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职业发展质量及其与毕业高校的关系——以中美英世界一流数学学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博士生教育的国际比较”
(A1804)
作者简介:武岳,女,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
张国栋,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与管理。
2023年5月
第39卷第3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y ,2023No.3,Vol.39
博士职业发展质量及其与毕业高校的关系
——以中美英世界一流数学学科为例
武岳1,张国栋2
(1.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240;
2.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上海200240)
摘要:利用中美英三国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调研数据,以2019年为参照,研究博士毕业当年、5年、10年与15年的职业发展质量,分析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层次、毕业高校国别、毕业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学科发展水平明显影响着数学博士的职业发展质量,顶尖学科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更高;中国数学博士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美英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处于同等水平;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博士学术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比较清晰,一流学科博士后起步再平移或下移学校担任教职并缓慢晋升为教授。
关键词:职业发展质量;博士培养;世界一流学科;数学专业人才;毕业博士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3)03-0037-12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博士群体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各国非常重视博士的职业发展质量,并用以改善博士生教育。
中国2007年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博士质量调查,毕业博士成为重点调查对象,并对博士的业绩贡献和发展状况等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
中国学科评估从第四轮开始,把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尝试开展人才培养全链条评价。
美国是最早开展博士就业调查的国家,美国科学基金会从1957年起每年开展学术型博士就业调查,用于评估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人口特征和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趋势[1],英国研究理事会自2009年起开展以“研究者在做什么”为主题的项目调查,对博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职业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系列调研[2]。
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博士职业发展质量的状况、特点、影响因素等,例如,Nerad和Cerny依据“博士毕业后10年调查”,分析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学、政策科学、英语6个学科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3];欧洲科学基金会于2017年开展的博士职业追踪调查发现,80%的博士毕业生从事研究工作,60%的博士毕业生就职于学术领域[4];庄丽君以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1983—2005年期间毕业的数学学科博士为研究对象,从毕业去向和变化趋势、获得高级职称的时间以及职业迁移情况等三方面对其毕业一年和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5];Truong向1971—2015年社会营销方向的209名博士发放调查问卷来探究博士毕业生的职业路径,结果表明,目前在高校、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略有下降,而个体经营者有所增加[6]。
Brass等人研究发现医学博士培养项目中有81%的人受雇于学术界、研究机构或工业界,16%在私人诊所,就职学术界的有82%从事研究工作,大多数医学博士项目毕业生所遵循的职业路径与项目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7] McAlpine与Austin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叙事分析方法探讨了来自加拿大24所学校2004—2014年毕业的212名人文学科博士在读经历和毕业后职业轨迹,阐明了人文学科博士在读期间由于缺乏职业规划支持所面临的职业挑战,非学术职业的选择与博士学位适配性较低,就职学术职业中获得终身教职的不到一半,2004年毕业博士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高于后者[8]。
Gibbs等人对2006—2011年间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38名毕业生进行焦点小组研究,分析发现学术职业选择具有复杂性,个人价值观、学术就业市场、资助基金、博士后薪酬等发挥了重要作用[9]。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的方式,集中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对博士职业发展整体状况研究得较多,相较而言,采用数据统计、研究多个国家、对博士群体开展分类研究等则不常见。
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例如,罗英姿等借鉴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化理论,认为可以把博士生教育的链条延伸,将博士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纳入博士生教育体系中来[10],并把学生发展理论进行了扩充,提出博士生教育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发展框架[11];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认为,博士发展质量与培养质量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培养质量是发展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发展质量是培养质量的延伸和体现[12];Kindsiko等人调查了爱沙尼亚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共389位博士毕业生的职业路径,并辅以69次深入访谈分析了影响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13];Rudd和Nerad等对包括164名地理学家在内的近期毕业博士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博士生培养中专业技能训练与当前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具有持续相关性[14];Kim等人基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316名博士生样本数据分析了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抱负的关键因素,表明博士生社会化、职业兴趣、学术能力及学科文化等与学术职业选择存在密切联系[15];Holley对9位跨学科神经科学博士进行了2次纵向定性访谈,研究结果说明STEM领域跨学科博士在疲软的学术就业市场、专业发展、平衡个人和职业需求上存在困境,受访者认为在读期间导师指导、机构及独特研究领域对获得就业机会具有重要影响,但毕业后存在就业市场和职业道
路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困扰[16];Hodzic通过分析50名不同学科博士生对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评估,发现博士毕业后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创业意愿相对较高,说明在学期间为博士生提供创业培训及发展适应各学科领域创业能力的必要性[17]。
现有研究更多从理论层面探讨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与培养质量的关系,并主要探究博士生培养中某些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较少把大学或学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相对不多。
基于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现状,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选取中美英3国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博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发展质量(学术质量和非学术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并分析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层次、毕业高校国别、毕业时间的关系,进而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与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加强世界一流学科研究,是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要求,之所以选择数学学科,是因为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学科的博士生教育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众多大学排行榜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以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18]同时,这4个大学排名都开展了学科排名。
为此,本研究将2019年世界四个数学学科排行榜中排名前50的高校作为“世界一流数学学科”。
根据国别频次统计,美国、英国和中国是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最聚集的3个国家。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以学院官方网站、ProQuest Dissertations&Theses学位论文全文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为基本信息源进行检索,以2019年为参照,追溯获取到中美英25所高校毕业当年、5年、10年与15年的数学博士名单,如表1所示。
进而通过百度、谷歌学术、LinkedIn、ResearchGate等网站追踪搜索这些数学博士当前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表1数据来源高校
国别中国
美国英国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
(二)变量说明与统计方法
职业发展质量研究是对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一段时期内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的综合分析。
[19]已有研究分别从主观、客观或相结合的角度对博士职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博士职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性质、岗位性质、收入、职称、职位、晋升、社会贡献、职业满意度等[20—22],单位性质差异、行业差异、岗位差异是造成职业满意度和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23]。
工作单位性质与岗位是评价职业发展的基本指标和客观指标,也是影响主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本研究选择博士当前的工作单位层次、职称或职位级别来评价职业发展质量。
数学博士当前工作单位类型主要为高校、企业,相应的岗位一般是专任教师岗位、管理者与专业人员,单位与岗位层次的划分如表2所示。
根据工作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将博士职业发展质量分为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
学术职业发展质量用工作高校层次和职称来衡量,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用工作企业层次和职位来衡量。
为便于计算和比较,每类职业发展质量均采用平均加权法赋予工作单位层次与职称或职位级别各1/2的权重,比如,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工作高校层次得分*0.5+职称级别得分*0.5。
对于工作单位层次,分别按照10分、8分、6分、4分、2分赋值,排名越靠后赋值越小。
对于职称或职位,根据晋升的难易程度,分别按照10分、6分、4分、2分赋值,职称或职务越低赋值越小。
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
表2重要变量层次划分
重要变量
工作单位层次职称或职位级别毕业高校层次
层次划分
①高校:将工作高校数学学科在四个排名中的最佳名次作为分类标准,分为排名前20、21—50、51—200、201—600、601及以后等5类
②企业:依据《财富》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分为排名前30、31—100、101—300、301—500、501及以后等5类
①专任教师: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②管理与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中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初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与技术人员
将四个排名的最佳名次作为分类依据,分为排名前10、11—20、21—50
(三)样本数量
共获取中美英3国符合时间要求的博士毕业生名单1635人,搜集到在高校从事专任教师工作与在企业工作的有效数据为1038人。
其中,毕业当年的有360人,毕业5年的有239人,毕业10年的有263人,毕业15年的有176人;毕业于中国高校的有403人、占比38.8%,毕业于美国高校的有362人、占比34.9%,毕业于英国高校
的有273人、占比26.3%;在高校从事专任教师工作的有769人、占比74.1%,在企业工作的有269人、占比25.9%。
三、研究结果
(一)学术职业发展质量
1.工作高校层次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毕业当年的博士到排名前20高校工作的比例最高,为30%,其次是到排名600以后的高校工作,占比为25.7%,到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累计比例为49.3%。
与毕业当年的相比,毕业5年的博士在排名前20、21—50的高校工作的比例均下降约9%,即在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比例为31.3%。
与毕业5年的相比,毕业10年的博士在排名前20高校工作的比例继续下降10%,而在排名21—50高校的略有提升。
相较其他而言,毕业15年的博士在不同层次高校的比例波动并不大,在从小到大5个层次高校工作的比例分别为16.8%、19.8%、19.1%、19.8%、24.4%,在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累计比例为36.6%。
分别对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毕业15年博士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说明,不管哪个毕业时间段,不同毕业高校层次的数学博士均在工作高校层次上呈显著差异,即毕业高校层次是影响数学博士的工作高校层次的重要因素。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到排名前20高校工作的比例从55.6%依次下降到46%、22.4%,毕业15年数据又回升到31.8%。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到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比例与到排名前20高校呈现相同的趋势,比例依次为66.7%、60%、43.1%、50%。
毕业于排名21—50高校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在工作高校层次上存在显著不同,到排名前20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比例明显较低,而到排名靠后的高校工作比例明显较多,特别是到排名601及以后高校工作的比例显著偏高,依毕业时间分别为48.1%、66.2%、47.7%、34.9%。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与排名21—50高校数学博士在工作高校层次上基本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况,而毕业于排名11—20高校的数学博士则是中间状态,有时候类似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有时候又类似毕业于排名21—50高校,例如,在排名前20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比例显著低于毕业排名前10高校,在排名601及以后高校工作的比例显著低于毕业排名21—50高校。
毕业高校国别对毕业15年数学博士(χ2=10.588,p=0.226)的工作高校层次上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年份数学博士的工作高校层次上有显著影响。
中国数学博士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到排名前20高校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3%、5.3%、2.9%,均显著低于美英两国。
中国数学博士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在世界一流学科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0%、13.7%、16.6%,均显著低于美英两国。
中国数学博士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在排名601及以后高校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9.2%、
63.2%、46.1%,均显著高于美英两国。
英国不同毕业时间的数学博士在工作高校层次上比美国略差一些,但两国并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毕业15年的数学博士在排名前20、21—50、51—200、201—600、601及以后高校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2%、19.7%、16.4%、23%、32.8%,与美英两国没有显著差异。
2.职称级别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当年毕业的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比例最高,占比53.8%,其次是中级职称,占比42.6%。
毕业5年的博士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最高,占比78.3%,这也是所有时间段中级职称最高点,之后逐渐下降;毕业15年的博士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为9.9%。
毕业当年的博士担任副高职称的仅有1%,然后逐渐上升;毕业10年的博士担任副高职称比例最高点,为53.6%;毕业15年的博士担任副高职称的比例降为39.7%。
正高职称的比例逐渐上升,毕业当年的博士没有正高职称,毕业10年的博士担任正高职称的有19.3%,毕业15年的博士正高比例已达到50.4%。
经卡方检验,毕业高校层次对毕业当年、毕业15年数学博士的职称上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毕业5年、毕业10年数学博士的职称上有显著影响。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当年有59.1%开始博士后工作,中级职称占36.4%,这与毕业于排名11—20高校的情况基本一致。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5年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为94%,显著高于毕业于其他一流学科的数学博士,而担任副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显著低于毕业于其他一流学科的数学博士。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10年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为41.4%,显著高于毕业于其他一流学科的数学博士,而担任副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9.7%,显著低于毕业于其他一流学科的数学博士。
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15年担任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11.4%、25%、63.6%,毕业于排名21—50高校相应的比例分别为9.3%、41.9%、48.8%,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正高职称比例高于其他一流学科,比排名11—20的高校高了25%。
毕业高校国别对毕业当年数学博士(χ2=11.127,p=0.085)的职称级别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年份数学博士的职称级别有显著影响。
中国数学博士毕业当年做博士后的比例为46.9%,比美英两国低约10%,而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为50%,比英国高13.8%。
中国数学博士担任副高职称的比例一直是最高,依毕业时间分别为3.1%、31.6%、63.7%、50.8%,特别是毕业5年、毕业10年、毕业15年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美英两国。
中国数学博士毕业5年、毕业10年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65.3%、13.7%,均显著低于美英两国。
美国数学博士毕业15年担任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为56.6%,显著高于中英(45.9%、47.1%),而英国数学博士毕业15年担任中级职称的比例为35.3%,显著高于中美(3.3%、9.4%)。
3.学术职业发展质量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3.81、4.79、5.6、6.76,呈直线上升趋势。
毕业5年的博士已有在世界顶尖数学学科担任正
高职称。
毕业于排名前10数学学科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67、5.92、6.19、7.55,与毕业于其他世界一流学科的相比均最高。
毕业于排名21—50数学学科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2.92、3.99、5.2、6.28,与毕业于其它高校的相比均最低。
毕业于排名11—20数学学科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63、4.75、5.63、6.43,全部处于中间状态。
经相关分析,不同时间段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层次均显著相关。
经方差分析,毕业高校层次对不同时间段数学博士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有显著影响。
多重比较后发现,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11—2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当年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排名21—50的高校,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5年、毕业15年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显著高于排名11—20、21—50的高校,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10年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排名21—50的高校。
毕业高校层次是影响数学博士学术职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国数学学科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2.85、4.15、5.37、6.36,每个毕业时间段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在3国中均最低。
英国数学学科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38、5.44、6.13、6.88,与中国一样呈直线上升趋势。
美国数学学科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69、5.77、5.67、7.17,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5年的数据高于中英两国,而毕业10年的数据低于英国,且毕业10年的数据比毕业5年的还低。
经相关分析,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国别显著相关,毕业15年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国别(R S=0.152,p=0.083)不显著相关。
经方差分析,毕业高校国别对毕业当年(F=39.780,p<0.000)、毕业5年(F=22.878,p<0.000)数学博士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毕业10年、毕业15年数学博士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多重比较后发现,美国数学博士毕业当年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英国、中国,美国数学博士毕业5年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中国。
(二)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毕业当年的博士到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人数比例为35%,为4个毕业时间段的最高值。
毕业5年的博士相应比例为23%;毕业10年博士的数据略有回升,为27%;毕业15年博士的数据为最低值,是22.2%。
每个时间段到世界500强工作比例最高的均是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博士,其次是毕业于排名11—20高校的博士,最低的均是毕业于排名21—50高校的博士。
中国数学博士到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比例略低于美英,中国毕业10年博士的数据为25%。
但是,不同毕业高校层次、毕业高校国别的数学博士在工作的企业层次上均无显著差异。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毕业当年的博士担任初级职位的比例最高,占比66%,也是所有时间段初级职位最高点。
毕业5年的博士担任中级职位的比例最高,占比51%,也是所有时间段中级职位最高点。
毕业10年的博士担任高级职位的比例最高,占比
52%,也是所有时间段高级职位最高点;而担任初级职位的比例最低,占比10%,也是所有时间段初级职位最低点。
相较于毕业10年的情况,毕业15年的博士担任高级职位、中级职位的比例均有下降。
不同毕业高校层次的数学博士职级分布基本一致,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10年、毕业15年担任高级职位的比例分别为56.3%、43.5%,均略高于毕业排名11—20、21—50高校的数学博士。
中国各毕业时间段数学博士的职位级别分布与美国相似,而英国毕业10年、毕业15年的数学博士仍以中级职位为主。
但是,不同毕业高校层次、毕业高校国别的数学博士在职位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08、4.97、5.52、4.91,毕业10年的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最高,并且毕业10年的博士已有在世界排名前30位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
毕业于排名21—50数学学科的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3.88、4.42、4.96、4.3,与毕业于其他世界一流学科的相比均最低。
毕业于排名前10、11—20数学学科的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差别不大,均值相差均在0.4以内。
不同毕业高校层次的数学博士在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上无显著差异。
美国数学学科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45、5.2、5.9、4.94,均高于英国。
中国数学学科毕业当年、毕业5年的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分别为3.94、4.75,比美国略低。
就毕业当年、毕业5年而言,不同毕业高校国别的数学博士在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上无显著差异。
就毕业10年、毕业15年而言,中国数学学科的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均比美国略高。
因中国的样本量较少,不宜进行方差分析,仅就美国和英国来说,两国数学博士在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上无显著差异。
(三)职业发展质量
世界一流数学学科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3.87、4.85、5.58、6.28,呈直线上升趋势。
毕业于排名前10数学学科的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4.52、5.58、6.07、6.75,毕业当年的质量与排名11—20的质量基本持平,其余3个时间段均高于排名11—20的质量。
毕业于排名21—50数学学科的职业发展质量均值根据毕业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3.11、4.05、5.15、5.91,与毕业于其他高校的相比均最低,但毕业15年的质量已接近于毕业于排名11—20的高校(6.09)。
经相关分析,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毕业15年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层次均显著相关。
经方差分析,毕业高校层次对毕业当年、毕业5年、毕业10年数学博士职业发展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毕业于排名前10、11—20高校数学博士毕业当年的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排名21—5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数学博士毕业5年的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排名11—20、21—50高校的数学博士,毕业于排名前10高校数学博士毕业10年的职业发展质量显著高于排名21—50高校的数学博士。
毕业高校层次对毕业15年数学博士职业发展质量没有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