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将军战斗在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基伟将军战斗在太行
作者:王刚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4年第11期
在全国抗战伊始,秦基伟就来至太行山,并组建了八路军-二九师的“秦赖支队”。
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秦基伟同英勇的太行军民一起,为保卫和解放太行浴血奋战了十个春秋。
值此将军百年诞辰之际,仅以本文纪念他为太行人民作出的丰功伟绩。
组建“秦赖支队”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于9月间从陕西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大力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刘伯承师
长和张浩政委决定派遣一批得力干部到太原以东地区,协助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人
民武装。
当时正在教导团学习的秦基伟被选中派去山西省太谷县发展革命力量。
在平定县,张
浩政委找秦基伟谈话,先宣讲了抗日形势,又传达了党发动群众的政策,最后给了他一张开给
太谷县县长的介绍信,让他到太谷县去当游击教官,实际上就是去组织队伍。
虽然秦基伟更愿
意留在主力部队,但既然组织上决定了,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太谷是同蒲路上的一道要隘,是太原东南的屏障,太行山区的西北门户。
10月初,迎着日
军进犯娘子关的隆隆炮声,秦基伟急如星火地赶到太谷县城,受到太谷县县长的热情接待,并
允许他指挥一支自卫队。
在太谷县,秦基伟看到了各界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纷纷
要求组织起来参战支前。
他协助中共地下县委,利用同阎锡山政权的统战关系,以“山西牺牲
救国同盟会”军事教官的公开身份,开办起游击战训练班,吸收各界爱国青年参加。
不到一个月,这个训练班就发展到300多人。
但新组建的这支队伍成分复杂,而且没有军纪观念,站队、吃饭都是乱糟糟的,形同乌合之众。
秦基伟废寝忘食,以极高的热情,向大家讲述全民抗战必
胜的道理,讲红军的传统,同时强调军纪约束,从每一日的生活秩序人手,起床、操练、吃饭、唱歌、就寝……按照红军的那一套,一项一项地改造队伍。
不久太原告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太谷地区的国民党军政官员也纷纷南逃,呈现出一片
兵慌马乱的景象。
秦基伟随机应变,乘机打开县公安局的军火仓库,得到17支步枪,把训练班武装起来。
经中共地下县委决定,公开打出“太谷抗日游击队”的旗号,由秦基伟任总指挥,
县委书记侯维煜任政治委员,杜润生任参谋长。
太原失陷后,秦基伟便把队伍拉上了太行山。
秦基伟把队伍拉上了太行之巅的和顺县石拐镇。
在这里,他又见到了老首长徐向前,徐向
前当时任一二九师副师长,率领王近山为团长的772团驻在石拐镇。
秦基伟把组建游击队的情
况向徐向前作了详细汇报,又请他给游击队讲话。
772团还跟游击队搞了文艺联欢,因为游击
队的知识分子多,女同志也多,所以节目大部分是由游击队出。
游击队演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引起强烈反响。
在石拐镇开展的这些活动使游击队很开眼界。
特别是主力部队严谨的战斗
作风和紧张的生活秩序,给游击队很大促进。
11月27日,徐向前把先后赶到这里的太谷、榆次和平定三支游击队召集到一起,向大家
作了抗日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决定把三支游击队合编成一个“独立支队”,属一二九师和中
共晋中特委领导,任命秦基伟为支队司令员,赖际发为政治委员,对外称“秦赖支队”。
“秦
赖支队”共分三个大队:一大队即原来的平定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大队长是尹立海,政治委
员糜镛:二大队是赖际发带来的榆次晋华纱厂工人游击队,大队长齐开宏,政委李承文:三大
队就是原来的太谷游击队,大队长成德发,政委侯维煜。
全支队共有500多人。
这便是一二九
师在太行山上正式建立起来的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
“秦赖支队”时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
当时的势力范围是十分可观的,管辖有辽县、和顺、平定、寿阳、榆次、太谷、祁县、榆社、
徐沟等县,县长、县委书记都由“秦赖支队”委任。
“秦赖支队”成立时,只有百把条枪,
除了有极少数红军战士和地下党员作骨干以外,绝大部分是刚入伍的各界青年,其中男女大学
生和中学生就有100多名,他们既不会行军打仗,又对军队的艰苦生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很不
习惯,一些工农干部嫌“学生兵”难带,“学生兵”也嫌工农干部没有文化。
当时秦基伟的文
化水平也很低,又没有带“学生兵”的经验。
但是他以身作则,带动工农干部主动和“学生兵”交朋友,一面虚心地向“学生兵”学知识、学文化,发挥“学生兵”在开展部队文化活动和做
群众宣传工作等方面的特长;一面耐心地向“学生兵”讲述红军的优良传统,手把手地教他们
行军打仗的本领。
在他的努力下,“秦赖支队”形成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亲密团结的集体,
在战斗中茁壮成长。
许多“学生兵”后来成长为部队建设和战斗的骨干。
一些工农干部也甩掉
了“大老粗”的帽子,自己能看书读报写家信了。
秦基伟通过与知识分子的接触,更体会到掌
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此他天天坚持记日记。
在以后近20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记日记从未中断过。
太原失陷后,日军沿交通线安据点、修碉堡,四处“扫荡”,残害百姓。
“秦赖支队”运
用游击战术,实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的方针,驰骋于正太路以南、同浦路
以东的广大地区。
他们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不断袭击敌人的据点,炸碉堡,破坏交通线,伏
击前来“扫荡”的日伪军,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
赖际发负责领导地方工作和经济工作,秦基
伟负责打仗,瞅准机会就打一仗。
不打大规模正面集团作战,主要是小打小闹,特别是拔据点、锄汉奸,干得有声有色。
只要秦基伟一声令下,十个县一起行动,一夜之间能杀上百汉奸。
所
以汉奸们一听到秦基伟的名字就吓得直哆嗦。
那时候,秦赖支队在太行山区真是声名大振。
很快,他们就在17个县内建立起拥有100多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并协助这些地方的中共党组织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
人民有了靠山,踊跃参加八路军,使“秦赖支队”迅速扩大,到1939年初,已发展到5000多人1000多支枪,威震晋中。
他们配合一二九师主力首先打败了敌人的六
路进攻,接着又在4月配合主力粉碎了三万多日军分九路向晋东南进行的大规模“围剿”,取
得重大胜利。
一二九师首长为此表扬了“秦赖支队”,称赞他们干得不错。
1938年4月,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指示,
在辽县成立了以倪志亮为司令员、黄镇为政治委员的晋冀豫军区,统一指挥游击兵团和地方武装。
军区按各基干支队活动地区,划分五个军分区,晋中为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司令员,赖
际发任政治委员,继续领导晋中军民坚持抗战。
1939年初,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晋冀豫军区决定将“秦赖支队”和冀西游击队合编,
由桂干生任司令员,秦基伟任副司令员,赖际发任政委。
不久即进行辽(县)和(顺)战斗。
日军从和顺分三路向辽县夹击。
由于敌强我弱和指挥有误,使这次战斗没能达到阻止敌人进犯
的目的。
战后,在营以上干部总结会上,性情耿直的秦基伟作了自我检讨,并对军区的指挥失
误提出批评意见。
5月,支队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调秦基伟和桂干生到延安学习。
到了晋冀豫
军区,秦基伟却被军区留下,任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由于秦基伟具有实际作战经验又肯钻研
和学习,工作得很好,不久便被提升为参谋处长。
百团大战立战功
1940年6月,太行形势大发展,晋冀豫军区撤销,成立了由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
员的太行军区。
为加强野战军的力量,迎接百团大战,成立了新编11旅,秦基伟被任命为副旅长。
从7月下旬到10月底,在一百天的“百团大战”中,秦基伟率新编11旅并各县的独立营、民兵和参战群众,在南起沙河、武安,北至石家庄以南的数百里铁路线上,展开了全面大破击,先后攻占邢台、官庄、镇内等车站和临城县冯村、磁县渔阳等据点:炸毁铁路桥、公路桥多座,
火车数列。
在部队的掩护下,五六千参战民兵、群众对邢台、内邱段铁路进行大破袭,将60里铁路全部破坏,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作战任务。
“百团大战”后,敌人对太行山就更加重视了,加紧了“扫荡”。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
新编的野战旅也分散了。
秦基伟带领31、32两个团到了赞皇县黄北坪,组建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分区司令员,高扬任分区政委,胡震任副司令员,王远芬任参谋长,郭峰任副政
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克冰任政治部副主任。
这一时期,太行山区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发展生产坚持斗争
1941年3月,冰雪未尽,春寒料峭,秦基伟带领部队赶到了一分区所在地赞皇县。
这里地
处太行山东麓,土地贫瘠,灾情严重,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陷于极度困
苦之中。
秦基伟作为分区司令员,每天顶多只能配给半斤小米,掺上野菜做两顿,半干半稀吃
个半饱。
而一般的干部和战士也只能吃个半饱,有时还要挨饿。
为了求生存,秦基伟号召大家
学习和发扬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做“咬牙干部”,做“咬牙战士”,忍受艰苦,克
服困难,去夺取胜利,并带领大家想方设法战胜困难。
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自己上山挖野
菜充饥。
为了度过艰难的岁月,秦基伟还带领分区机关和部队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搞生产,尽量减轻
人民的负担。
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和政委李雪峰都上山挖地,还得砍柴。
秦基伟一次能砍150
多斤柴,挑上能跑50多里山路,在分区机关是第一名。
那些参谋干事,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
把柴交给伙房,一分钱一斤,司令员和战士都一样,没有一点儿特殊化。
在日本鬼子残酷“扫荡”、洗劫的同时,连续两年,特大自然灾害侵袭太行山。
1941年秋
冬两季,太行山一反常态,雨雪出奇地少,导致1942年严重干旱,伴随旱灾,其它灾害与疾病也蔓延开来。
特别是虫灾,空前厉害,蝗虫就像乌云,铺天盖地,发出巨风卷石般的可怕声响,所到之处,跟日军一样,剥光吃光啃光。
到了1943年3月,一场大雨又猛泻不止,清漳河、浊漳河猛涨,冲破堤岸,毁坏两岸良田一万五千多亩。
1943年太行区秋收平均只有三成左右,军
需民食濒临枯竭的边沿。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对敌斗争,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度过难关,军分区每人每天节约二两口粮救济灾民,分区还组织起文艺宣传队,举行
赈灾义演。
秦基伟原来会唱几段京戏,到太行山后又学会了唱几段山西梆子,所以他也常常在
繁重的战斗和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演出。
军民一致,齐心协力,不断战胜灾荒和困难。
然而,对敌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
日军欲摧毁我太行根据地,一面猖狂发动军事围攻,一面“强化治安”,加紧封锁,沿平汉路两侧高筑三道封锁墙,深挖三道封锁沟,并制造了大片“无人区”,称之为“钢铁封锁线”和“囚笼政策”,造成我根据地和游击区步步缩小,使抗日军民的斗争
信心受到很大影响。
秦基伟坚决贯彻执行刘伯承、邓小平提出的“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来
改变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
他领导一分区军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封锁”、反“蚕食”斗争,奋力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
他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重点从正面转到敌后去,把被
动的正面顶牛转为主动地向敌后前进。
敌人向山区进,他们就向平原进;敌人向游击区进,他
们就向敌后进。
秦基伟把部队化整为零,组成一支支精干的武工队,潜入敌后,建立起一块块
隐蔽的根据地,发动和组织敌占区人民起来斗争,袭扰敌据点,镇压汉奸,并发动伪军家属做
瓦解伪军的工作,搞得日寇惊慌万状,不得安生。
群众受到极大鼓舞,高兴地说:“咱们像孙
悟空那样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闹革命了!”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争,在一分区所辖7个县的广阔地域,普遍开展起这种被称为“格子网”内的敌后游击战,参加的群众越来越多,“保家民团”遍布敌后,使敌人成百个据点和碉
堡陷于群众的分割围困之中。
恼羞成怒的敌人,派兵到据点周围“扫荡”,企图剪除“心腹之患”,但却又陷于广大民兵的麻雀战、地雷战的火网之中,寸步难行。
为确保平汉铁路畅通,
日军只得在沿线两侧加修碉堡和加派护路队,秦基伟就组织游击队和民兵混入被敌人强征的民
夫中,伺机破坏敌人的工事,袭击护路队,并不断动员组织成千上万的军民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把敌人的交通运输打瘫痪。
仅1941年12月,一次连续6夜的破袭战中,就摧毁敌占铁路、公路140华里,拆除敌封锁墙和填平敌封锁沟218华里,攻克敌碉堡52座,毙伤日伪军880多名,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一分区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加强
开展大生产运动,努力做到自给自足。
同时,他们坚持积极的对敌斗争方针,进一步把反“扫荡”、反“蚕食”和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的三大斗争密切结合起来,给敌人以更加沉重的
打击。
一年之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2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700多名,使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断
扩大。
年终,秦基伟写出了《一分区一年来地方武装的战术总结》,受到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
首长的好评,并把他们的战斗经验予以推广。
战略反攻夺取抗战胜利
1943年,秦基伟兼任中共冀西地委书记,负责统一领导这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全面工作。
从1944年开始,华北敌后军民开始向日军发动局部反攻,这标志着敌后战场已经居于对日反攻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抓住日军抽调兵力到太平洋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有利时机,连续发起攻势作战。
秦基伟领导一分区军民发起春季攻势,半个月连克敌据点28座。
接着在夏季攻势中又拔掉敌据点14个。
至此,他们把敌人在平汉路西侧苦心经营的包围太行根据地的三道所谓“钢铁封锁线”已大部摧毁。
虽然敌人不甘心失败,屡屡反扑,也终未得逞05月,太行军区又发出保卫麦收的命令,要求各分区部队和县大队、独立营、民兵,全力以赴保卫麦收,并乘势向敌占城镇据点发动夏季攻势。
军分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向临(城)内(邱)段的第
二道封锁线发起攻击,拔掉14个据点。
经过春夏两季攻势,平汉路两侧敌人包围太行山根据地的第三道封锁线大部分被摧毁。
1945年,军分区乘胜进击,不断扩大战果,纵横征战,连战连捷,进入了抗日战争的辉煌
时期。
1月,军分区部队主力和昔(阳)东独立营围攻昔阳县城东南30余里处的凤居据点,经
过三天激战,于26日收复凤居村,俘虏伪军中队长以下46名,缴枪46支。
4月下旬,在太行军区的统一指挥下,军分区和二、三分区联合作战,于4月28日收复了
和顺县城06月,秦基伟乘胜发起元(氏)获(鹿)战斗,再克大小据点几十个,进一步巩固了冀西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使残存在几个县城里的敌零星据点犹如一座座孤岛,完全陷于人
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8月17日,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指示各分区迅速动员,将现有小团
一律扩编为甲种团,并将较强的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
抗日战争形势急剧好转,反倒令蒋介
石措手不及。
他以“最高统帅”的名义,令八路军“就地驻防待命”,企图垄断受降权,抢夺
抗战胜利果实,并风风火火地调兵遣将,占领要道。
为了鼓舞士气,将革命进行到底,8月17日,军分区在赞皇县的李川沟进行了一次阅兵,
由十团团长向守志担任阅兵指挥。
秦基伟向部队作了反攻动员,主要是给大家勾画了大反攻的
形势:日本法西斯完蛋了,蒋介石却不肯罢休,一面邀请中共代表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准备
内战,但由于他们当初“溜得太快”,“向后转”需要时间。
敌人现在是锣齐鼓不齐。
阎锡山
近水楼台,所以抢先登场。
胡宗南要从陕西抽身赶来抢夺果实,还有一个过程。
孙连仲远离华北,鞭长莫及。
根据这种态势,刘邓首长决心集中太行、太岳主力,先打阎锡山,挫其在晋锐气。
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已带七个团的西进支队出发,其中包括晋中分区的31团。
一分区在家部队的任务是出击平汉线,由北向南,收复失地,开辟战场,准备对付蒋介石更大规模的内战。
会场气氛热烈,口号声此起彼伏。
当秦基伟最后宣布首战赞皇时,战士们一片欢呼。
阅兵
完毕,部队和民兵、民工分成数路,浩浩荡荡杀下太行山。
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的晋冀鲁豫
军区,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四个军区,秦基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这时发动侵华战争的
日本政府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抗战而进入总反攻。
秦基伟求战心切,未及
到军区就任,就率领部队和民兵首先解放了赞皇城。
解放后的赞皇城,到处张贴着五颜六色的
标语,欢迎八路军的到来。
解放赞皇,首战首捷,军分区部队士气大振,稍作休整,进逼临城。
很快,部队连续收复临城、内邱、高邑,尔后又协同友邻部队攻克邢台、邯郸等城市,歼敌万
余名。
在每次战斗中,秦基伟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火线观察指挥。
10月初,在攻克邯郸以后,秦基伟正式就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唇枪舌剑斗顽敌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面对国民党的进攻,经过1945年8月至10月的上党战役,10月至11月的邯郸战役,在晋冀鲁豫解放区两侧,已消灭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上党战役歼敌11个师,邯郸战役歼敌4个师,另有一个军起义),迫使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特使马歇尔“调处”下,不得不于1946年1月10日与中国共产党签订停战协定。
共产党、国民党、美国三方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
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军调部的首席代
表是总参谋长叶剑英,下分36个执行小组遍布全国各地,都是由解放军各个部队的主要将领来负责。
秦基伟作为石家庄执行小组的首席代表与国民党代表胡屏翰、美方代表葛瑞波谈判。
刚坐到谈判桌上,国民党代表就来刁难,提出:出席会议人员过多,并主动撤出3人,想
以此迫使我方退出列席人员,同时还提出元氏城外部队应后退60里。
对此,秦基伟毫不客气,指出:一、关于参加执行小组的人数是否有明确规定?二、临时召集会议为什么不征得我们同意?三、如果认为中共今天出席会议的人数过多,那前两次会议中,中共代表仅徐德操一人,
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五人,这又该作何解释?如不能解释,则此次会议应该停止讨论元氏问题,以首先解决执行小组内部组织及确定会议日程。
在秦基伟的坚决斗争下,军调小组终于作出了元氏城内伪军部队受降的决议:一、关于元
氏城内的部队受降问题电北平执行部请示;二、在北平指示未到期间,双方部队不得发枪。
(实际上是我军保持了原状而限制了国民党军和伪军的活动);三、双方部队管辖区的群众可
以自由往来,其办法另行规定。
总的看来,以上三条决议对我方均有利而无害。
在讨论冀晋区(即获鹿路北李村镇一带)的军事冲突问题时,经过一天的斗争,最后达成
协议:国民党军队后退十二里约十三个村庄,我后退五里约八个村庄(实际上这些地区已经没
有我们的部队了),并且确定了四个村庄为非武装区,双方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往来。
显然,这个协议为我们争取开展石家庄的工作又多了一块跳板,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胜利。
谈判期间,秦基伟奉令去了一次北平,向以叶剑英为首的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汇报工作。
叶
剑英听了各处执行小组的汇报,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告诫代表们,既要从谈判中争取和平,又不能麻痹,对方有无诚意,我们都要认真谈判,谈判中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灵活性。
石家庄的谈判时间不长,内战的阴云就开始笼罩。
秦基伟离开军调小组,开始为自卫反击
国民党顽固派继续战斗。
自卫反击捍卫胜利果实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秦其伟又亲临前线,组织指挥太行地方武装协同野战军进行自卫作战,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军事进攻,捍卫了太行人民的胜利果实。
1947年8月15日,在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博爱县王卜昌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诞生了(在此之前,太行子弟兵已组建了第三、第六两个纵队)。
在庆祝建军和誓师出征大会上,纵队政委黄镇率领部队庄严宣誓后,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双手接过英雄的太行人民赠送的一面锦旗:“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
”秦基伟代表全纵队指战员受旗,然后向部队讲话,号召大家“为巩固阵地,保卫太行解放区,保卫太行人民翻身的胜利果实,为解放中原及全国人民而继续战斗,我们要打出去(即打过黄河的意思),争取更大的胜利!”
为了使全体将士更加明确渡河南征的战略意义,秦基伟向部队作了比较直观的说明:“蒋介石想把战争放在解放区周围,达到消耗我们的目的。
我们只有打出去,才能减少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把战火烧到蒋介石身边去!”最后他激动地带领指战员一再振臂高呼:“打出
去!”“打出去!”“一定把太行的光荣旗帜插到全中国!”
为了实现党中央、毛泽东要求的“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伟大战略决策,刘邓大军主力于1947年7月初南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九纵队奉命加入陈(赓)谢(富治)兵团,配合刘邓大军主力逐鹿中原。
8月24日,秦基伟率部告别了太行山渡过黄河.一举斩断陇海路西段,直逼古都洛阳。
为了掩护兵团主力“豫西牵牛”,九纵队首先楔入800里伏牛山,开辟豫西根据地。
从此,秦基伟离开战斗了十年的太行山,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继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