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展新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宣传特刊稿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古镇展新姿
——港口镇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港口,依江而筑的千年古镇,一个古老的市镇,明嘉靖《宁国县志。
市镇牌坊》记载:“港口市,县北三十里”
在这里,千年文明与现代商贸水乳交融,发达工业与现代农业相得益彰。
千年之前,港口流村码头商贾云集、百吨舟船停泊,是宁西北和古宣州西南物资集散地。
港口古时的繁华,源于她依江而立的交通便利;港口如今的辉煌,则成于她工农业全面发展。
——生态工业看港口
作为全省第一家以“生态”为主题的工业园区,港口园区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足“生态”大文章,以抢先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的“港口速度”全力构筑“相融的自然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协同的政治生态、开放的文化生态”五大生态体系,重磅打造安徽生态型工业园的金字招牌,着力建设宁国的“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
自省级园区成立以来,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14亿元。
完成了6平方公里的征地和拆迁;超过12公里的“一纵四横”道路、排水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已完工,日供水
超过3万吨的自来水供水工程投入运行。
目前,已启动1800套港口园区大型生态安置区建设,交付园区拆迁户的6幢楼和总计60000M2首期建筑将于年底封顶;正新建220KV变电站,扩建两座110KV变电站;港口园区政务中心和新建五条扩园道路正规划建设中。
在招商引资金中,始终把“绿色招商”作为推动园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把“大、好、高”作为主题词谋划招商全局。
今年以来,亿元以上协议投资项目20余家。
已落地在建企业10余家,引资总额近30亿元。
形成了以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和中建材华普公司为依托的新型材料产业链;以武汉凯迪绿色能源生物质发电、杰瀚ME节能环保合成燃料等为依托的新能源利用产业链;以安徽飞达集团为依托的先进精密制造产业链。
目前,总投资24亿元的18个符合产业定位的新型项目正式落户园区,其中,总投资2.5亿元占地150亩的飞达不锈钢轧辊项目年底投产,投资8.5亿元的飞达二期不锈钢冷轧项目和办公区的拆迁工作全面完成。
——效益农业看港口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在保证传统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稳居全市首位的前提下,加大了烟叶、芦笋、前胡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力度。
2010年,全年种植烟叶1800亩,新增经济林1000多亩;新增芦笋种植、绿盛苗木、金穗植保、建国养鸡
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
近四年烟叶年均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
同时,土地流转的有序推进,也促使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积极争取多方资金,突出加强农田水利、林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和动物防疫植保等工作经费投入,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增强对农业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农业增产增效。
近年来,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库除险加固、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到农村发展中,使得农业生产、农村居住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引导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产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农民。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民合作社私营经济。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531台套,作业覆盖面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0%以上,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新型农民又是科技化、工业化程度高的农民。
鼓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联动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近四年年均开展农机、农技培训约4000人次,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除农业培训外,还加大了工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四年来,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和谐发展看港口
镇容村貌变化巨大。
2011年,港口镇筹资1000余万元,对年久失修的集镇进行管网、路面、人行道重建工程,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修建港口村休闲广场、北河大桥,将港口集镇和港口村联为一体,促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新农村建设形势喜人。
每年争取及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镇财政拿出不少于100万元,大力实施农发项目、水利兴修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全镇完成村村通道路15.6公里,新建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14.3公里,惠及2000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已完工,完成了20个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完成改厕255口,沼气建设360口,新建沼气服务网点一个。
完成“美丽和谐”乡村创建任务,位于全市先进行列。
民生工程全面推进。
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城镇、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完善“五保户”供养机制。
认真做好救济救灾工作。
建立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全镇363人获得生活补助14.55万元,积极推进残疾人“千元就业”工程及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2010年共参保1876人。
2010年,共发放财政补贴农民资金23项707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7个,奖补资金66万元,荣获宁国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一等奖”。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镇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
100%。
筹资新建了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创建活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国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档案、统计等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荣获“全省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先进乡镇”、“省级示范司法所”荣誉称号;计生工作代表宁国接受省计生委检查,取得全省实评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综治、维稳工作步入全市先进行列。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新农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立文化建设网络,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为载体,以“宣城市首家乡镇文联——港口镇文化艺术届联合会”、“30多个腰鼓队、皖南花鼓戏剧团、龙狮旱船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发展为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吸引群众、教育群众、帮助群众,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精神文明、崇尚文化新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综观港口镇的全面发展,用“一个创建、四个一流”可以概括: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美丽和谐乡村”创建达到全省一流;党建和干部管理达到全市一流;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市一流;社会治安环境达到全市一流。
我们相
信,在“港口速度”的推动下,在“港口模式”的引领下,千年古镇港口定会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