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限时训练08——社会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 |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限时训练08——社会转型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陆续将西方有关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火药等方面的知识传人中国。
他们穿儒生的服饰,说汉话,遵从中国的风俗人情,赢得了中国一些士大夫甚至是康熙皇帝的好感。
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A.传播了西方最为先进的科学成果
B.对中国传统观念和认识产生冲击
C.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
D.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2.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3.某班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B.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4.某学者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
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A.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C.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习西方
5.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
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
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新名词的大量传入
A.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B.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D.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
6.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7.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材料意在说明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
8.早期西学东渐时,东渐的“西学”中,对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作用最为积极的是
A.宗教神学
B.天文历算
C.政治思想
D.自然科学
9.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D.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10.据民国初年《泸县志》记载,辛亥革命后各种民间社团应运而生,这些团体均“由人民自动组织,提倡俭朴则有崇俭会、砥砺学行则有学生会,校外有同学会、体育会,促进文化则有文化促进会”。
这表明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社会风貌根本改观
D.民众现代意识增强
11.阅读“中国地区人口(以百万计)表”。
以下对表中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间是20世纪上半期
B.清朝时期经济繁荣使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
C.影响1850-1950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战乱
D.大量向外移民导致华东东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
12.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一般百姓虽有贫富之分和地位高低,却没有永久的贵族与大量永远不能翻身的奴隶。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转型的完成
B.三公九卿制的创设
C.专制皇权的强化
D.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13.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4.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
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
该漫画反映出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
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15.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
据此可知
年份1893 1898 1911
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
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
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
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
16.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以至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归根到底是A.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生产关系演变的结果
C.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的结果
D.阶级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17.在清末,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士人阶层流向了工、商、军、学等不同领域,有些士人甚至无以为业。
据此可知
A.时代变革引起社会阶层变动
B.科举制度无法选拔新式人才
C.社会阶层流动推动历史进步
D.阶层变动导致民众大量失业
18.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清末民初人士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记述(部分)据
A.民族危机使尚武精神备受推崇
B.科举体制难以选出时务人才
C.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重农抑商思想遭到彻底否定.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
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
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
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
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