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偏好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偏好选择及其影响因素①
——基于“学术职业变革-中国大陆”的问卷调查
牛风蕊1,张紫薇2
(1.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2.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存在着院校类别的差异,院校层次越高,教师更偏重于研究;男性教师更偏向于研究,女性教师则偏向于教学;45岁以下的教师更偏好研究;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偏好下降,而科研偏好则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低级职称的教师更偏向于研究;理工学科教师比人文社科类教师更偏好研究。
同时,教学科研偏好的不同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和学术产出方面有较大影响,即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偏好科研的教师投入科研更多,学术产出也更多。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偏好;学术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8-0053-06
一、问题的提出
自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肇始以来,教学和科研成为高校教师的两项最主要的职能。
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及其协调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多的探讨。
无论是教学促进科研还是科研促进教学,社会公众对于高校教师的两种角色期待成为高校教师学术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欧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问责日益强烈,学术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普遍开始在教师的任用晋升标准、绩效考核等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后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科研成果的即时效应及对高校的排名社会声誉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和明显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高校表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1],落实在学校的具体评价政策中,往往是在教师奖励和晋升标准中加大科研的比重。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对待和协调自身所肩负的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的关系,确定自身的学术偏好,直接影响着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而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研究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及投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角色冲突理论
角色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现实社会中的人承担着多重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角色既是个体的社会存在形态,又是社会评价的方式,多种角色间的失调和矛盾会造成角色的冲突。
随着高校功能的拓展,高校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元
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教师评价的效能研究——基于全国本科院校的调查”(71273101)。
作者简介:牛风蕊(1981-),女,河南南阳人,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学术职业研究;张紫薇(1986-),女(回族),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化,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角色,更是肩负着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重任,多重的角色期待、自我角色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个体角色局限的制约,必然会造成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尤以教学和科研角色之间的冲突最为明显,在学术评价量化占优势的背景下,“科研漂移”现象日益凸显。
无疑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之间已感受到角色冲突,而这种冲突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二)文献综述
1.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对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是教师学术偏好的选择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学科研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源泉,最好的教师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最好的学者”[2];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教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对研究有负面影响,只有少数教师同时在研究和教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输出,教学与科研常常无法兼顾[3];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呈零相关。
教学与科研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后者的功能是发展知识[4]。
随着大学排名的兴起和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工具理性开始成为学术评价的价值导向,加上市场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即时”的功利和效率目标成了诸多高校及教师的选择。
高校普遍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
在此评价标准下,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角色呈现出割裂趋势,科研成了高校教师时间、精力、兴趣的投放重点和竞争焦点。
2.高校教师学术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偏好(preference)一词是指人们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或者事件喜好的程度高于对其他事物的喜好。
从经济学上的意义上讲,社会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往往遵循“我偏好,我选择”的逻辑,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丰富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其学术共同体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累积学术资本,从而为晋升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通过教学获得的知名度及对职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即便是有,
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所在大学的范围之内[5]。
由于科研具有积累学术资本的外显效应,从事科研活动所获得的资本通常大于从事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资本。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对于什么是好的研究成果比较容易度量,而对于卓越的教学则难以清晰界定,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而高校教师会偏向于那些可客观度量与验证的任务——科研,从而导致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忽视。
教师的学术偏好对其从事的学术活动具有显著影响。
一般情况下,偏好教学的,在实际学术工作中则以教学为主;偏好科研的,在实际学术工作中则以科研为主。
除去上述因素,有学者认为,外在制度也影响着高校教师工作偏好的选择,学科专业非正式制度(对学术声誉等影响)、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教师无法在制度中注入或体现自己的利益)、加强了高校教师的科研行为偏好。
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通过经费投入和大学排名等手段对大学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的矛盾。
同时,学者有本章和江原认为教师的学术偏好和所在国家的文化和大学传统密切相关。
[6]在卡内基教育“学术职业国际调查”中,有学者发现,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更倾向于研究,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教师则多倾向于教学,只有美国是例外[7]。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基于第二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18个国家(含中国)和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8-2012年间完成了同卷调查,并在德国建成了国际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主持的学术职业中国大陆调查,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200份,涉及全国11省70所高校,其中10所部属“985工程”高校,60所地方本科高校。
调查样本兼顾了多维度差异,按照东、中、西的区域性差异的严格分层抽样;“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普通四年制本科高校机构层次性差异的严格分层抽样(“985工程”高校不再计入“211工程”高校),教师个人性别、年龄和职称等方面差异的非严格分层抽样。
最终收到来自68所高校的3612份有效问卷,回
收率为86%,在全球调查中,中国大陆的样本数量最多,有效回收率最高。
根据有效样本所收到的信息,得出所调研的高校教师具有以下特征:被调研教师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男教师比例占54%,女教师占46%;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5-55岁之间;具有博士学位者为30.1%,硕士学位者40.5%;职称的比例分别是教授24.3%、副教授34.9%、讲师29.2%、助教11.6%;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教师教学科研偏好是教师个体基于学术兴趣或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对学术工作进行排序的优先度,为了分析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倾向,根据“学术职业的国际调查问卷”,将教师的学术偏好分为四个维度:主要是在教学;教学与科研但倾向于教学;教学与科研但倾向于研究;主要是研究。
拟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院校类型与学术偏好是否有关系?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等)对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是否有显著影响?高校教师的个体特征与其学术偏好是否有密切联系?上述因素对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倾向的贡献程度是多大?学术偏好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是否有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研究型高校的教师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偏向于研究;
H2:男教师更偏向于研究,女教师偏向于教学;
H3:教师年龄越大,越偏好研究;
H4:高职称教师比低级职称教师更偏向于研究;
H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更偏向于研究;
H6:理工科教师比人文社科教师更偏好研究;
H7:学术偏好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有较大影响,即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偏好科研的教师投入科研更多,学术成果更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和科研偏好程度不仅直接反映着其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教师对于教学和科研的投入程度。
根据“学术职业变革”国际调查中中国大陆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但倾向于教学”和“教学与科研但倾向于研究”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2.1%和41.6%,“主要是教学”和“主要是科研”的比例分别为11.1%、5.2%,其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受院校类型、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选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
(一)高校层次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
院校分层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偏好有着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985工程”高校的教师偏好研究的比例为10.1%,教学科研两者兼具但倾向于科研的比例为57.9%,两者兼具但倾向于教学的比例为27%,偏好教学的仅为5%。
相应的,“211工程”高校的各项比例为5.1%、50.2%、37.3%、7.5%,一般本科院校的比例为4.2%、37.9%、45.4%、12.6%。
可见,教学、科研二者兼有是我国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普遍期望。
“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教师更多期望在于“教学科研二者兼具但倾向于研究”,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则更多为“教学科研二者兼具但倾向于教学”。
与此同时,“985工程”高校中41.1%的教师,“211工程”院校中40.8%教师,一般本科院校中42.7%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存在着冲突,难以兼顾(见表1)。
表1:院校层次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选择
学术偏好
院校类别
“985工程”高校
“211工程”高校
一般本科
主要
是教学
5%
7.5%
12.6%
教学与研究
但倾向于教学
27%
37.3%
45.4%
教学与研究
但倾向于研究
57.9%
50.2%
37.9%
主要
是研究
10.1%
5.1%
4.2%
(二)教师的个体特征与教学科研偏好
1.性别对教师教学科研偏好影响
性别对教学及科研的偏好有着不同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男性教师的学术偏好在“主要是教学”“教学与研究但倾向教学”教学与研究但偏向研究”“主要是研究”的比例依次是9.7%、34.5%、49.8%、6.1%,女性教师的比例则分别为:13.6%、56%、27.3%、3.1%。
通过和院校类型的交叉分类来看,女教师的教学意向高于男教师。
在“985工程”高校中,学术偏好为教学及倾向于的教学的女教师为53.2%,比男教师的25.2%高出28个百分点。
随着院校层次的下移,男女教师的教学偏好及倾向都呈现增加趋势,一般本科院校中,男教师的这一比例达到48.5%,女教师的比例达到82%。
相应的,科
研偏好及倾向则随着院校层次下降呈现递减趋势(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
2.教师年龄对教学科研偏好的影响
年龄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有一定的影响,各个年龄段中,80%左右的教师其学术偏好为教学和科研二者兼具。
随着年龄的增加,高校教师总体的教学偏好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相应的,科研偏好则略显下降。
其中35岁以下教师的教学意愿最低,55岁以上的教师教学偏好为最高。
与此同时,45岁及以下的教师科研偏好及倾向明显较高,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冲突有着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更大的困扰,统计样本显示,35岁及以下教师和36-45岁的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无法兼顾的比例分别是42.8%和44.8%,高于其他年龄段。
3.学历对教师教学科研偏好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最高学历对其教学科研偏好是否有影响呢?调查显示,本科学历的教师其教学偏好及倾向的比例分别为23.6%和28.5%,科研偏好及倾向分别为23.1%和4.9%,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0.9%、50.7%、35.3%、3.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各项的比例分别为1.86%、25.96%、64.84%、7.34%。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偏好及倾向呈现下降趋势,科研偏好及倾向则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科研的偏好及倾向的比例共达到72.18%,远高于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教师。
另外,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中,86.4%的教师偏好及倾向于科研,偏好教学的人数为零。
4.职称对教师教学科研偏好的影响
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的重要体现,通常情况下,高级职称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于低级职称教师。
尤其是在当前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以科研为主的情况下,高级职称的教师尤其是教授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更多以科研为主。
数据表明,随着职称的提升,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尤其是教授职称的教师,其科研偏好及倾向较副教授有较高比例的增长。
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中四类教师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985工程”高校的教授其研究偏好及倾向高达81.8%,这一比例在“211工程”高校及一般本科高校中分别是67.65%和52.99%;副教授的研究偏好及倾向在三类高校中分别为62.34%、58.88%、36.98%;讲师的研究偏好及倾向在三类高校中分别为63.37%、49.99%、37.94%,助教的研究偏好及倾向分别为55.56%、35%、43.49%。
5.学科对教师教学科研偏好的影响
学科专业是学术职业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随着学科的发展,围绕学科体系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训体制,担负着规范高校教师教学与研究活动的责任[8]。
学科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医学学科的教师其教学偏好及倾向较高,而理、工、农学科的教师则较为倾向于研究,特别是农学学科,有57.9%的教师的兴趣为“教学科研兼具但倾向于研究”,且没有教师将其角色定位偏好研究。
(三)高校教师的学术偏好与时间投入、学术成果
1.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及其时间投入
高校教师对于教学科研偏好的选择对其工作时间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有课学年还是无课学年,偏好及倾向教学的教师投入课堂、备课或教学实践上的时间更多,偏好及倾向研究的教师在教学的投入相对较少。
有课学年中四类偏好的教师每周的教学投入时间依次为25.07小时、27.85小时、22.37小时和16.48小时。
而无课学年中各类偏好的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都大幅下降,每周的平均教学投入时间仅为7.95小时,不到有课学年24.86小时的三分之一。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个别指导的时间也有所降低。
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学与研究偏好对教师的研究时间投入影响不大,偏好及倾向教学的教师在无课学年研究时间略有下降,而偏好及倾向研究的教师每周投入研究的时间没有太大变化。
通过F值检验,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无课学年的教学投入的sig值为0.07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兴趣不同的教师在无课学年的教学投入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其他分析的sig值都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主要兴趣为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这两组人在有课学年教学投入、有课学年研究时间、无课学年研究时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偏好教学的教师在工作时间分配上投入本科教学的比例更高,为58.69%,随着教学意愿的下降,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投入呈现下降态势,其他三类偏好的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时间占其工作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53.09%、46.04%、36.87%(见表3)。
表3:不同偏好的教师平均每周在教学和研究上的时间投入(小时
)
2.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及其相互关系认知
随着学术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调查数据显示,54.9%的教师认为压力很大,63.3%的教师认为工作量超负荷,20.6%的教师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职业,将不会再做高校教师。
对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74%的教师认同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学,但偏好研究的教师对此的认同比例为77.1%,高于偏好教学的教师。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感受也非常强烈,42.2%的高校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无法兼顾,33.1%的教师认为兼顾教学和科研有时会较为吃力。
3.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与学术成果
调查数据显示,偏好研究的教师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平均分别为9.03篇和4.09篇,分别是偏好教学的教师发表数的2.2倍和1.95倍;以第一完成人所获得发明专利是0.91项,是偏好教学的教师的4.55倍。
经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出,教师研究偏好程度和学术发表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越偏好研究,其学术发表和学术成果更多(见表4)。
表4:不同偏好的高校教师近5
年主要的学术成果平均值比较
五、结论与思考
综合“学术职业国际调查——中国大陆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院校层次等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或科研的偏好有直接影响,“985工程”高校的教师更偏好研究,随着院校层次的降低,教师的研究偏好有所下降,教学偏好则呈现略微上升趋势。
这和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紧密的联系,通常来讲,“985工程”高校的定位以研究型大学为主,在对教师学术评价指标中研究的比重更高,另一方面,其教师的学历、整体学术水平相对更高,在知识创新方面的意愿与潜力更大。
故H1假设成立。
第二,高校教师的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学科对其教学科研偏好的选择也有较大影响,不论何种层次的高校,女性更以教学为导向,比男性更少以研究为导向,他们分配更多时间在教学上,比男性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发表较少的研究成果,说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偏好上存在较大差异;35岁以下教师的教学意愿最低,而随着年龄增长,教师的教学偏好略有上升,其中55岁以上的教师教学偏好为最高;学历高低对教师的偏好有很大影响,学历越高,其教学偏好越少,科研偏好则呈上升趋势;随着职称的提高,以科研为主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则趋于上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尤其是教授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更多地以科研为主;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也存在学科差异,总体上,理工学科的教师比人文学科的教师更
偏好研究。
故H2-H6五个假设中,H3假设不成立,其余成立。
第三,教师对于教学科研的偏好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时间的分配,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堂外与学生的交流和参与教学实践的时间更长;偏好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上的投入更多,通常比偏好教学的教师学术发表和成果更多,H7假设成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意识存在着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时间的分配、学术成果的产出等。
相应的,高校的教学科研偏好不仅受个人特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社会及高校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评价制度也左右着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选择,导致高校教师适时调整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不仅是“985工程高校,一般本科高校中教师的教学偏好也较低,科研成了教师时间、精力、兴趣的投放重点和竞争焦点,与其以教学为主、培养人才的办学使命存在着较大偏差。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问责不断强化,高校分层分类发展成为趋势。
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定位实现转型,加强人才培养成为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关键。
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考评制度,引导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高校依据自身的合理定位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
地方高校只有改变在学术聘任、考核与奖励、职务晋升等管理制度上以科研为决定因素的做法,加大教学的比重,为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多元的发展通道,通过制度引导教师协调自身所肩负的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的关系,才能
有效的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53.
[2]Leary L.The scholar as teacher[J].School and Society,1959,87(1):362.
[3]高德胜.国外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高教研究,1999,(11):62-65.
[4]Joseph Harry and Norman S.Goldner.The Nul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J].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72,45(1):47-60.
[5]Dietmar Braun.Regulierungsmodelle und Machtstrukturan Universitäten.Erhard Stlting,Uwe Schimank(Hrsg.)[A].Die Krise der Universitäten [C].Wiesbaden:Westdeutscher Verlag,2001:245-247.
[6]Ulrich Teichler,Akira Arimoto,William K. Cummings Research and Teaching:The Changing Viewsand Activitie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M].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Springer,2013:117-163.
[7]William K.Cummings,Martin J.Finkelstein. The Bal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Work Life of American Academics[M].Scholars in the Changing American Academy,Springer,2012:27-50.
[8]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市场化视角[J].江苏高教,2006,(6):46.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赵晓梅)
Preference of the Facultie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Niu Fengrui,Zhang Ziwei
(1.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116;2.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ulty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more prefer to research;male faculty prefer to research and female faculty prefer to teaching;the faculty under the age of45were inclined to research;meanwhile,along with the raising of degree and professional-title upgrading,the faculty are more inclined to research;the ratio of faculty in polytechnic subject more focused on research than the faculty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ubject.The differences of faculty p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d great influence on work inputs and academic outputs.That means the faculty prefering teaching will invest more time in teaching,and the faculty enjoying researching will devote more energy on research and get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Key words:faculty;teaching;research;working preferences;academic prof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