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4_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②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和地 区有大量的技 术水平较低的 工业企业需向 外转移。
自身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
位置优越: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为劳
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提供可能
良好的区位条件:
材料四: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的城镇密度 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从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镇数量构成看,珠三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级别呈1:6: 5:20,而长三角是1:3:4:4.
资料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 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除了高密度的机场、港口基础设 施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也日渐趋同。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 暗器”,但最近深圳放言也要搞汽车。会展业方面,广州有 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恶斗的结果,便是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 折扣。但珠三角整合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 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材料六:去年珠三角地 区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排放量居高不下,酸雨 频率达45.4%;汽车尾 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越来 越突出;开山采石造成 的山体裸露不时可见, 一遇晴天,则灰尘漫天 等等。
知识结构
珠江三角洲
工
业
发
化
问
对
展
和
条
城
题
策
件
市
化
进
程
知识拓展: 泛珠三角区域(CEPA)合作与发展
2004年6月3日正式成立
“泛珠三角”计划又叫“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 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 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 展。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点评: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 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
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1优、势 珠①三劳动角力的资源工丰业富②化政进策优程势表③侨明乡优影响①工一业个实力地大区为增发强展②恰的逢世条界件经济是
接近市场 交通便利:特别是海运
可以发展出口为 主的外向型工业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地价低廉
发达国家产业转 移的理想之地
自身条件: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血缘关系和共同文化背景易产生民族认同感, 便于引商、引资
三、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一)工业化的推进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 来图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3、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噪声污染;水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等
分组讨论: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路在何方?
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
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 地区的产业升级。
2、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 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 。 3、构加强规划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 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
在不断势④变发化达国的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 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
整时期
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2、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
主导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3产、业 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毗邻港澳
华侨众多 开放政策
外向型 经济稳 步发展
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农村城市化
吸引外资
活动: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特点。
点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 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 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 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 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 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 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 域城市化的发展。
知识迁移: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从发展条件、 取得成果、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 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 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 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合作探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以下材料和图片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材料一: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 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 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 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 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 淘汰出局。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人才和农民工。②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 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二)城市化的发展
1、表现: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比重上升。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概念回顾:
⑴工业化: 一般是指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
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 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 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⑵城市化: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
四川 云南
贵州
湖南
江西 福建
广西
海南
陆广地东 199.45万
面积 香平港方公里
澳门人口
4.46
(2002) 亿人
国内生产 34474.2
总值
亿元
占全国面积的 20.78 %
占全国总人口 的34.76 %
占全国的 33.67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
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
北重 中间综
南轻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北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门
深圳湾
二、珠三角发展条件分析: 疑问:
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 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
国际背景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的政策
自身条件
• 教学难点:
•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
发展特点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
教学过程
聆听经典
思考:
“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是指 的哪里?
“崛起座座城”在 地理学中是指什么 过程?
为什么会迅速“崛 起座座城”?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 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材料二:2004年统计,广东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 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1997年以 来,全省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50万亩以上;同期广 东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耗土地5.09万亩;不少地方 已面临有项目、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
材料三
城中村
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
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 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 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
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 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 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 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 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 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 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 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微观: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热点, 更是各类考试关注的重要考点。本节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 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不 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是对必修二所学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知 识的一次复习和实战演练,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是学生加深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案例探究分析掌握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方法;理解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关系; 3.通过案例学习,分析讨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掌 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同时 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具体案例学习,领会人类生产活动必须依据区域的自然和 经济规律,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养 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 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③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 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珠三角的成就:聚起座座金山,崛起座座城
• 80年代之前: 基础薄弱 • 现在: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的珠江
(一)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长江三角 洲 珠江三角 洲
经济腹地
大 受南岭阻 隔,腹地 范围小
产业基础 雄厚
薄弱
科技实力 强
较弱
人才队伍 大
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 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②城市管理严重滞后: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 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2、自主学习: ①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肇庆 珠海
惠州
教材简析:
(一)教材地位
宏观:《地理必修三》是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一、二,基本 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以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 何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说必修三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 将必修一、二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 于具体区域范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过程。
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 教学重点:
•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
发展特点
•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
措施和发展方向
• 教学目的:
•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
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
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
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