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本剧[5篇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课本剧[5篇范例]
第一篇:《孙权劝学》课本剧
《孙权劝学》课本剧
第一幕
[孙权坐在主位,正翻看一些资料,专心致志地看书]
[听属下报,吕将军在营外候旨。

]
孙权:(放下手中的书)快请进来!
孙权:(吕蒙健步走进军营,离孙权五、六米时,刚要下跪参拜)吕将军免礼。

吕蒙:谢大王!
孙权:吕爱卿,请入座!(并伸出右手表示诚心)
吕蒙:谢大王!(随后将马褂向后一甩坐在椅上)
孙权:孤今日召见爱卿,只是闲谈,卿不要太过于拘束。

吕蒙:臣谢过大王!
孙权:爱卿如今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学习啊!
吕蒙:(连忙摆手推辞)我如今掌管兵权,要处理的军务太多,恐怕没时间去读书。

孙权:(有点不高兴了,皱眉头;一会儿又疏展开了)孤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而成为学问渊博的人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罢了。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要处理的事务多呢?
吕蒙:(点点头)大王教训的是,我……噢不,臣回去就学习。

孙权:好,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成功!
吕蒙:借大王吉言了!臣先告退了。

孙权:(高兴地)嗯!
第二幕
[吕蒙回去之后努力学习,有不懂之处就请教别人,从不再浪费时间。

那天鲁肃路经寻阳,受孙权之命到吕蒙府中与其研讨天下大事。

鲁肃坐车来到吕蒙府外。

一位家丁正出门]
鲁肃:(彬彬有礼地)这位小弟,麻烦您通报一下,就说鲁肃来
了。

家丁:鲁大爷是吧,噢,小的马上去通报……
家丁:(进屋通报吕蒙)大人,外面有位姓鲁的大爷找您。

吕蒙:鲁大哥来了!快,快去请他进来!(一面随后出门迎接)家丁:(快速跑出门去)鲁大爷,我们大人请您进府上一谈。

鲁肃:(已见到吕蒙)哈……哈……阿蒙,好久不见了!
吕蒙:(激动地)大哥,好久不见了!(与鲁肃拥抱)真想你啊!鲁肃:大哥也想你啊!……
吕蒙:走,大哥,我们先进去谈!鲁肃:好,走![两人交谈] 吕蒙:大哥:这件事,我认为……比较好,您的意见呢?
鲁肃:(听了见解,吃惊地)贤弟啊,以你如今的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大笑)大哥,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数天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噢(疑惑地),大哥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吕蒙:(诡秘地)这都得感谢大王啊!是他劝我多看书,了解历史,让我从中获益的……
鲁肃:看来,书确实是件好东西哪!……
第三幕
[鲁肃正在感慨之中,不觉想起吕蒙的母亲,于是想与吕蒙结为好友]
鲁肃:贤弟啊,大哥我今日感触甚多,特别是对于贤弟,大哥自是佩服。

吕蒙:大哥,你别说这样的话,你永远是我大哥。

唉!对了,我们可以结为兄弟啊!大哥,你说怎么样?
鲁肃:哈……哈……正合我意。

吕蒙:大哥,咱们就此结拜吧!
鲁肃:唉,这结拜么,总得有个见证人喽。

唉,贤弟,你母亲不是在你府上吗?她应该是最好的见证人呀!
吕蒙:对,我这就去请家母来。

[吕蒙去请母亲,下人布置大堂,大堂前方设一张正方桌,上面放了八盘水果,还放了一个香炉,两根香,一盒火柴。

方桌旁放一把椅子,和桌子一样,都是棕褐色的。

]
吕蒙(扶母亲上座)
鲁肃:鲁肃拜见伯母!
蒙母:(脸上露笑,双手相扶)快请起!请起!老身真是受不起啊!
鲁肃:伯母,今日鲁肃与阿蒙在此结拜,请您给当个见证人。

蒙母:能有你这么个有才能的人当大哥,我们家阿蒙真是有福气了。

鲁肃:伯母您千万别这么说,其实阿蒙也很有才,只要稍加开导,定能成为一代名将。

蒙母:那真是有劳你多费心了!
[鲁肃、吕蒙上前各拿一支香,用火柴点燃,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起来把香插在香炉里,两人互相扶持着。

]
鲁肃:贤弟!
吕蒙:大哥啊!
鲁、吕:(会意地)哈……哈……
[鲁肃拜别蒙母]
——幕落(剧终)
第二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
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什么是“开卷有益”呢?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认读:先听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2)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4)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探究研析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同时孙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孙权“劝”的结果怎样?
明确:“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扩展训练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

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六、总结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读书,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吕蒙为什么劝?
辞学
怎样劝?

劝学的结果怎样?
鲁肃(侧面)学有所长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读性很强,学生以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学习,在朗读中充分体会
补充资料:
1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

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

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

不久病死。

2.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公元229-252年在位。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历》;苏轼: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被俘杀。

————可见“学”的重要性。

4.翻译五字诀留替调补删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子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5、重点内容积累
a、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2)辞---推辞,推托(3)孤---古代王侯的自称(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
(9)过---经过、到(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认清事物(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b.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当权掌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要你成为一个研究经典的学官吗? c..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d.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第三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司马光主备人:余银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教师引导、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

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
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读准字音。

2、参考注释,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语句:
(1)、重点字词:[初]当初。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家。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就。

[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

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摩。

刮目:擦眼。

待:相看待
四、局部探究: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板书)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并思考讨论: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思考讨论: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今中外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
2、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及章……甚有乡曲之誉。

……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4、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

—————褚虎忱《论人格修养》
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五、拓展与延伸: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作业:
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就学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结友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第四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119字),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

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难点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少
数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称呼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等;二是对文章中人物语言情味的体会及人物神态、心理的揣摩。

但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以及相关媒体的参与运用,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 涉shè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

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 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 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 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 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 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 积累运用成语。

①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 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