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PPT第二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是什么?
认识如何发展?
认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真理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 识 的 本 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 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和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先验论路线,
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 了一个。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 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 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 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 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 镜,并利用望远镜观察夜空,证明了黑子确实是 观察到的真实存在。荷兰的惠更斯自制望远镜来 探查土星的光环。
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和经验而存在。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柏拉图“认识即回忆” 笛卡儿“天赋观念论”
“生而知之”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黑格尔“绝对理念”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反映论路线,认为
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影象 论” 洛克“白板说”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蒸 汽 机 的 发 明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 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并因此带来新型的节能光源。 • 据介绍,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的 优势。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 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 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 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 公报中说:“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 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
教学重点
1、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课堂小讨论
• 结合个人的经历或理解,谈一谈你的某 个认识或看法是怎样得到的?你又是依 据什么来验证你的认识看法正确与否的。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沈括质疑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
望远镜的发展史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 主人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 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 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 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 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 了一个双筒望远镜。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 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列宁
《实践论》是毛泽东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
《实践论》就是用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 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 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 革命的实践这一个 飞跃。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A、必要性
实践
a、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理性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天才的99%是血汗,没有艰苦的 付出不能成就事业。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 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也。
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想象、 幻想、直觉、灵感、猜测、顿悟等方面。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 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 理论贡献
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 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
• B、条件 • a、从实际出发,做到一般理论和具体 实践相结合。 • b、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 定的中介环节。 • c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被群 众所掌握。 • d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近代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
特征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 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 格内放二粒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 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 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 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 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 萨· 班· 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 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 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 看来,国王得给西萨· 班· 达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 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 部小麦!
后来,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更新换代,科学家 们提出了很多天文学上的伟大发现。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认识对象只有处于实践之中,其内部状态的客 观信息才能显露出来。
例如:吃西红柿的故事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 尝。 ——毛泽东
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 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 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 作用。
李时珍:中国古代 伟大的医学家、药 物学家
现代人“三高”悄悄 升“四高”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 法回答认识是否 正确反映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实 践)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国王 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 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即使比他经验丰富, 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 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 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
美国《纽约时报》:银幕上的她无疑是个 奇女子,身躯如垂杨柳般柔弱,意志却似 钢铁一般坚强。
文学艺术讲究创作灵感、想象力的发挥。
例如“2+5=?”的故事
一些科学理论与发明创造也离不开非理 性因素:例如: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的 发明、苯环结构的发现,等等。
朱棣文:1948年2月出生于密苏里州圣 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 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 制作用。 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 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011年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 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 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 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 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 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 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 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 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 【答案】A B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二、认识的发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生基础,实践在认 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 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 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 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 的工具。
• 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 序中的分析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 察。 • 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 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是 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情 况。 •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两次能动性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理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二者的关系 区别 内容 表现形式
联系
相互依存、包含 相互渗透
2、两次能动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A、原因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b、认识的最终目的 c、理性认识的优越性使之能完成这一 任务 B、条件 字”) a、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十六 理性认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 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从认识的最 终源泉上来说的。 (2)具体到每个人或某个人,其知识结构则 往往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 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 从2004年8月起,他担任劳伦 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成为首名 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 的华裔人士。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朱棣文:奥巴马提 名的首位华裔部长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凯库勒曾长期探讨苯分子的化 学结构。他曾经先后设想出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都 被否定了。有一天,他睡觉刚醒,朦朦胧胧之中他仿 佛看到原子在眼前晃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一个 个在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咬住自己尾巴,轻 盈地旋转着。他马上联想起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可 能也像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最后首尾连接成 环状。经过进一步的证明,他确定了苯的6边形环状 结构式。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两次能动性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认识运动的总过程
两次能动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的局限
——宰相的要求
这个故事来源于印度。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 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 班· 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 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 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 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 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 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 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是什么?
认识如何发展?
认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真理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 识 的 本 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 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和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先验论路线,
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 了一个。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 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 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 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 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 镜,并利用望远镜观察夜空,证明了黑子确实是 观察到的真实存在。荷兰的惠更斯自制望远镜来 探查土星的光环。
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和经验而存在。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柏拉图“认识即回忆” 笛卡儿“天赋观念论”
“生而知之”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黑格尔“绝对理念”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反映论路线,认为
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影象 论” 洛克“白板说”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蒸 汽 机 的 发 明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 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 (LED),并因此带来新型的节能光源。 • 据介绍,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的 优势。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 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 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 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 公报中说:“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 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
教学重点
1、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课堂小讨论
• 结合个人的经历或理解,谈一谈你的某 个认识或看法是怎样得到的?你又是依 据什么来验证你的认识看法正确与否的。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沈括质疑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
望远镜的发展史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 主人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 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 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 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 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 了一个双筒望远镜。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 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列宁
《实践论》是毛泽东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
《实践论》就是用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 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 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 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 革命的实践这一个 飞跃。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A、必要性
实践
a、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理性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天才的99%是血汗,没有艰苦的 付出不能成就事业。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 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也。
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想象、 幻想、直觉、灵感、猜测、顿悟等方面。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 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 理论贡献
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 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
• B、条件 • a、从实际出发,做到一般理论和具体 实践相结合。 • b、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 定的中介环节。 • c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被群 众所掌握。 • d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近代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
特征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 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 格内放二粒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 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 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 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 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 萨· 班· 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 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 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 看来,国王得给西萨· 班· 达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 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 部小麦!
后来,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更新换代,科学家 们提出了很多天文学上的伟大发现。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认识对象只有处于实践之中,其内部状态的客 观信息才能显露出来。
例如:吃西红柿的故事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 尝。 ——毛泽东
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 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 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 作用。
李时珍:中国古代 伟大的医学家、药 物学家
现代人“三高”悄悄 升“四高”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 法回答认识是否 正确反映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实 践)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国王 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 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即使比他经验丰富, 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 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 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马克思
美国《纽约时报》:银幕上的她无疑是个 奇女子,身躯如垂杨柳般柔弱,意志却似 钢铁一般坚强。
文学艺术讲究创作灵感、想象力的发挥。
例如“2+5=?”的故事
一些科学理论与发明创造也离不开非理 性因素:例如: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的 发明、苯环结构的发现,等等。
朱棣文:1948年2月出生于密苏里州圣 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 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 制作用。 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 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011年考研政治多项选择题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 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 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 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 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 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 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 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 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 【答案】A B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二、认识的发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生基础,实践在认 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 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 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 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 的工具。
• 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 序中的分析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 察。 • 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 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是 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情 况。 •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两次能动性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理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二者的关系 区别 内容 表现形式
联系
相互依存、包含 相互渗透
2、两次能动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A、原因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b、认识的最终目的 c、理性认识的优越性使之能完成这一 任务 B、条件 字”) a、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十六 理性认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 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从认识的最 终源泉上来说的。 (2)具体到每个人或某个人,其知识结构则 往往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 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 从2004年8月起,他担任劳伦 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成为首名 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 的华裔人士。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朱棣文:奥巴马提 名的首位华裔部长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凯库勒曾长期探讨苯分子的化 学结构。他曾经先后设想出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都 被否定了。有一天,他睡觉刚醒,朦朦胧胧之中他仿 佛看到原子在眼前晃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一个 个在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咬住自己尾巴,轻 盈地旋转着。他马上联想起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可 能也像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最后首尾连接成 环状。经过进一步的证明,他确定了苯的6边形环状 结构式。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两次能动性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认识运动的总过程
两次能动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的局限
——宰相的要求
这个故事来源于印度。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 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 班· 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 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 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 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 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 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 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