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13五年级信息技术学生问卷调查报告(上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
五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依据《北京市2009年度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评价手册》,对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监控与评价工作,学生问卷调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科学习的情况,分析来自学生方面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和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出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测试样本(抽样所需要的基本信息主要来自于《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08-2009年度)》。

首先,将北京市所有区县按照地域特征分成两层——城区与郊区,采用简单随机方式抽取宣武区、崇文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兴区、怀柔区、昌平区、平谷区、通州区9个区县。

然后,在所抽到的每个区县,按照学校性质与办学条件情况分类,在每一层采用PPS系统抽样法抽取相应数量的学校;最后在所抽取的学校中简单随机抽取1个班级作为测试班级。

共抽取学校所194所,其中小学96所。

在96所小学中,办学条件好校26所,条件较好校39所,条件一般校23所,条件较差校8所。

五年级抽样学生总数为3221人,占北京市五年级学生总体的3%。

其中,办学条件好校258人,条件较好校984人,条件一般校1291人,条件较差校740人。

三、调查工具与调查内容
调查工具采用项目组编制的学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行为、信息技术的学习策略及动机、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和困难、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五年级学生,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有三成学生是非独生子女;二成多的学生没有北京户口,其中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非北京户口的学生比例最高。

被调查的五年级学生,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既有独生子女,又有非独生子女;既有北京户口学生,又有外地户口学生。

为此,学校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图1-1 五年级学生男女比例分布图
图1-2 五年级城郊学生男女比例分布图
图1-3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男女比例分布图
图1-4 五年级独生子女比例分布图
图1-5 五年级城郊独生子女比例分布图
图1-6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独生子女比例分布图
图1-7 五年级学生是否有北京户口的比例
图1-8 五年级城郊学生是否有北京户口的比例
图1-9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学校学生是否有北京户口的比例
(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信息技术课开课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校8成半在五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中近5成为每周一节,近3成每周两节。

采用每周开一节课的城区占4成半,郊区占5成以上;采用每周两节的城区占2成半,郊区占3成半。

由于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课时,但没有规定必须在哪个年级开设,每周必须开几课时。

每周开一节的学校一般是在4-5年级开两年,每周开两节的学校一般是在5年级开一年。

因此,被调查的学校的开课方式都是可以的。

图2-1中13%没有在五年级开课的学校,如果在其他年级开够68课时也是可以的。

指导纲要这样规定是考虑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不便于硬性规定。

但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便于管理的现状。

图2-1 各校五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方式比例分布图
图2-2 城郊学校五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方式比例分布图
图2-3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方式比例分布图2.在机房上课时,使用计算机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上课时,7成半学生可以一人一机,在这方面城区好于郊区。

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一人一机可达80%,较差校只占61%,两者之间差别较悬殊。

信息技术学科是技术性学科,技能是在训练中形成,离开实际操作是不能掌握的。

如果不是一人一机,学生会减少上机操作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会影响学习效率的。

图2-4 五年级城郊学生课上使用计算机情况比例分布图
图2-5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课上使用计算机情况比例分布图
3.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的主要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生在校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画图、文字处理等内容;有近9成以上学生学过演示文稿,但城区与郊区有差别,城区92%、郊区84%;有近6成半以上学生学过网络,但城区与郊区有较大差别,城区73%、郊区61%,办学条件不同的学校间开设网络的差别也较大,好校61%、较差校38%。

被调查的学校均达到了教育部2000年课程指导纲要的必修课要求,演示文稿和网络都是选修部分,也分别有9成以上和6成半完成了这两部分的学习。

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几年学校设备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市区教研部门认为大多数学校需要也能够完成这两部分选学内容的教学,
因此做了相应安排。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

当然还存在差异,这和办学条件有关,也和校领导与教师的认识有关。

⑴计算机基础
图2-6 五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比例分布图
⑵“画图”软件
图 2-7 五年级学生学习“画图”比例分布图
⑶文字处理
图2-8 五年级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比例分布图⑷演示文稿
表2-1 五年级学生学习演示文稿情况统计表
图2-9 五年级城郊学生学习演示文稿比例分布图
图2-10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学习演示文稿比例分布图⑸网络
表2-2 五年级学生学习网络情况统计表
图2-11 五年级城郊学生学习网络比例分布图
图2-12 五年级办学条件不同校学生学习网络比例分布图
4.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占用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成半的学校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占用,近2成学校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还有近2成学校经常或比较经常被占用。

占用情况城区略多于郊区,办学条件较差校多于较好校。

信息技术虽然是必修课,但有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认为没有语文、数学那样的硬指标,所以存在被占用的现象。

办学条件较差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情况更普遍,上课与其他工作冲突,也是造成课时被占用的原因。

图2-13 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占用情况比例分布图
图2-14 城郊学校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占用比例分布
图2-15 不同办学条件学校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占比例分布
(三)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行为
1.信息技术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占2成;采用先集中讲授再统一操作练习的占5成以上;采用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这种方法的占两成;但也还有极少数课上教师对教学没有要求,任由学生自由操作。

有意思的是,按办学条件由好到差的顺序排列,采用先集中讲授再统一操作练习的占比分别为:58%、53%、52%、42%,呈递减分布;而采用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这种方法的占比分别为:18%、20%、24%、30%呈递增分布。

在老师引导下,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目前已经有不少老师比较注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至少2成学生感受并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先集中讲授再统一操作练习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上课后的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这时段教师讲授往往能事半功倍。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也和和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有关,所以按办学条件分,好校应用的占比例58%,较差校占比只有42%。

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这种方法,把复杂的操作
分解,分散了难点,适合于教授学生刚接触的较长、较难的操作过程,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用更多一些,所以应用这种方法好校占比仅为18%,较差校占比30%。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有不少适合在老师引导下,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这样能给学生较多的自己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

两组数据的有趣现象,恰好说明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减少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但也还存在个别老师没有要求,放任学生自由操作的现象。

表3-1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老师的教学方法统计
图3-1 五年级城郊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比例分布图
图3-2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比例分布图
2.信息技术教师课上关注学生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关注学生不够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城乡之间、不同办学条件校之间无明显差别。

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效关注学生的听讲、讨论和上机操作,必须注意师生间的交流。

九成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说明课改以来教师把握了信息技术课这一特点,重视了教师的关注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在教学中实施,产生了效果。

但还是有少数教师认为课上讲明白后,学生自己练习就行了,这种错误做法尚未杜绝。

图3-3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关注学生比例分布图
图3-4 五年级学城郊信息技术教师关注学生的比例分布图
图3-5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信息技术教师关注学生的比例分布图(四)关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及动机
1.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学生采取的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6成以上的学生遇到问题会马上向老师或同学求助,采用这种办法的学生,郊区多于城区;按办学条件从好到较差排列,比例逐渐加大;3成学生会采用先自己查资料找办法,解决不了再向他人求助,采用这种办法的学生,城区多于郊区,按办学条件从好到较差排列,比例逐渐减少;极少数学生会放弃有困难的问题。

小学生遇到困难找老师是很正常的,老师应该及时耐心地帮助,而且教师的指导应该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五年级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又是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表现。

采用遇到困难找老师办法的学生占比郊区多于城区,按办学条件从好到较差排列,比例逐渐加大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少数学生遇到困难就放弃,主要原因是对本课程没兴趣、不愿意动手操作、基础差等。

表4-1 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学生通常的做法
图4-1 五年级城郊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时问题做法比例分布图
图4-2 五年级办学条件不同校学生在课上遇到问题时通常做法比例分布图
2.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对任务感兴趣占77.2%;有成就感占31.2%;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占11.8%;想快点做完后玩游戏占12.3%。

这种情况在城郊学校或不同办学条件校中都没有明显差别。

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因此,多数学生对任务感兴趣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逐渐体验成功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对五年级学生,简单的表扬带来的喜悦远比不上自己完成一件作品获得的成功带来的愉悦。

教师课前下功夫很重要,设计的“任务”适合学生年龄、兴趣,并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适当,,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才能体验成功。

有些教师课前下功夫不够,任务设计不当,
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和完成任务成就感的体验。

表4-2 五年级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原因
图4-3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原因比例分布图(五)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和学习困难
1.学生对教师评价自己作品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为学生作品指出闪光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法(占比67%);不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占比12%)和只用“好”或“不好”的简单评价(占比18%)效果一般。

在这点上城郊无明显差别,但不同办学条件校之间差异较明显。

学生作品是下了功夫做的,不是一两个简单操作就能完成的。

学生作品上交后,最关心能否得到教师的认同,希望能得到恰当的评价和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

学生对教师敷衍的说“好好”是最反感的,甚至感觉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

通过学习和教学研究,很多教师注意对学生作品认真观察思考之后,综合考虑作品的主题、创意、技术水平等给出明确的有意义的评价,并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评价。

但是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对学生作品评价不重视现象。

表5-1 在信息技术课上上交作品时教师的评价
图5-1 五年级城郊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上交作品时教师评价比例分布图
图5-2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上交作品时教师评价比例分布图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情况:55%的学生完全能够完成;33%基本完成;7%基本完不成;4%根本完不成。

城郊无明显差别。

完全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办学条件好的学校(61.4%),高于较好校(53.6%)和一般校(53.1),远远高于较差校(39.5%)。

但是,完全能够顺利完成与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两项之和,不同办学条件校中,从好校到条件较差校占比依次为:88.8%、86.8%、87.8%和82.8%,无明显差别。

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比,好较明显低于较差校。

从调查结果分析,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基本适当。

当然,不同办学条件校之间,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难度、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是有明显差别的,但各类校教学任务的安排基本符合学生实际。

图5-3 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上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比例分布图
图5-4 五年级城郊学生信息技术课上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比例分布图表5-3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信息技术课上通常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统计表
3.学习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和上机操作时间少。

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城郊之间差异不明显,认为学习方法不当的郊区略多。

不同办学条件校之间差异也不明显,但是办学条件较差校学生反映听不懂的占比较大。

近4成学生感觉学习方法不对,关键于在教师的指导不当。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类课程,学习方法与数学、语文等有很大不同,要特别研究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在这方面要给予的正确指导和明确、具体、循序渐进的引导。

上机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任何讲解、讨论都不能代替上机实践。

往往是教师由于对上机实践环节认识不够、设计不细、安排不周造成上机时间被挤占或者利用效率不高,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上机时教室乱哄哄,教师无法控制课堂的现象。

少数学生反映内容难、听不懂,也与教师没有注意分层次要求,个别辅导不够有关。

表5-2 五年级学生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统计表
图5-5 五年级城郊学生对造成学习困难主要原因分析比例分布图
图5-6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学生对造成学习困难主要原因分析比例分布图(六)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1.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主要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收获依次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76.9%);开阔视野,增长见识(58.9%);学会基本解决问题的方法(45.3%);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帮助(31.4%);自学能力得到提高(30.8%)。

对于学习收获城郊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不同校之间均无明显差异。

此项结果说明,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是成功的。

当前,应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表6-1 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主要收获
图6-1 五年级城乡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主要收获比例分布图
图6-2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主要收获比例分布图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五年级学生有54.6%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再加上基本能运用的占比为82.3%;不能运用的占比为15.5%。

此结果在城乡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在办学条件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较明显,好校和较好校远高于较差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比比皆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逐渐由注意观察,注意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到较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说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取向是正确的,也说明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在逐渐形成。

但是,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自觉性是信息技术课贯彻始终的任务。

一些教师在引导建立起信息技术课与日常生活联系上下功夫不够,特别是列举实例和设计学习任务远离学生实际,学生难以体验应用,既影响学习兴趣,又增加课学习困难。

表6-2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统计表
图6-3 五年级城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比例分布图
图6-4 五年级不同办学条件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比例分布图
五、调查结论
(一)学生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五年级学生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有三成学生是非独生子女;二成多的学生没有北京户口,其中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非北京户口的学生比例最高。

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程设置符合“纲要”要求,完成了“纲要”中规定的选学任务
被调查的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内容、课时安排上基本符合教育部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施也有了很大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应该调整和变化。

例如,近9成学生学过的演示文稿和6成多学生学过的网络都是“纲要”规定的选学内容,现应调整为必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课时有被占用的情况,在城郊、不同条件学校都有涉及,应该引起管理者重视。

(三)多数教师能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来,教师们就在市区教研部门组织指导下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恰当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或作品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不但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把单调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合在完成任务或创造作品的过程中。

近9成的教师在课上能关注全体或大多数学生。

教师在课上经常使用先集中讲授再统一操作练习的教学方式,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教师还应加强教学研究,创造更加适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逐渐做到较多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进对学生关注和指导不够的情况,杜绝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自由操作的放任自流现象。

(四)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多数教师注意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选择适当学习方式。

教师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困难。

教师需要按一定梯度安排好学习内容,分散难点,再通过组织学生间示范交流、制作辅助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查找资料、查看帮助或学生间互助,逐渐改变过分依赖老师的现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

(五)注意采用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评价方式
学生认可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评价不仅能够指出闪光点,而且能够指出具体改进建议,认为这是应该加以提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在评价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改变了单纯依靠纸笔和过分强调阶段性评价的做法。

在评价内容上既注意知识又注重能力和实际应用,在评价方法上笔试和上机检查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这些都是应该继续发扬的。

(六)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成功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以来,学生不但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帮助,而且对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一定促进,在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

不论学校位于城市还是郊区,也不论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应总结经验,加强研究,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

六、思考与建议
(一)五年级信息技术课虽然是一门新课程,课时基本得到保障,但仍有两成学校存在占用信息技术课时的情况,各区县应该加强检查,保证应有的课时。

为了便于管理,建议各区县能统一本区县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开课年级和基本课时。

对于利用校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