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商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
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度增加了古诗文的篇
目。

这种编选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弘扬。

然而最近在翻阅时,笔者发现
教材古诗词部分有些注释值得商榷。

不揣谫
陋,现摭取两例商略,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一、“思”是“思绪”吗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为《古代
诗歌四首》,其中第四首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

在其注释①中把标题中的“思”解释为“思
绪”。

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不准确的。

这是典
型的不明古义,犯了望文生训的毛病。

由于时
代变迁,许多字词的古义到后来大都消失,后人
如不加考察,用后起的意义或常用义去解释,就
会造成舛误。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叙目》中
曾说过:“字面生涩而义晦者,及字面普通而义
别者,则皆在探讨之列。

”[1]
对古诗词而言,尤其
是“字面普通而义别者”今人如果不作辨析,常
常会出现以今律古、望文生训的谬误。

教材注
释将“思”解释为“思绪”即如此。

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发现,其中“思秋”条
目释义为“悲秋”,引述《文选》卷一九张华《励志》
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李善注云:“思,悲也”作为例证。

其实“思”作悲伤解,在诗文中习见。

如《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

”晋卢谌
《赠刘琨》诗之四:“仰悲先意,俯思身愆。

”依据对
文同义的规律,则思即是悲。

李白《天马歌》:“愿
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其中“悲”有版本作
“思”,也足以证实“思”“悲”同义。

而且“思”“悲”互训的例子在古诗文中也较常见。

温庭筠《商山
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其中“悲”即
“思”也。

“思”字古有悲、哀、愁、忧之义。

但是这
些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教材注者就被“思”的今义所迷惑,做出了“思绪”的注解。

另外,著名语言学家王云路教授所著的《中古诗歌语言研究》中也有对《天净沙·秋思》的注释:“思,悲也。

‘秋思’就是悲秋。

”[2]
二、“何当”是“何时将要”吗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选有李商隐《夜雨寄北》。

其中注释⑧“何当,何时将要”。

其实“何当”就是“何时”,不可增字释为“何时将要”。

从训诂学的角度看,这条注释犯了“增字为训”的弊病;从现代汉语规范表达的角度看,这条注释还存在表达重复赘余的语病。

其实“何当”作“何时”解,为诗歌惯用语。

如古乐府《紫骝马歌辞》:“高高山树头,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南朝宋鲍照《代北风凉行》:“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悲伤。

”《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还有杜甫的《秦州杂诗》:“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中“何当”还有版本作“何时”。

均可以有力地论证“何当”就是“何时”义。

另外,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

”为例句,注解“何当”为“何时”
义的还有:王云路著《中古汉语论稿》:“何当,何时。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何当,犹何日,何时。

”张永言主编《简明古汉语字典》(修订版):“何当,何时。

”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何当,犹云何日也。

”余恕诚与陈婷婷选注《李商隐诗》:“何当,何时。

盼望之词。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下卷):“何当,
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商榷
◎安徽/郑

摘要:文章对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思”“何当”的释义提出商榷,认为“思”的注解犯了望文生训的毛病,“思”不应解释为“思绪”,而应解释为“悲”;“何当”的注解犯了增字为训的毛病,其实“何当”就是“何时”而非“何时将要”。

关键词:思;望文生训;何当;增字为训43
2018/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与朱
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是作者对桐庐至
富阳这段路程和山水风光特色的总结,放在首
段末尾,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在《教师教学用
书》的“课文说明”作为“问题研究”摆出,“信中
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
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如果将“自富阳至桐庐”理解为作者游览的
方向,即作者乘船从富阳沿富春江逆流而上至桐
庐,那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就无法解释。

比如,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句意思是船顺着水流
飘荡,一会儿飘向东,一会儿飘向西。

由此可见,
船是顺流而下的。

再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这一句是人只有乘船而下才会产生的错觉。


站在船上,由于物理上的相对运动,看两岸的高
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因此,作者
应是乘船顺流而下的,并非是逆流而上。

那么,“问题研究”中为什么这么说?是不
是笔误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自富阳至桐
庐”是作者心迹的流露,并非笔误。

其一,“自富阳至桐庐”这一句既交代了作
者游览的起止,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

作为朋
友,他们必定知道桐庐和富阳在富春江的位
置。

又从“从流飘荡”句就知道,船是顺流而下
的,那么作者的游踪必然是自桐庐至富阳的。

紧接着再说一遍“自桐庐至富阳”,就和前句“从
流飘荡”,在游览方向上重复,而古人在文中很
忌讳这一点。

“自富阳至桐庐”完全可以理解为
只交代了这两地之间的距离。

其二,“自富阳至桐庐”一句强调了作者对
这一段山水的感受是全面的、准确的。

一般来
说,人在谈两地距离时,总是由自己的所在地说
到另外更远的地方,这是一种语言习惯,很难改
变,不会在桐庐写信说“自富阳至桐庐”的。


么,作者意在强调他是在富阳写的这封信。


然到富阳,也就说明作者游完了从桐庐到富阳
的全程。

因此,“一百许里”也好,“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也好,作者的感受绝对是没有差错的。

当然,“自富阳至桐庐”的言外之意,也许不
止这些,但绝对不是什么笔误。

作者简介:杨金平(1972—桐,男,甘肃省庄浪县
水洛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课堂教育教学。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自富阳至桐庐”释疑
◎甘肃/杨金平
摘要:《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富阳至桐庐”。

释疑:“自富阳至桐庐”正是作者心迹的流露,并非笔误:一是“自富阳至桐庐”完全可以理解为只交代了这两地之间的距离;二是“自富阳至桐庐”一句强调了作者对这一段山水的感受,是全面的、准确的,而不是片面的,想当然的。

关键词:富阳;桐庐;释疑
何时。

盼望之词。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何
当,犹言何时。


据上述释义,不难看出部编本《语文》教材
将“何当”解释为“何时将要”是典型的增字为
训。

这样的注释,正如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
三中所说,是“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
也”。

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再版时予以更正。

注释:
[1]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M].西安: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2014.
作者简介:郑伟(1985—),男,安徽省阜阳市第
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材解读、文言文教学
和高考备考研究。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