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四种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伦理_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伦理_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7c3d9bb0717fd5360cdcb8.png)
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人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杨卫军(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摘430074;2.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52)要: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B82-058一、人类中心主义:片面的发展观为避免引起歧义,笔者首先界定人类中心主义。
所谓人工业万能主义,类中心主义,是特指近现代的经济至上主义、即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显然,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区分为绝对与相对、传统与现代、强式的与弱式的,没有实质意义)。
[1]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它不仅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而且包括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最早可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
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等思想。
这就明显地显露了人的自我中心意向。
但是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主在古代,由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要是敬畏和无奈,这种自我中心意向还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和自觉意识,也不可能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的这种自我中心意向。
人类开始高扬对自然的征服之剑,大规模地向自然界进攻和索取。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全部历史的总和还要多,许多财富就像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一样。
由于人类充分张扬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使地球的各个角落都打上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意志的烙印。
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使人类中心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人类要做自然界的主人,为自然立法,统治和主宰自然的思想一再被强化。
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61c08c6529647d27285275.png)
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伦理学伦理问题伦理学论文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审视道德主体行为善恶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引起了伦理学界的深刻思考,对其中蕴涵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
本文试就我国伦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直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明确界定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做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1992年7月在联合国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庄严签订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议程》。
至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反应。
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率先制定了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念抓住了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尖锐矛盾,反映了人类的内在渴望和自然的支持力这一重大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内容要素上看,它不是孤立地指向某个单一要素,而是诸多要素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从时间上看,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甚至是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从范围上看,它涉及的不是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从空间上看,它不仅是一个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28d1bf03bb68a98271fefa32.png)
可持续发展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从而导致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首要目标就是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协调优化二者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在突破和超越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观重新审视和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理性认识生态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外在价值。人类要承认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并充分认识自然规律,遵从自然规律,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其次,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只有在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明确自身的规定。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的存在与发展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相互作用、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与空间,但是当人类破坏自然界时,自然界就会反作用于人类,对此恩格斯曾有过著名的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因此,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与传统发展观不同,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伦理底蕴。
生态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
生态公平是指地球上所有主体都应该拥有平等享用生态环境资源和不受不良环境伤害的权利,同时又都公平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环境破坏的风险。简言之,生态公平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公平地在生态利益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分摊生态责任。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eefc45402d276a201292eb4.png)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经济,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性,但又不否定自然的主体性,将人与自然置于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二者是和谐互动的合一的动态平衡关系。
标签: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基于人类自身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危机、人类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等众多问题带给人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作为一种理念与实践,对于构建新的经济模式,确保经济健康良性永续发展,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的实践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可持续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与命题,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理解。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天和人不是相对立的矛盾的二物,实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人是个体,天是整体,个体生存于整体之中,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依存于天这个整体,二者共存共荣;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言,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既有个体的私德,同时又要有公德,要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等相关的道德规范,而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这种准则与理念要求人类遵循遵守,从而在社会领域中确保人类的公域生活健康有序、生活质量得以保障。
人类作为个体的私欲与感性,要遵循天这一整体的规则的公德与理性。
自然万物孕育人类,有思想有主见有能动性的人类要时刻谨记,人类任何时候都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中心,更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以往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与发展,却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
工业文明兴起之后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导致的结果便是:能源消耗大幅度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物种逐渐减少,大自然已经因人类过度的索取而不堪重负,于是因人类行为导致的次生的自然灾害接二连三发生。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c5d3f4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0.png)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公平和持续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环境的公平,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环境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共同性原则:全球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
–阶段性原则: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和国情,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目标: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基本权益。
–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源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进步: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政策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4.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目标和实践,对于我们积极参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9d11cd360cba1aa911da00.png)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我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口李三虎无可否认,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步人了现代化的坦途。
但是,当中国人正在醉心于现代化带来的物质享受时,来自另一方面的声音却又接踵而至:现代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有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讨论,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怎样重建一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念?如果说中国现代化能有现在的成就与解放思想密切相关的话,那么,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亦当以观念创新为始。
为此,本文从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试做一些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环境伦理渊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于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到80年代后期,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以明确定义,从此在世界范围内不胫而走。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对人和环境的伦理关系进行不断反思后,所探求出的一条人类生存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
(一)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天地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命题乃是构成其环境伦理的基本准则。
(易)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观点,而“天地之大循曰生”是说适应自然,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这是人类伟大、崇高的品德。
<老子)中则有“以辅万物以自然,而弗敢违也”的主张。
(管子》里的“敬山泽林蔽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是告诉人们要遵循天地之道行事,对待山林、河流和绿草要因时禁发,否则,必遭其害。
而孔子“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仁民而爱物”,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等儒学名言则更是把对人类关怀的道德价值尺度伸展到生态环境诸领域。
西方古代思想特别是古代希腊和罗马哲学虽然多醉心于寻求世界的本原,但也不乏“人地关系”的伦理探讨。
托马斯·本耐特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在《圣神地球理论》一书中认为作为天堂的地球由于人类的“原罪”污染而变成了一个“肮脏的小行星”,人只有通过“赎罪”才能拯救圣洁的地球。
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f569e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a.png)
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2)需求性原则。
大量的设计作品用来刺激人类的消费需求和占有欲。
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这种发展模式使世界资源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并不断恶化。
(3)和谐性原则。
和谐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追求。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不仅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与总体的高效。
(5)变动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
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变化,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2158a7dc763231126fdb116f.png)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
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的不当态度和掠夺行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日益恶化,并且逐渐发展为全球生态系统危机,这就迫切要求人们从多方位深层次寻求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途径。
于是人们注意到了造成生态环境危机更深层次的伦理道德原因,并提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和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因此,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既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新型的环境伦理观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破坏生态的平衡。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阴影,环境污染的公害灾难把人类的生存推向了危险的边缘,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实质上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类思想发展中对这两种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的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
这样人类中心主义就高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而低估了自然界的有限性和自然规律的复杂性,从而把自然界看成人类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在利用自然界的浅层规律的时候违背了自然界深层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d6aed2a910ef12d2bf9e7b8.png)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发展宿命应遵从环境伦理的基本要求:将和谐与公平作为发展的首要意义。
文章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自然与人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在实现人类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社会公平。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实现环境伦理要求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转换思维观念、加强培养生态道德素质,进而给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对策。
标签: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社会公平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源于自然并且最终将回归自然,因为是自然提供了生命以给养,反之,自然制约着生命的发展。
人类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丰富资源的同时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整个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调整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然自20世纪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模式:在经历人类对自然的无休止改造甚至侵犯之后,人类社会频繁遭遇来自大自然的警告和反击: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
人类生活受这些磨难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这样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由此产生。
1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简述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全球性环境危机。
伴随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同时不断地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证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产生。
直到1980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是自然的、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为世人所共知。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内涵自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世人所认可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可以说是言人人殊。
其中被学界和实践界所公认的当属于第15届环境署理事会于1989年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及1992年“地球宣言”(又称《里约宣言》)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界定: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同时它需要保护后代需求不受损害,不存在侵犯国家主权。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01046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d.png)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在当今社会,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公认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我们面临着许多伦理问题。
本文将诸多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
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伦理问题。
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大规模排放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进而导致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和全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这些影响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也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公平。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面临着伦理责任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采取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不仅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和立法,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减排行动中。
我们应该采取更低碳的能源和交通方式,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减缓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资源消耗资源的消耗问题也是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资源的供给却是有限的。
这引发了资源的竞争与不平等,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资源消耗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转变目前的过度消费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环保和资源节约的原则。
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更加公平和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和共享,减少贫富差距。
三、环境破坏环境破坏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项严重伦理问题。
许多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这不仅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还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福祉。
为了解决环境破坏问题,我们需要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打击环境犯罪行为,同时也需要加强环保教育和意识提高,使更多人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也是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伦理问题之一。
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社会阶级的存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7c3a3a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关系,以维护自然的平衡。
这种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是一致的,都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是一致的,都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物易物”思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物易物”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资源,并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是一致的,都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399e91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a.png)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当代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
2、持续性原则
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32dfd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7.png)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仁爱”、“忠恕之道”,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天人合一”是儒家对生态观念的集中概括,“民胞物与”是儒家对天人关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和合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仁爱;中和位育;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地球村所有百姓的口号和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时,人们开始从所有的人类文明和文化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文化,无疑在中国的历史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仁爱”、“忠恕之道”。
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一)作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爱”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万物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
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
孔子又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孔子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和对待生物的态度,提升到对人们道德要求的高度。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也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悉足以谓仁?”进一步将孔子的“仁者爱人”引申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
(二)“时禁”是儒家生态伦理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古代儒家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
这是儒家伦理核心“仁爱”在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贯彻。
古代儒家学说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猎兽或伐树,而是认为人们有些时候可以做这些事,有些时候不可以做这些事。
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人类的欲望。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日:“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ba26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e.png)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根本,也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重要出发点。
环境伦理是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学科。
它强调人类具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环境伦理不仅关注人类的权益和需要,也将自然界的权益纳入考虑范畴。
我们不能一味地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而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意味着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牺牲未来世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平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确保长期稳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在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其次是环境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废弃物排放和污染物的排放严重破坏了环境质量。
此外,资源过度开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应对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只有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将环保理念贯彻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形成持续的环保行为。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同时,市场机制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行为。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大对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寻找替代能源、减少排放等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环保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地球家园。
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
![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dde5b1dd3383c4bb4cd2da.png)
发展战略一、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既应该明确突出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规定与实践内涵,也应该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价值性和目的性,即它的历史使命与抱负;还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存在方式,即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意识,更是一种人类需要存在的主体性实践方式。
所以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能动调控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系统,是指和谐协调、持续性发展,并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一种生态化实践方式。
只有这种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才能使人们真正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生态伦理的概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可相应的变化。
大约在三百多万年以前,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知之甚少,人的能动作用整体上对于大自然并无多大的影响,这时的人类基本上是受自然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开始了真正的大规模的人作用于自然、征服自然和对自然的改造并逐步取得胜利的时代。
以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
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的必要性(一)生态伦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三个支撑点: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依靠立法执法,三是构建生态伦理。
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保证,生态伦理是软约束。
除了从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上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从伦理道德上关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
在这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生态伦理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生态伦理。
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伦理准则
![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伦理准则](https://img.taocdn.com/s3/m/72d9eda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d.png)
On the Basic Ethic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 苏建军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6-91页
主题词: 可持续发展;基本伦理准则;代内公正;代际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了永久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和梯级发展四个层面的内涵。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以上四个内涵,从伦理学角度看应当贯彻三个基本伦理准则: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代内公正要求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当代人在发展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代际公正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人类与其他物种同生共荣。
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四种伦理观
![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四种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e7a23d5727a5e9856a61a8.png)
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胡比希分析了四种伦理观在对待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上的不同的设想。
尽管大家都赞同“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从四种不同伦理观出发,我们就得到了四种不同的解决方案:(l)义务论伦理观。
要求在价值冲突时,我们的选择必须保证自然的持续存在和人的行为能力的持续存在的完整统一。
人必须对存在的可再生能力负责(汉斯.尤纳斯的存在责任),因而也就是对未来在“自然的”的条件下的生存可能性负责。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未来依靠危机管理,不断地用人工的生存条件代替失去的自然生存条件。
为此,我们必须限制技术的发展,通过“自律”从自然中只索取足够维持我们生活的部分,尽可能多地保存自然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2)功利论伦理观。
着眼于结果即总的利益,认为重要的不是保留现有的自然资源,而是如何让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最大利益。
与理想主义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相比,强调选择性的首要地位,即只要能为后人找到相应的替代品,让他们获得和我们同样的利益,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多地索取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和索取自然的过程本身只有功能没有价值。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物质获取足够的能源,就无需考虑矿石和木材资源的保留。
(3)进化论伦理观。
在可持续发展观上从自然科学一控制论出发,强调系统的进化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其他系统内的生物的功能是等值的。
通过适应环境保持系统的嫡与副嫡之间的平衡,以保持进化系统的稳定。
强调要保证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体系得以延续,未来的人能否获得利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采取一切手段优先确保自然系统的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人工物代替自然物。
(4)契约论伦理学。
这一派以社会科学家为主要代表。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保留社会链接、社会结构的完整性,通过保持我们认为有益的社会传统价值,为个体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人格同一性的形成提供可能。
一旦家庭、传统和宗教范围内的社会化过程从根本上受到损害,就有可能中断社会发展,改变社会的总的系统.。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554bf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b.png)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等。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什么
1.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关系。
2.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涉及跨国界的环境问题解决中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协议”。
4.阶段性原则:涉及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目标或责任的差别.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2.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
它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
3.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胡比希分析了四种伦理观在对待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上的不同的设想。
尽管大家都赞同“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从四种不同伦理观出发,我们就得到了四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l)义务论伦理观。
要求在价值冲突时,我们的选择必须保证自然的持续存在和人的行为能力的持续存在的完整统一。
人必须对存在的可再生能力负责(汉斯.尤纳斯的存在责任),因而也就是对未来在“自然的”的条件下的生存可能性负责。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未来依靠危机管理,不断地用人工的生存条件代替失去的自然生存条件。
为此,我们必须限制技术的发展,通过“自律”从自然中只索取足够维持我们生活的部分,尽可能多地保存自然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2)功利论伦理观。
着眼于结果即总的利益,认为重要的不是保留现有的自然资源,而是如何让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最大利益。
与理想主义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相比,强调选择性的首要地位,即只要能为后人找到相应的替代品,让他们获得和我们同样的利益,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多地索取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和索取自然的过程本身只有功能没有价值。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物质获取足够的能源,就无需考虑矿石和木材资源的保留。
(3)进化论伦理观。
在可持续发展观上从自然科学一控制论出发,强调系统的进化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其他系统内的生物的功能是等值的。
通过适应环境保持系统的嫡与副嫡之间的平衡,以保持进化系统的稳定。
强调要保证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体系得以延续,未来的人能否获得利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采取一切手段优先确保自然系
统的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人工物代替自然物。
(4)契约论伦理学。
这一派以社会科学家为主要代表。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保留社会链接、社会结构的完整性,通过保持我们认为有益的社会传统价值,为个体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人格同一性的形成提供可能。
一旦家庭、传统和宗教范围内的社会化过程从根本上受到损害,就有可能中断社会发展,改变社会的总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