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
作者:叶枝华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9-01
【摘要】目的观察几种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儿童不同发热性疾病88例,根据患儿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后进行退热效果评价。
结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极为显著。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治疗
发热是指小儿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症均有发热的症状。
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有许多有效的方药。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情,认真查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有不少人认为中药退热太慢,其实不然,只要辨证准确,中药完全可以迅速退热的。
发热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许多病在一开始就出现发热。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马上给孩子吃退热药,随即又服上抗菌素。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用抗菌素就能退热。
但是每种抗菌素却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
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用适当的抗菌素。
必须明确指出,抗菌素并不是越贵就效果越好。
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应该说抗菌素是无效的。
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素失灵。
因为抗菌素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
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这种抗菌素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还容易发生“二重感染”。
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素过程中,突然发生鹅口疮,这就是霉菌繁殖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既安全又有效。
1 病例资料
上述88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年龄在2-12岁,男患56人,女患32人,其中扁桃体炎症患者26例,咽喉炎患者18例,支气管炎患者44例。
上述患者均采用不同的中医中药治疗
方法,效果极其显著,安全系数高,下面介绍。
1.1 中药洗浴疗法,简称药浴疗法,是利用中药药液洗浴人体体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用药液洗浴或擦浴患儿全身或局部,既可物理降温,药物又可透皮吸收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
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简便、无副作用、疗效可靠、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松、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浴的药液由中药配伍而成,包括柴胡、荆芥、青蒿、川芎等经皮肤吸收性良好的中药,具有
疏风解表、发汗退热的作用。
如果孩子高热,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进行药浴,会使药力发挥得更快。
家长也可以在家里用这样的方法:用艾叶60克(艾叶芳香,利于疏泄腠理),煎汤泡澡或泡脚,药液温度为39℃~41℃,如果泡脚,药液以浸泡到足踝为度。
每晚1次,每次10~20分钟,效果也不错。
采取此方法的患儿有38例,治愈者为29例,有效8例。
因而在儿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中药口服退热法
2.1 小儿外感初起,发热症状较轻的时候,属中医邪热在表阶段,中药应选择疏风清热类。
如桑叶、菊花、芦根、薄荷、防风、牛蒡子、荆芥穗、竹叶、蝉蜕等。
此类药煎煮时应注意不宜久煎,一般煎20~25分钟即可,薄荷一定要后入,煎3~5分钟为宜。
病势深入,发热程度较重的时候,属中医里热炽盛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类。
如金银花、连翘、生石膏、大青叶、寒水石、生山栀、知母、丹皮、黄连、黄芩、鱼腥草、半枝莲等。
如发热较高且大便不通者,可加用大黄,以通便泻热。
如高热伴烦躁,或出现高热惊厥者,应加用钩藤、羚羊角、蝉蜕、白僵蚕等。
此类药煎煮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生石膏应该先煎,并且应用剂量要大一些。
对于热病后期,持续低热的患儿,中医辨证一般属于阴虚内热阶段,中药应选择滋阴清热类。
如生地、麦冬、沙参、青蒿、鳖甲、玄参、天花粉、地骨皮、白芍、玉竹等。
如伴有大便秘结者,可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
如低热而兼盗汗者,可加用生牡蛎、浮小麦等。
2.4 羚羊角颗粒口服.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肝主风”,故常见热极生风而致惊厥。
羚羊角是一种贵重中药材,具有平肝息风、散血解毒、清肝明目作用。
羚羊角口服液是羚羊
角经酸水解后制成的口服剂型,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解热、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2.5 解表退热法解表透热法常应用如葱豉汤、香苏饮,甚者可用麻黄汤;外感风热,则用辛凉解表法,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小儿外感表证,除发热外,多数还有咳嗽痰多等肺系症状,故解表剂中应适当配以杏仁、牛蒡、前胡等宣肺化痰之品;
2.6 清化退热法清化退热法常用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白头翁汤化裁燥湿清化;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清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致黄疸,用茵陈蒿汤以利胆清化;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溲频、尿急、溺痛等症,可用八正散分利清化。
2.7 通便退热法常用入瓜蒌、麻仁等润肠之品。
结论
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方法简单而且退热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效果明显,上述88例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医学界人士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何苍生,曾其毅.实用儿科临床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版社
[2]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4(1):511.
[3]杨清成,张殿印.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565.
[4]薛淑英.羚羊角口服液的药理研究[J].中药
作者单位:635102 四川省大竹县庙坝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