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指数函数教案7 苏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数函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能根据指数函数的解析式作出函数图象,并根据图象给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基本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的描绘及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去x 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 米,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1,2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
2.观察得到的函数2x y =,12x
y ⎛⎫
= ⎪⎝⎭与函数2y x =的区别.
3.观察函数2x
y =,12x
y ⎛⎫
= ⎪⎝⎭
与x y a =的相同特点.
三.建构数学(用投影仪,把两个例子展示到黑板上)
[师]:通过问题1,2的分析同学们得出y 与x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分裂一次得到2个细胞,分裂两次得到4(2
2=)个细胞,分裂三次得到8(3
2=),所以分裂x 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为2x
个,即y 与x 之间为y 2x =.
[生2]:第一次剩下绳子的12,第二次剩下绳子的
14(21
2
=),第三次剩下绳子的18
(312=),那么剪了x 次以后剩下的绳长为12x 米,所以绳长y 与x 之间的关系为12x
y ⎛⎫
= ⎪⎝⎭
. (学生说完后在屏幕上展示这两个式子) [师]:这两个关系式能否都构成函数呢?
[生]:每一个x 都有唯一的y 与之对应,因此按照函数的定义这两个关系都可以构成函
数.
[师]:(接着把2y x =打出来)既然这两个都是函数,那么同学们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两
个函数y 2x
=,12x
y ⎛⎫
= ⎪⎝⎭
在形式上与函数2y x =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自变量的位置观
察).
[生]:前两个函数的自变量都在指数的位置上,而2y x =的自变量在底上.
[师]:那么再观察一下y 2x
=,12x
y ⎛⎫= ⎪⎝⎭
与函数x y a =有什么相同点?
[生]:他们的自变量都在指数的位置,而且他们的底都是常数.
[师]: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x y a =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指数函数.(在屏幕上给出定义)
定义:一般地,函数
x y a =(0,1a a >≠) 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R .
概念解析1: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x y a =中规定0,1a a >≠?(引导学生从定义域为R 的角度考虑).(先把0a =,0a <,1a =显示出来,学生每分析一个就显示出一个结果)
[生]:⑴若0a =,则当0x =时,0
0x a = 没有意义.
⑵若0a <,则当x 取分母为偶数的分数时,没有意义.例如
:12
(2)-=⑶若1a =,则1x
a =,这时函数就为一个常数1没有研究的价值了.
所以,我们规定指数函数的底0,1a a >≠.
[师]:很好,请坐.我们既然知道了底的取值范围,那么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1.已知函数(32)x
y a =-为指数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屏幕上给出问题)
[生]:由于32a -作为指数函数的底因此必须满足:
232033210
a a a a ⎧
->>⎧⎪⇒⎨⎨
-≠⎩⎪≠⎩
即2|03a a a ⎧⎫
>≠⎨⎬⎩⎭且 概念解析2:
[师]:我们知道形如x
y a =(0,1a a >≠)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⑴x a 前没有系数,或者说系数为1.既1x
a ⋅; ⑵指数上只有唯一的自变量x ;
⑶底是一个常数且必须满足:0,1a a >≠.
那么,根据分析同学们判断下列表达式是否为指数函数?(在屏幕上给出问题2)
问题2.⑴(0.2)x y =,⑵(2)x y =-,⑶x y e =,⑷1()3
x
y =
⑸1x y =,⑹23x y =⋅,⑺3x y -=,⑻2
2x
x
y +=
[生1]:(答)⑴⑶⑷为指数函数.⑵⑸⑹⑺⑻不是.
[生2]: 我不同意,⑺应该是指数函数,因为133x
x
y -⎛⎫
== ⎪⎝⎭
.
[师]:很好,我们发现有些函数表面上不是指数函数,其实经过化简以后就变成了指数函数.所以不要仅从表面上观察,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师]:上面我们分析了指数函数的定义,那么下面我们就根据解析式来研究它的图象和性质.
根据解析式我们要作出函数图象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生]:(共同回答)列表,描点,连线.
[师]:好,下面我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分别作出2x y =,12x y ⎛⎫= ⎪⎝⎭和3x y =,13x
y ⎛⎫
= ⎪
⎝⎭
的函数图象.(等学生作好图并点评完以后,再把这四个图用几何画板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师]:那么我们下面就作出函数:2x
y =,12x
y ⎛⎫= ⎪⎝⎭, 3x y =,13x
y ⎛⎫
= ⎪⎝⎭
的图象
[师]:通过这四个指数函数的图象,你能观察出指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先把表格在屏幕上打出来,中间要填的地方先空起来,根据学生的分析一步步展示出来)
[生1]:函数的定义域都是一切实数R ,而且函数的图象都位于x 轴上方.
[师]:函数的图象都位于x 轴上方与x 有没有交点?随着自变量x 的取值函数值的图象与x 轴是什么关系?
[生1]:没有.随着自变量x 的取值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限靠近.
[师]:即函数的值域是:(0,)+∞.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性质?
[生2]:函数12x y ⎛⎫= ⎪⎝⎭、13x
y ⎛⎫
= ⎪⎝⎭
是减函数,函数2x y =、3x y =是减函数.
[师]:同学们觉的他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啊?(有)函数的单调性是在某个区间上的,因此有说明是在哪个范围内.又11
0,123
<
<,12,3<那么上述的结论可以归纳为: [生2]:当01a <<时,函数x y a =在R 上是减函数,当1a >时,函数x y a =在R 上是增函数.
[师]:很好,请做!(提问[生3])你观察我们在作图时的取值,能发现什么性质?
[生3]:当自变量取值为0时,所对的函数值为1.一般地指数函数x y a =当自变量x 取0时,函数值恒等于1.
[师]:也就是说指数函数恒过点(0,1),和底a 的取值没有关系.那么你能否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观察函数值和自变量x 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由图象可以发现:
当01a <<时,若0x >,则0()1f x <<;若0x <,则1()f x <. 当1a >时,若0x >,则()1f x >;若0x <,则0()1f x <<.
[师]:刚才是我们通过每个函数的图象得到共同的性质,那么同学们在观察函数图象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4]: 函数2x
y =与12x y ⎛⎫=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函数3x y =与13x
y ⎛⎫
= ⎪⎝⎭
的图象
关于y 轴对称,所以是偶函数.(? ? ? ?)
[师]:前面的结论是正确的,同学们说后面那句话对吗?
[生]:(共同回答)不对,因为函数的奇偶性是对一个函数的,所以没有这个性质. [师]:由此我们得到一般的结论, 函数x
y a =与x
y a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师]:很好,那么我们把同学们刚才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综合起来,放到一张表格内.
巩固与练习
1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不等号填空.(在屏幕上给出练习,让学生口答)
⑴()3
45 0,⑵15- 0,⑶0
7 0,⑷()4
249- 0, ⑸()2
23 1,⑹()4
79- 1,⑺110- 1,⑻3
6 1.
四.数学运用
例1.比较大小
⑴ 2.5 3.21.5,1.5 ⑵ 1.2 1.50.5,0.5-- ⑶0.3 1.21.5,0.8 解: ⑴考虑指数函数() 1.5x f x =.因为
1.51>
所以() 1.5x f x =在R 上是增函数.因为
2.5
3.2<
所以
2.5
3.21.5 1.5<
⑵考虑指数函数()0.5x
f x =.因为
00.51<<
所以() 1.5x
f x =在R 上是减函数.因为
1.2 1.5->-
所以
1.2 1.50.50.5--<
⑶由指数函数的性质知0.3
01.5
1.51>=,而
1.200.80.81<=
所以
0.3 1.21.50.8>
例2.⑴已知0.5
33x
≥,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⑵已知0.225x <,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解:⑴因为31>,
所以指数函数()3x f x =在R 上是增函数.
由0.5
33x
≥,可得0.5x ≥,即x 的取值范围为[)0.5,+∞
⑵因为00.21<<
所以指数函数()0.2x f x =在R 上是减函数,因为
2
21250.25--⎛⎫
== ⎪⎝⎭
所以
20.20.2x -<
由此可得2x >-,即x 的取值范围为()2,-+∞. 五.回顾小结
x y a =(0,1a a >≠)
,x R ∈).要能根据概念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定点、单调性).
3.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直观而形象的方法,因此记忆指数函数性质时可以联想它的图象.
六.课外作业
课本52P 1,2,4高中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妙用三角函数定义解题》素材8 苏教版必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