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湖北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湖北卷)
作者:王能光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7年第07期
母语情
一考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汉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太多的民族底蕴,太浓厚的民族感情。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今世界多元竞争与交汇的时代,向着五湖四海的兄弟朋友喊出中国话,将是怎样一种自豪与荣耀。
汉语,在经历千百年历史的沉淀后,反而更见香醇。
我常常在古典诗词中捕捉古代汉语的魅影,并在有意无意间体会古今一脉相承的丝丝缕缕的联系。
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吟出了汉语的第一个音符——《诗经》,已无法得知,但时空的久远并未被诗经的意象绽放出铜绿,它包含的丰富信息也并未在世世代代手抄口传中遗失。
而今读来,蒹葭上的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在水一方的伊人依然动人心弦……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汉语在催生了第一串嘹亮的音符——《诗经》之后,又诞生了令人震撼的汉代精品——汉赋。
《子虚赋》、《上林赋》气势恢弘,场面壮阔,充分展现了汉语的绝代风华。
于是,我们的母语,就在先人们世世代代的改造中不断成熟,不断被注入新的生机。
无数汉语铸成的飘散在我们周围的文字,如星雨,如花瓣。
无须冥思,不求甚解,但从汉语字面理解,便能体会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汉语传递给我的“忧”,“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是汉语传递给我的“悲”,“执手相看泪眼”是汉语传递给我的离愁别恨,“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是汉语传递给我的“乐”。
走进汉语的世界,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汉赋这些汉语的精华,都使我得到净化,得到提升。
沐浴汉语的和谐美好,我仿佛已沐浴过无尽的万斛天光。
走出昨日的汉语,迎来今天的中国话。
我满怀欣喜,庄重而又崇敬。
看着年幼的孩童咿咿呀呀学着母语,安详的老者操着亲切的口音,周围的一切都是如许和谐。
难怪说几个世纪前飘洋过海定居异地的同胞仍不忘汉语,难怪唐人街的居民都时时叨念乡音。
这就是汉语,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
它根植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枝繁叶茂,永不凋谢。
让我们用力呼喊汉语,呼喊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这声一旦喊出就必定惊天动地,震古铄今!
【简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以中华文脉贯串全文,辅以优美的诗句,既紧扣题目“母语情”,使之具体化,又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化根底。
行文和谐顺畅,由古至今;结尾呼应开头,又给人以振奋、鼓舞!
宋词,母语中的一缕清香
一考生
古老而美丽的中国文字,载声载形,博大精深。
它宛如一瓶香醇的美酒,又似一杯清香的幽茗,时时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而宋词,便是我们母语中一缕香味奇崛的幽然之气,时时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读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听,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在浅吟低唱呢。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步履踏在哪里,哪里便会有脍炙人口的诗篇。
无论是离别的思绪,还是都市的繁华,还是人生的悲苦,经大才子的妙笔一挥,都变成千古传唱的珠玑。
柳永,他让词在生活中广为传诵而不再只是宫廷里仅供玩乐的“奢侈品”,他,经过天才的幻化,让我们的母语更加美丽动人,更让母语的清香飘溢四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直很惊异于那方块字所描绘出的如此壮阔的景象,真得感谢苏东坡!这位豪放派诗人以他广阔的胸襟为词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他可用词来描绘自然之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可用词来明理励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可用词来寄托哀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更可用词来明志……自从有了苏东坡,词的香味更浓厚了,像杯愈来愈醇的酒,我们时时能从中抿出一种文字之香,人格之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重重叠叠的韵味一下子把我们吸引住了。
李清照,这位乱世中的美神,用她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自己的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进行了纺织,化愁为美,留下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
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多么单纯又美丽的情思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么凄美的愁绪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多么形象而厚重的伤感呀!李清照,凭她灵巧的双手,为宋词挽了一个漂亮的发髻。
她,让宋词的清香愈来愈浓。
还有其他好多文人,写出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为宋词平添了不少魅力,也更为我们的母语创造了更多的蕴藉,品读着宋词,我不住地感叹诗人的才华,更感谢词人为我们母语作出了贡献,更惊讶我们母语的特有的张力。
宋词,母语中的一缕清香!
【简评】宋词,中国母语园林中的一支奇葩。
本文将“母语”定点于宋词,既巧化抽象为具体,又便于集中思维与笔力。
结构总分总,手法点面结合,正文中的名家词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对宋词也就是对“母语”的格外喜好与重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母语如河
一考生
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的热爱?
——题记
依稀梦中,远古先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田间河边勤劳地耕种。
从《诗经》中一路走来,我听到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吟诵着不朽的诗篇,抑扬顿挫、断金切玉,每个字都那么妥帖,那语言仿佛活了过来,如梦谣般轻轻吟唱着中华民族的气度。
是的,从来未曾将汉字看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死物;从来未曾将汉语看成简单的交流工具。
从来,我都是将它放在高高的神坛上,当作祖先千百年传承下的民族图腾般顶礼膜拜。
神圣而虔诚。
在我眼中,母语如河,流淌着先祖的谆谆教诲和万般叮咛。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品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教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
然而,令人惊诧悲愤的是,众多言论举措甚嚣尘上:在只有华人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上,主办方要求所有专家学者一律用英语发言;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语,汉语却被漠视;众多公共场所,标识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语!
触目惊心,汉语,我们的母语,竟被漠视弃置到了如许田地!
在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进行日语教学时,广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汉语最终不能被从中国历史上抹煞!然而,如今,为何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母语深深地尊敬、刻骨地铭记?
依旧,喜欢端端正正的方块字;
依旧,喜欢音韵和谐的汉语。
因为,那是我的母语,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我的母语。
母语如河,请仔细聆听波涛的絮语,因为,那是灵魂的诉说。
【简评】“河”者,一、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也;二、我们常说黄河者,母亲河也,孕育了中华民族也。
以“河”作比,则母语的气势磅礴,作用意义巨大。
以“河”作比还有如此深意:一、河者,昔日雄浑壮阔、气度雍容,今天水浅沙裸,荒芜一片也。
母语如河,则同样是昔日繁盛受到先人的顶礼膜拜,今天则遭到漠视。
二、当年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能够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而今天国家强盛了反而不能尊敬保护母语。
三、文章结尾用“母语如河”的比喻收束全篇,点明题旨,同时也暗含母语如同大河一般厚重、雍容、温润,从而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文章构思大气,蕴涵颇丰,语言表现力较强;题记切入,连续两个责问,可谓先声夺人,发人深省。
给妹妹的一封信
一考生
亲爱的妹妹:
你好!哥正在高考的考场上为你写这封信。
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又在对着你练习题上的字音、字形、病句的题目苦思冥想。
不知道当我回来的时候你是不是又会抱着一大堆的题目来问我这个怎么读,那个怎么写。
你知道吗?每次面对你的这些问题,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啊!是我们中华民族沉淀了五千年的结晶啊!可是一个堂堂的高中生怎么会有这么多不会写,不会认呢?
由此,我又想起了不久前举行的一次汉语口语大赛。
一届让众多眼镜跌碎的比赛——它的冠军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新加坡选手!可悲啊!堂堂13亿的炎黄子孙在自己的母语上竟比不过一个外国人。
亲爱的妹妹,看到这些,你是不是有所触动呢?你是否有了努力学好我们母语的决心了呢?
妹妹,你还记得我跟你讲的那个故事吗?殖民者禁止那里的土著人说他们的母语,可是,不论是恐吓还是鞭打,甚至是黑洞洞的枪口,都无法阻止他们继续说自己的母语,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自己的母语才能让他们避免彻底被奴役的命运。
妹妹,你知道吗,一个人的母语不仅是为他打开自由之门的金钥匙,更是他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
特别是我们的母语——汉语。
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的语言。
她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经历了五千年的锤炼,历经了五千年的沉淀,成为了一块瑰宝——熟语、成语、歇后语……是这块瑰宝上的光彩。
说到成语,我又想起了你上次对“一石二鸟”的解释,那个让人啼笑皆非而又为之悲哀的解释,我又想到了你张冠李戴地把《雷雨》的作者说成是老舍,又想到了你那一口带着港台腔的汉语;又想到了你动不动就冒出的英语、日语、韩语夹杂的句子……妹妹啊,努力学好汉语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呀!
好了,考试要结束了,就写这些了。
祝: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你的哥哥
2007年6月7日
【简评】运用书信的形式来写,便于抒情写意;围绕自己学习母语的体会来谈,从生活实际出发,劝说妹妹正确认识学习母语的意义,告诫妹妹不尊重母语的悲哀,则具亲切、真实与说服力。
更为可贵的是,能从历史的高度要求妹妹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语学好,使
得文章再上层楼具有一定的深度。
全篇娓娓道来,不枝不蔓,语言恳切,句句在理,情真意切,动情处,直可催人泪下。
爱的就是你
一考生
爱的就是你啊——我的母语中国话。
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
总之,你的一切,我都爱。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祖国妈妈》,我只知道我的祖国是中国,她的名字叫中华,我说的话叫作中国话。
似乎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话”这三个字便已植入了我的心中。
渐渐地,我学会了写充满着美和力的汉字,学会了读美妙动听的汉语拼音,学会了用中国语言表达我的思想,抒发我的感情。
我知道,这一辈子,到哪儿都离不开中国话了。
你已经深入到我的灵魂,渗入了我的骨髓。
每次,我用那支有力的钢笔描绘我眼中明媚的春光;每次,我在洁白的纸上写上满天繁星讲述的话语;每次,我用精美的小本儿记下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我的心,都那么澎湃起伏,那么热情激动。
因为我终于有能力跟我的祖国对话,跟我的灵魂对话,那是你,是你成全了我。
是你啊,中国话。
可是对不起,有一段时间,我冷落了你。
那是我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被English那柔美的线条吸引了,我渴望掌握那流畅得让我心醉的文字和让我心动的声音。
我一心扑在她那儿,留在你身上的心思全部被一点儿一点儿地抽走,我不知道你的寂寞,直到有一天我厌倦那些繁杂的单词,厌倦了那些毫无变化的字母,我突然地那么失魂落魄,那么地想念你。
中国话啊,找回来了啊,因为我刻骨铭心地依恋着你。
可是,我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你呢?我明白了,因为你是中华民族的魂啊,我怎么能离得开民族的灵魂呢?
还记得,在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起源时,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使者,宣扬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几千年过去了,古代埃及、罗马、巴比伦的文明早已被历史尘封,他们的影子早已灰飞湮灭,可唯有你,越发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唯有中国,挺直了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明珠”。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永远都是那么顽强,历史无法抹灭,它只能为你喝彩!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你?远古的甲骨上有你的身影,张骞带到西域的古籍上有你,记载古老中国文明的史册上有你,中华民族的血液流淌的就是你的魂啊!
我真的全身心地敬仰着你,你不用怀疑。
我真的爱的就是你呀——我的母语中国话,爱的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
【简评】题目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既突出了一个“爱”字,又表明了文章的叙述方式,第二人称的巧妙运用。
开篇承题目而来,解释“你”即“母语”中国话;结尾与之呼应又更进一层:“你”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文中感情饱满、真挚,抒发自己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反省自己对母语曾经的冷落,回想“几千年”母语传递的文明与创造的辉煌,表明自己对母语“刻骨铭心地依恋”的情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文章结构完整,表达自然流畅,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灵活、恰当,有很强的表现力。
诗般的母语
一考生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
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
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火石的历炼,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
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
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继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然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
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置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羽毛。
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份量。
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
《诗经》中那么多摄人心魂的妙语,定要用中国话吟诵,才会抑扬顿挫、感人肺腑。
新中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也定要用中国话喊出,才实践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全部意义。
“静水流深”的微妙意境,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倘若翻译成英文或是德文,其间的神妙定要大打折扣。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红楼梦》是太中国化的东西,唯有用母语读来,其间的辛酸苦泪才能慢慢品出。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泰戈尔文似织锦的《飞鸟集》,在我读来却总觉一分隔阂。
因为语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取代中国语一样,印度语言的奥妙也无可替代。
任何民族的母语都是本国视为珍宝的活的文化,而中国话大概是其中最厚重的。
我爱自己的母语。
这如梦如曲如诗的中国话,这在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千年的中国话,我仍听到它如诗的韵律:
平平仄仄平。
【简评】《诗般的母语》是一首赞美诗。
母语的生生不息,母语的字正腔圆,母语的抑扬顿挫,母语的传情达意,母语的精微妙境……作者体味深刻,感悟独到,信手拈来,构建了一首诗,演绎了一首歌,成就了一篇文。
作者所喜欢的能称人心重量的羽毛,也称出了作者对母语炽爱之心的分量。
难能可贵的,不仅仅在于本文华丽的词采以及华丽词采所传达的充实内容和点滴体悟;不仅仅在于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散文笔法所展示的流畅的行文和鲜明的主题,更在于思维的理性和从容。
亲切的呢喃
一考生
一个人求学在外的日子,彻夜难眠时,总会想起儿时母亲唱给我听的儿歌,在那亲切的呢喃中,我很快便安然入睡。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汉语——不正是祖国母亲对我们的呢喃吗?
不论我们长到多大,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乡音难改,母语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元谋人口中的咿咿呀呀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说出来的顺畅的普通话,母语经历了风吹雨打,也沉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思乡思亲时,唱一首故乡的歌。
那熟悉的音符传入耳畔,尤其是那轻婉的歌词,一层一层地浸入游子的心中。
那好听的母语,那亲切的呢喃,不正如母亲在村头一声声的召唤吗?人老还乡,总是觉得喝着故乡的水,听着老家人的口音,心里才踏实,也许,这就是落叶对根的情谊。
古老的甲骨文传载了祖先的智慧,慢慢演化而来的方块守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护与珍惜的无价之宝。
横、竖、撇、捺勾勒出祖国的壮丽山河,记录下历史的沧桑岁月,还有那些文人墨客对文字的运筹帏幄,给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个“自”,一个“空”刻画出一番别样景致,表达“诗圣”隐含的孤寂情怀,真是到了一字传情的境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豪迈,这壮阔,更是把汉字的魅力表现了出来,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我们只有学好了母语,才能欣赏到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舶来品”,但我们应该明确,母语的地位重如泰山。
英语、韩语、日语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面前,都会失去光芒。
感受母语,学习母语,我们要重视这份属于中国人的财富。
我们还要运用我们学到的语言能力、文学知识,去创造更多,收获更多,为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这一次,我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呢喃,那么亲切,那么动听,它指引我勇敢地、自信地走向美好的未来,去创造明天的精彩!
【简评】文章内容与文题一样,温情脉脉。
语言平实但如春雨,温柔细腻,在言词之间,有一股浓浓的挚爱母语之情。
结合现实,正确地看待母语,并且能够“勇敢”、“自信”地为母语添彩,内容上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为你喝彩
一考生
你从远古走来,曼妙的身姿让我心醉不已,全身散发着一种美妙的气息,使我感到无比地惬意,这就是你——母语,我要为你喝彩。
字正腔圆,这是你的品性,掷地有声,这是你的灵魂。
我为你喝彩,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你是勤劳的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你的出现,意义无疑是巨大的,正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多了一种曼妙的音调,正因为有了你,人们才得以交谈与沟通思想感情,成为交往的忠实朋友。
我为你喝彩,是你让光彩无比的华夏文明更加灿烂,是你让文化找到了传承的支点,使文化得以流传千古,依然光鲜。
难道世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创造吗?还有什么能在这方面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我想说没有,确实没有,伟大的事物是让人千古传颂的,而你正是这种伟大的事物。
我为你喝彩,是你让我感知文化巨大的魅力,是你让我知道,世上居然还有比甘露更加甜美的东西。
通过你,我知道了屈子,我敬佩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使我为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叹息而深感惆怅。
我为你喝彩,是你让我接触一个个才子骚客,使我感知他们的品格与思想,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是你让我惊羡于王勃的才华,让我感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不羁。
是你让我懂得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胸怀,让我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通过你,我懂得了太多太多,我衷心地感谢你,我为你喝彩。
时间依旧不停地逝去,但你——母语却散发愈来愈灿烂的光辉。
时间是一块试金石,你就是那一块真正的黄金,时间的烙印在你身上留下印迹,你愈加光彩,周围的一切都在你的光辉下变得黯然无光。
这就是你——母语,你的名字应被唤作“伟大”,母语,我为你喝彩!
【简评】文章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运用排比段落,逐层来抒发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为母语自豪的情感。
行文中点缀古典诗词,使文章在文化上更有意蕴。
语言精练有文采,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习作。
长相思,催心肝
一考生
何处是母语?
作家席慕容曾回到幼年生长的蒙古草原,因为一些误会,被草原上一些牧人围困,她只得用仅会的几句蒙语解释,才刚一开口,牧人们便换上温和的表情。
事后她问一位老人,老人说:“虽然只会只言片语,但那是在襁褓之中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以后再怎么学,也学不到那样的纯正,你一张口,他们便知道你的蒙语是在母亲那里从小学来的……”
这便是母语,流淌在血液里,怎么也化不去,淡不开,凭时间逝去,山水隔,也改变不了、移不去的深深印迹。
母语,这个流淌在骨子里的古老语言,她似母亲般,永远隽永温和,不管你如何冷淡与撇弃,他总是温润从容,正是母语里独特的韵味,才使我魂牵梦萦,百般回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仅仅八字,便构成最美的风景。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看“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
母语,我魂牵梦萦的母语,有了你,我才得以一诉衷肠,秋窗风雨夕,一抔净土,绿烟锁处,萧萧声歇,忽梦里依稀,香冢泣了残红,落英水远,似嗔成真,欠谁收取胭脂泪,千载芳姿,万种神韵,才唤记忆中,雁字回时,落花尽,石旁错落,离忧天高,长歌一曲,纷飞柳絮诗。
母语,我相思催肠的母语,有了你,我才得以赏得碧云西风,北雁南飞,人生如匆匆浊酒一杯;世事无常,孤星晓日,独为你一人沉醉;长河落日,帘卷飞絮,夜夜梦魂远飞;人生苦短,迷雾远山,情怎一日退去。
母语,我顶礼膜敬的母语,有了你,我才得以描绘凄意已足,语音已微,那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缈远歌声,那如怨如慕诗的世界;描绘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踏毁匀整纤匀的雪地;描绘那朵朵火燎、生寒铁甲,缭乱静冷的月光;描绘那光雾凄迷之中,意念回环的纯净优美,描绘那涓涓静女,低眉垂袖,璎矜珞严……
徜徉在湿润的乌衣雨巷里,徘徊在沧桑的青石古道上,我感受母语千年脚步的文化足迹,此时只能轻吟:“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天长路远魄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催心肝……”
【简评】以古典诗词入题,给人幽雅之美,如清风袭面。
作为考场作文而言,能够在结构层次清晰的基础上,娴熟地引用众多的古典词句,足见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在平仄林总的诗词间,对母语深切热爱之情,溢满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