人。
(毌丘俭)穿山修渠,引水灌溉,百姓依靠这些受益。
毌丘俭被升为左将军,被授给朝廷符节,监管豫州各项军事,兼任豫州刺史,又转任镇南将军。
诸
葛诞在东关作战失利,(朝廷)下令让诸葛诞和毌丘俭职位对换。
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