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理论支持】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亲自体会探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知识分类理论”的理念是一致的。

历史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们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应当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理应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本课实施过程中,学生依托预习课案自主掌握陈述性知识;教师精心组织课内探究活动,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其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对话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而在学生亲自体验、不断小结、及时反馈的过程中,促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以及历史素养、人文情怀的生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仍需继承发扬,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理解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中国文艺巨匠。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师:导入新课,请把预习习题拿出来,我们一起看预习表1
师: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生:学生回忆,集体朗读。

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

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

师:首先,观看话剧《新式教育的开端》。

然后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

生:众人表演。

头拖长辫子、身穿马褂的老书生,边走边扶眼镜,边吞吞吐吐的背《论语》,一步三摇两咳嗽。

“范进,范进,你还在读什么古书,科举考试废除了!”一小男孩跑过来说。

“什么?不用八股文了?我还没有中举呢?”“你读的这些,考的八股文,太不符合时宜了,国家改革教育制度了”。

一小女孩也跑过来说:”哦,我也可以上学了,我也可以像男同学一样上学了。

”“什么?丫头片子也上学?岂不知,圣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走,咱们上学去!”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范进感慨万千地说:“天哪,这天要变了,怎么让人活啊!”
生:观看的学生哄堂大笑。

「点评」在这一环节,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表演的学生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喜出望外,气氛相当的热烈。

各学习小组组内探究氛围浓烈,探究成果超出预想,说明话剧的设计及教师的引导启发是成功的。

师:我们来一起观看大屏幕。

完成题目。

「点评」此表的内容有些难,概括要求比较高,通过展示交流,看出学生对这里有一定的难度。

下节课还需要再巩固巩固。

师: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生:讨论。

生:得出结论。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

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师:虽然《奏定学堂章程》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它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

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师:科学家有?
生:詹天佑、侯德榜、茅以升。

师:思想家有?
生:严复。

师:文学家、艺术家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生:填写,并对照自己的预习作业,改正。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看出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说明课前预习是有效的,这些都为下一步课内探究的有序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鲁迅,前面哪里曾经讲过?
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之一。

师:请学生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生:找到课本P118页中间小字一节。

师:郭沫若创作《屈原》的历史背景?
生:未来适应抗战的需要。

师:意义?
生:表达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

师:徐悲鸿出来代表作是《愚公移山》,还有擅长画什么?
生:奔马。

师:我们一起朗读徐悲鸿的名言。

生:读。

师:有人会唱《义勇军进行曲》或《黄河大合唱》吗?
生:举手。

师:你在听这样歌曲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震撼。

「点评」学生的歌声明显调动了全班的气氛,还有许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跟着后面唱。

师:他们创作的背景?
生:抗日战争。

师:抗日战争最终结果?
生:中国取得胜利。

师:就在这歌声号召中、文学作品感染中,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点评」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欣赏水平。

使学生认识到歌曲产生于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师:设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生:讨论得出结论:国歌今天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设计理念:情境的创设缩小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师:这些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生:寻找。

生: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点评」教师的概括总结,帮助初中学生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要素构建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

完善了板书。

师:合上课本,完成课堂反馈练习,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做。

师:点评。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

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五四以来,
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点评」通过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全面的回顾,同时激发爱国热情,提升精神境界。

(板书):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
2.废除科举制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1.民国文化主旋律
2.著名文学家家、艺术家
(副板书)
「点评」教师的板书,帮助初中学生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要素构建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