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主体。
全县耕地面积132万亩,常年种植水稻70万亩左右,亩产610kg ,总产42万t 左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全县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米产业发展初具雏形。
但随着稻米消费结构与需求特点的变化,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下大力气,推动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1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区域优势独特
灌云县地处黄海之滨、新沂河下游,属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4479.1℃,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06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9.4h ,年平均降雨量959.4mm ,温、光、水资源极为优越,特别适宜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中熟中粳稻品质和产量形成。
土壤为近代河流冲击和海相沉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层深厚、钾素丰富、保水保肥,灌溉水源达到地表水2级标准,有利于发展优质绿色稻米生产。
1.2稻作技术持续改进
2000年以来,全省水稻品种产量、抗性、品质结
构持续优化,近几年一直以高产优质抗病品种连粳6号、7号、11号,宁粳4号为主,搭配示范种植南
粳2728、南粳9108、徐粳8号等品种(品系),产量稳定在600kg 以上,居全省前列。
在水稻栽培技术上,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水稻集中育插秧等项目实施带动下,水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机插丰产精确定量等栽培技术,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化育供秧机插等专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为水稻增产和绿色生产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3稻米产业化迅速推进
灌云县高度重视优质稻米产业化建设,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及稻米品牌建设。
截至2018年底,创建全国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万亩,稻米类“三品一标”共认证20个,有机稻米认证3个,绿色稻米认证2个,无公害稻米认证16个,在全省率先培育特色大米“五彩米”。
在首届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交易会中灌云县明达苗木发展有限公司“福米糠”大米获得金奖;在第二届“蘇·家缘”杯江苏优质稻米博览会中,“云合苏·叮当河”有机米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连云湾”牌大米获得“江苏好大米银奖”、灌云县五彩米获得“江苏好杂粮金奖”。
东王集乡、四队镇先后获批“味稻小镇”荣誉称号。
全县拥有友富米业、香满园、金香源、明华、三槐堂、明静米、吉米等一批优质化稻米加工企业,产品畅销省内外。
2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2.1优良食味品种欠缺
近年来,灌云县积极引进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三级以上的品种以连粳7号、连粳11号、苏秀9号、苏秀10号等
基金项目:灌云县2018年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孙婷(1989-),女,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E-mail:****************
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孙
婷1冯素飞1伏广成1邢光磊1万玉梅2
(1.灌云县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灌云222200;2.灌云县图河镇农技中心
江苏灌云222224)
摘要:简要分析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现状,阐述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探讨优质品种结构、改进稻作技术、强化品牌创建、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以期提升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灌云;优质稻米;发展对策
33--
为主,华粳5号、宁粳4号等二级大米品种明显减少,种植面积不到20%,而且针对当前消费需求量最多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较少,2018年仅占10%左右,且多为试种阶段。
严重制约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
2.2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灌云县水稻种植以分散小农户为主。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比例较低,导致水稻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水稻品种多杂乱,优良品种推广难度大,难以统一品种和标准化生产,加上从事水稻生产的多为妇女、老人,对新农艺、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采用传统稻作施肥与用药方法,过量施用无机氮肥、化学农药导致稻区水体等环境恶化,使不少土壤因肥力因素失衡而地力逐渐下降,增加了水稻提质增效的难度,导致稻米品质和生态效益下降。
2.3产业化层次仍较低
灌云县稻米加工企业数量虽然繁多,但是竞争力强的企业少,整体呈现小、散、低的现象,部分稻米加工企业未取得“三品一标”,且规模小、档次低、包装简单、产品知名度不高,多数加工企业设备落后,精深加工少。
同时存在部分企业在收购和加工环节无品种及品质分级,不利于稻米的品级提升,生产销售各自为战,形不成拳头品牌,难以在竞争市场胜出。
3灌云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对策
3.1筛选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
按照现代市场对稻米产品“优质、营养、安全、特色”的需求,重点推广适口性好的一、二级优良食味水稻品种。
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及水稻综合示范基地等项目为平台,与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大等水稻育种科研单位合作,大力开展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引进、示范等工作,筛选推广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民普遍认可的优质、高产、适口性突出的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快速提升全县优良水稻品种推广覆盖面。
3.2集成推广稻作新技术体系
要切实加强稻作技术集成与推广,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重点集成推广水稻长秧龄毯苗机插、钵苗机插、肥水调优、水稻清洁高效生产技术等绿色增产攻关模式与配套技术,加强播种、施肥、除草一体化新型机械和高效植保机械、新型收获机械、还田机械等应用,提高技术到位率。
大力推广“水稻+N ”种植模式,以“水稻+N ”、稻田综合种养为重点,加快稻虾、稻鱼、稻鸭、稻蟹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和“水稻+青菜(西篮花)”“水稻+西瓜”“水稻+草莓”等稻菜果轮作模式,持续改善稻田土壤环境,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3.3建设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
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努力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好、生态环境优、技术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规模集中连片,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园、家庭农场集群、产业化示范基地,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推进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促进水稻转型升级。
积极引导稻米加工企业与基地合作,订单种植,统一主用品种和技术模式,实行打造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化规模连片基地,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粮食产业化。
3.4加快推进地方稻米品牌建设
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稻米加工企业参加省市稻米品鉴会、稻米博览会,提高品牌经营意识,加大粮食品牌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绿色品牌,突出创建灌云大米特色品牌,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标准、以及“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稻米产业效益。
需要整合县内稻米加工企业,突出整体优势,成立企业协会,规范全县优质米加工经营秩序,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助推稻米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优质稻米产业建设,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优质稻米产业的长效投入机制、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整合农开扶贫、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同时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向水稻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烘干机械等粮食生产环节倾斜。
参考文献
[1]周正权,李育娟,龚克成.无锡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J].北方水稻,2014(2):79-80.
[2]林忠成,吴福观,许露生.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优质稻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6-87.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