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一部“神秘莫测”的奇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庄》——⼀部“神秘莫测”的奇书
艾⽶莉.勃朗特(Amily Bronte,1818-1848),出⾝于英国约克郡⼀⼭区⼩镇桑顿,姐姐夏洛蒂、妹妹安妮,她们三姐妹都是⽂学天才,勃朗特三姐妹都留下了不朽的著作。

艾⽶莉这位仅仅在世上度过三⼗个春秋的⼥⼦,她的⼀⽣是⾮常不幸的,郁郁寡欢,孤寂凄凉,命运没有给过他⼀丝微笑,⼀缕爱情,⼀点荣誉,就连她呕⼼沥⾎写成的长篇⼩说《呼啸⼭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被评论界的某些⼈斥之为“⼀部骇⼈听闻、荒谬绝伦、毫⽆意义的作品”,“⼀部恐怖的、令⼈作呕的⼩说”,“⼩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后,⼈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部奇书,⼀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作品,从⽽把它列⼊世界⽂学名著之列。

《呼啸⼭庄》是⼀部奇书,也是⼆⼗世纪⽂学批评解的⼀部宠书。

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对它的评述和研究卷帙浩繁,歧见纷陈。

从对它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学批评各种理论流派的演变,对它和它作者的评论,简直就是⼀部⼆⼗世纪⽂学批评史的缩影。

由于它的独创性和超前性,⼈们会永远从中发现新的东西。

从情节来看,《呼啸⼭庄》所叙述的是⼀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呼啸⼭庄的主⼈、乡绅恩肖先⽣带回来⼀个⾝份不明的孩⼦,取名希思克利夫,他夺去了主⼈对⼩主⼈亨德利和他妹妹凯瑟琳的宠爱。

主⼈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间,青梅⽵马。

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爱上画眉⼭庄的⽂静青年埃德加。

希思克利夫愤⽽出⾛,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给埃德加。

希思克利夫为此进⾏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了亨德利的家财。

亨本⼈酒醉⽽死,⼉⼦哈⾥顿成了奴仆。

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迫害。

内⼼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产中死去。

⼗多年后,希思克利夫⼜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凯瑟琳,嫁给⾃⼰即将死去的⼉⼦⼩林敦。

埃德加和⼩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的家产也占为⼰有。

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死。

⼩凯瑟琳和哈⾥顿继承了⼭庄和⽥庄的产业,两⼈终于相爱,去画眉⽥庄安了家。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样的故事不算太奇特,那么它的震撼⼒究竟来⾃何处呢?
在⼩说中,呼啸⼭庄和画眉⽥庄的地理位置差异并代表着两种⽣活⽅式和⼈性特征。

呼啸⼭庄坐落于⾼地荒原之上,它没有经过城市⽂明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乡荒原的⾃然⾊调绘成的。

“呼啸”⼀词,在当地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形容在狂风暴⾬的天⽓⾥,这座⼭庄所经受的风呼⾬啸。

当然,住在这⼉,清新纯净的⽓流是⼀年四季都绝不会少的。

只需看⼀看宅⼦尽头那⼏棵⽣长不良、过度倾斜的枞树,还有那⼀排瘦削的、全都把枝条伸向⼀个⽅向,就像在向太阳乞求布施的荆棘,你就能捉摸出从旁刮过的北风该有多⼤威⼒了。

这就是故事的背景,⼀⽚狂风呼啸的荒原。

故事中的⼈物保留着⼤⾃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疯狂⽆度,爱起来不顾⼀切,恨起来不计后果。

这在温⽂尔雅的谦谦君⼦来看,⾃然是显得野蛮奇特。

⾄于书中希思克利夫的复仇⾏为,就更显得阴森可怖了。

画眉⽥庄处于安逸的⼭⾕⾥,⼀派⽥园风光,花园中的树⽊,青翠的天然林苑,宁静、安乐的⽣活环境,⽣活在这⾥的⼈有着较良好的素养,温存、体贴,但也许过于安逸的缘故,故在⽣活中表现过于柔弱。

这种⽂质彬彬,过于柔弱的个性,与呼啸⼭庄⼈的原始野性成为鲜明的对⽐。

我想,这也许是画眉⽥庄⼈员在希思克利夫的报复⾯前,⼀味退让,致使他的报复阴谋得逞的重要原因。

对于画眉⽥庄家族在希思克利夫报复⾯前⼀筹莫展,我们不能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毕竟造成希思克利夫不幸的原因,是由于呼啸⼭庄新主⼈亨德利对他的迫害,⽽不是画眉⽥庄的⼈员。

不错,埃德加是娶了凯瑟琳,他们之间还是有感情的,⾄于是否是爱情,爱有多深,问题在凯瑟琳⾝上,希思克利夫迁怒于埃德加已经是过分了,⽽他利⽤埃德加妹妹伊莎贝拉的善良、天真、⽆知,这位少⼥迷恋、真爱于他,⽽成了他直接受害者。

他和伊莎贝拉的婚姻是他的阴谋的⼀部分。

他对伊莎贝拉的爱慕是虚假的,他对伊莎贝拉的真情实感其实是强烈的憎恨。

希思克利夫由于凯瑟琳之死迁怒于整个林顿家族,伊莎贝拉只是⼀个帮助他夺取林顿家族财产的⼯具,⼀个能够让他折磨来发泄仇恨的东西⽽已。

伊莎贝拉的⼈⽣悲剧是《呼啸⼭庄》中最⼤的悲剧。

对伊莎贝拉来说,她发觉她爱上的完全是⼀个魔⿁。

我想,惨遭折磨的伊莎贝拉的⼀⽣就是悲剧的⼀⽣,冤有头,债有主,就凭这⼀点,我就说,希思克利夫绝对是个有罪的⼈物。

从希思克利夫,使我想到了最近故世的前南⾮总统曼德拉,这位世界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领袖,⼀⽣⼤部分时间为反对⽩⼈种族主义统治⽽⽃争,但是当他执掌了权⼒后,他利⽤⾃⼰的影响,他同样反对⿊⼈专制统治。

他认为⽩⼈和⿊⼈是兄弟,是平等的,这样的胸怀是博爱的胸怀,具有这样道德的⼈才是全世界的道德楷模。

我们不能因为希思克利夫是曾经的被压迫者,那么他的仇恨就是合理的,事实上,他的仇恨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还想把他的仇恨延及到下⼀代⾝上。

作者把呼啸⼭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际间冷漠、紧张的⽓氛,呈现在读者⾯前,在这种原始的蛮荒状态中,下⼀代的爱还在悄悄⽣长。

《呼啸⼭庄》中主要有两个三⾓模式。

⼀个是凯瑟林、希思克利夫、埃德加,⼀个是⼩凯瑟琳、哈⾥顿、⼩林顿,都是⼀⼥⼆男,但是反映的是两代⼈不同的爱。

第⼀代的爱是原始的爱最终超过⽂明的爱,凯瑟琳不仅病中思念呼啸⼭庄,临终前终于投⼊希思克利夫的怀抱,紧搂着希思克利夫,⽽且死后成了孤魂,还迫切盼望回到呼啸⼭庄,发出“我回家来了,让我进去吧!”的苦苦哀求。

⽽第⼆代的爱是⽂明的爱超过了原始的爱。

⼩凯瑟琳则⽇思夜想地想回到温馨的画眉⽥庄,她教育改变了哈⾥顿,是他摆脱了愚昧和粗野之后,终于双双回到了象征⽂明的画眉⽥庄。

希思克利夫是⼀个饱受苦难和屈辱的⼈物,对爱情⾄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尽管复仇⼿段残忍,读来还是让⼈感到些许苍凉和悲壮。

我虽然赞成被压迫者反抗说,但是认为他始终局限于个⼈的恩怨,缺乏起码的⼈与⼈之间的同情⼼,⽤书中⼈物的话说:“希思克利夫先⽣⾮常⼩⽓,是⼀个对佃户残忍狠⼼的地主。

”这就注定了他的复仇是狭隘和⾃私的,我对希思克利夫的遭遇起先还怀有同情⼼,对他对亨德利的报复,开始能够理解,这是“以其⼈之道还治其⼈之⾝”,但随着他
报复范围的扩⼤,越来越伤及⽆辜,希思克利夫变了,从⼀个受迫害者变成⼀个迫害狂,⼀个暴君。

由于他来⾃荒原,更没有道德底线,这种只要达到复仇⽬的,不计后果,使他丧失了起码的⼈性,在着⽅⾯来说,他是⽐亨德利有之⽽⽆不及的,如果对此容忍和赞扬,那简直是在为暴君树碑⽴传,所起的社会影响是相当恶劣的。

当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计划⼀⼀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他说道:“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的结局,不是吗?我拿了撬杠和鹤嘴锄,要毁掉这两户⼈家,⽽且想把⾃⼰锻炼的像赫克勒斯那样能⼲坚强,可是等到⼀切安排妥帖,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却发现⾃⼰连掀掉⼀⽚⽡⽚的意志都没有了!我往⽇的敌⼿并没有把我打败,现在正是我向他们的后代报仇雪恨的时候。

我完全可以办到,没⼈能阻拦住我。

可是这⼜有什么⽤呢?我不想打⼈,连抬⼿都嫌⿇烦了啊!这听起来好象是我劳碌了这么些年,为的只是要表现⼀下⾃⼰的宽宏⼤量。

这绝不是那么回事——⽽是我已经没有欣赏他们灭亡的⼼情,⽽且也懒得去⼲那些⽆谓的破坏了。

”⾯对着相爱的⼩凯瑟琳和哈⾥顿,哈⾥顿是他仇⼈亨德利的⼉⼦,他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把他塑造成⼀个像他⼀样粗犷、野蛮的⼈,这是他所欣赏的杰作。

但当他看到哈⾥顿和⼩凯瑟琳相爱时,他觉得“哈⾥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爱情的幻影,是我为了维护⾃⾝权利拼死拼活的幻影,也是我的落魄,我的幸福和我的痛苦的幻影——”他觉得他的报复⼀点也没有意思,哈⾥顿和⼩凯瑟琳就像童年的⾃⼰和凯瑟琳。

在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代⾝上复仇的念头,表明了⼈性的复杂性,这种⼈性的复苏,闪耀着作者⼈道主义的理想。

希思克利夫在茫茫的草原上漫游,最后不吃不喝,安然死去,他的死对活着的⼈是⼀种解脱,这也就使得改变成了可能。

⼩凯瑟琳和哈⾥顿重返画眉⽥庄,意味着他们摆脱了愚昧和野蛮的控制,重返⽂明。

《呼啸⼭庄》的独创性、超前性也反映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叙述⼿法。

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性的复苏,既是⼩说的精髓,也是贯穿始终的⼀条主线。

作者以此琢磨,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的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在风狂⾬骤、阴森惨暗的庭院,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加深了深度和⼒度。

⾄于叙述故事的⼈,作者也设置得极为巧妙。

除了⼀个和读者处于同等地位的局外⼈洛克伍德外,主要是原来的奴仆,后来的管家艾伦.丁恩,她从⼩就⽣活在呼啸⼭庄,是个知情⼈,虽为奴仆,但有⽂化,⽽且既是旁观者,⼜是不少事情的亲⾝经历者,她的叙述完全可信,可是她的是⾮标准显然和作者有所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地把她和⾃⼰作了疏离,除他们之外,参加叙述的还有凯瑟琳、伊莎贝拉、⼩凯瑟琳、⼥仆齐拉等⼈。

他们从各⾃的⾓度⽤⼝述和⽂字向读者共同叙述故事全过程,这种多视⾓叙述⽅法,以及作者不做全知全能上帝、深藏背后、和读者疏离的做法,完全是当代⽂学中的叙述⼿法,⽽艾⽶莉早在⼀百五⼗年前就开始采⽤了,这不能不说是⼀种独创,⼀种超前。

⽽我认为管家艾伦.丁恩的叙述最符合事物的本来⾯⽬,所秉持的态度也最为为公正。

在肯定作品的严谨和作者准确想象⼒的同时,我总认为作者对希思克利夫有所偏爱。

作品花费了⼤量的笔墨强调了他对凯瑟琳爱情的忠诚⾯,但是他对旁⼈权利的践踏虽有所揭露,但表现得较为冷漠,所⽤的笔墨是不相等的,作品过分强调了他天使的⼀⾯,⽽事实上,如果他不是临死前⼈性有所复苏的话,事实上也是他⼼有余⽽⼒不⾜了,他已经堕落为⼀个彻头彻尾的魔⿁。

为了逞⼀时复仇之快,不惜将⽂明推向野蛮、愚昧和倒退乃⾄毁灭。

当然,决定整部作品价值的,还是⽂本巨⼤的张⼒。

这真是说不完的《呼啸⼭庄》,道不尽的艾⽶莉.勃朗特。

《呼啸⼭庄》摘录:
*可是,幸福完结了。

本来嘛,⼈们最终必定还是替⾃⼰打算的,那些温和慷慨的⼈,只不过⽐专横霸道的⼈⾃私得正当⼀点罢了。

⼀旦出现了什么情况,彼此感到⾃⼰的利益没有受到对⽅最为关⼼时,幸福也就完结了。

*暴君压迫他们的奴⾪,奴⾪们不起来反抗他,⽽是欺压⽐他们更低下的⼈。

*要是有⼀种不会连累到⾃⼰的报复⽅法,我当然⾼兴。

可是阴谋和暴⼒是两头尖的⽭,它们也会刺伤使⽤它们的⼈,⽽且受的伤会⽐他们的敌⼈还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