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鲁尔工业区转型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鲁尔工业区转型经验推动东北改革与振兴
文章加入时间:2005-10-13
一、鲁尔工业区转型经验及教训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鲁尔工业区,系指涵盖德国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占北威州总面积的1/10,拥有4434平方公里,540万人口。
与其他资源型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经历了由兴盛到衰竭的全过程。
其主要特征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要求严重抵触;失业人口增加引致社会矛盾尖锐化,解决这些矛盾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鲁尔工业区转型成功经验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他们的主要经验如下:(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外商投资;(3)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4)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5)重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6)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不排斥外国企业参与区域内的竞争,加速产业的优化组合;(7)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2.鲁尔工业区转型中的教训
政府的过分补贴不利于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
据德国联邦经济部的介绍,在过去的25年中,联邦政府一直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进行补助,因为这些部门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很重要,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原想通过补助使这些老的传统工业再获竞争力,但补助并没有带来积极效果。
高投入、高资助,并没有阻止鲁尔工业区的进一步衰落。
实践证明,对传统大工业的资助得不偿失,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形成了资本黑洞。
后来,联邦政府调整了对老工业基地的资助办法,减少了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把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帮助该地区投资生产新产品,扶持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同时,资助再就业培训,促进了社会就业,特别是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二、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鲁尔工业区已经从德国的煤炭及钢铁制造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他们的主要经验如下:
1.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始于1968年,他们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
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
对于大企业的破产较为慎重,担心引起社会震荡。
2.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这优先发展可以解决两个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一方面可以迅速地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另方面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发展新兴产业,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
比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北威州来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兴产业有了高速的发展。
3.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堤。
鲁尔工业区由于资源枯竭使得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即政府给失业者和社会成员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贴。
这些保障提供了改革屏障,保证了在改革调整中的利益平衡。
4.实施矿区生态恢复性建设与环境保护。
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
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列入整个地区发展规划。
当一个企业关闭后,他们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关闭后的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规划,科学地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在破产企业原址上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
三、对东北老工业区改造的几点建议
1.东北老工业区首先应调整好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改革应从大中型国有企业入手。
首先,要适当收缩国有企业的投资面,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其次,要创造条件,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一样,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国有资本应尽快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中坚决退出,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产品结构方面,东北应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如传统产业中的汽车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加工业,组合机床制造业,成品钢材生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通信及遥感技术等。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东北老工业区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是: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
改革的办法是通过调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大企业可以将零部件和部分业务外包,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企业分工的细化,以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比例失调,国有工业比重经过20余年的改
革调整仍居高不下。
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
改革的办法是国退民进,“退二进三”,并创造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空间布局方面,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对外,可与日本、南韩、北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等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互补,技术互辅,资源共享,产品互惠;对内,可与京津唐、河北、山东半岛发展经济一体化,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运用效率。
在产业合作方面,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轻、重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而辽宁的机器制造业、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龙头企业。
在振兴过程中,东北特别是辽宁可与周边省份发展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2.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东北老工业区尽快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去。
一是通过启动大连——满洲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欧洲的欧亚大陆桥联运计划,缩短欧亚商品相向运输时间,并将大连港建设成为自由港,简化商品出入境手续,加快资金的周转和流通。
二是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
三是将沈阳设立成为新的直辖市。
3.集中优势力量,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特长,把东北建成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中心。
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
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
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
5.以诚信为核心,营造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投资。
一是要重视投资者的成本效益分析,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取向。
二是要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吸引外商外资,政府应加强城市公共经济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三是继续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各级政府应重新研究、审核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和策略,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
东北地区的发展就是要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益。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带的作用。
例如辽宁省,以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构成的四边形城市群;以大连为中心周边环绕的金州、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四个卫星城组合的城市群;或者纵向看以沈阳大连为两极,周边环绕其他城市的双中心城城市集群带,都将在东北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