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15K16说明书1-93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315 K16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安装手册
沈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架设前的准备
1.1基本性能参数及主要外形尺寸…………………………………3-11 1.2轨道的铺设…………………………………………………… 12-17 1.3固定式的基础处理及固定支脚的安装……………………… 18-29 1.3.1不同塔身组合对基础产生的安装
1.3.2混凝土基座的示意图
1.3.3固定支脚的安装
1.4压重、配重的结构形式及配置方法
1.4.1压重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 30-33 1.4.2配重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 34-36 1.5在建筑物上的附着
1.5.1附着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37)
1.5.2附着框的配置…………………………………………… 37-38 1.5.3附着框的安装…………………………………………… 39-41 1.6主要组件的重量,基本尺寸及辅助吊车的选取…………… 42-52 1.7电源的安装………………………………………………见第二册第二章:立塔及拆塔
2.1立塔 (53)
2.1.1借用辅助塔吊立塔的程序 (53)
2.1.1.1引言 (53)
2.1.1.2立塔的一般规定 (53)
2.1.1.3立塔的顺序…………………………………………… 53-59 2.1.2立塔的规则
2.1.2.1安放台车………………………………………………… 60-62 2.1.2.2底盘组装及压重的放置………………………………… 63-66 2.1.2.3安装塔身第一节………………………………………… 67-73
2.1.2.4回转支承—驾驶室节的安装…………………………… 74-76 2.1.2.5塔头撑架的安装………………………………………… 77-79 2.1.2.6起重臂和平衡臂的组装………………………………… 80-89 2.1.2.7起重小车和滑轮组的安装……………………………… 90-95 2.1.2.8起重臂和平衡臂的安装…………………………………96-116 2.1.2.9平衡臂的吊装………………………………………… 117-121 2.1.2.10塔身组合…………………………………………… 122-124 2.1.2.11通道安装…………………………………………… 124-129 2.1.12顶升加节准备………………………………………… 130-137 2.1.13顶升前塔机的配平…………………………………… 138-143 2.1.14加节顶升……………………………………………… 144-148 2.1.2.15投入使用前的工作………………………………… 149-155 2.2拆塔
2.2.1拆塔前的准备工作............................................. 156-157 2.2.2塔身拆卸......................................................... 158-160 2.2.3将标准节降至地面 (161)
2.2.4拆除钢丝绳和配重............................................. 161-163 2.2.5起重臂的拆卸................................................... 164-165 2.2.6拉杆和卷扬机的拆卸 (165)
2.2.7平衡臂的拆卸 (169)
2.2.8其它组件的拆卸………………………………………… 169-173
起重臂Jib
可选择的其他安装方式;
采用这些制造方式请与我们公司联系;
S315 K16自升式塔式起重机是上回转自升式起重机,设计新颖,机构先进,性能可靠。
具有轨行、附着、固定和内爬四种使用形式。
该机的最大工作幅度70米,最大起重量16吨,最大起重力矩3150KNm,附着式最大起升高度215.2米,行走式最大起升高度56.6米,内爬式最大起升高度365米。
欢迎广大用户选用;
外形尺寸:
●工作状态下支座反力;
■非工作状态下支座反力;
无吊载,无平衡重,最大起重臂长和最大高度时的机械自重;
★70米臂时其为71.9米,65米臂时其为66.9米;
1.2轨道:
1.2.1、轨道的选择:
轨道的尺寸是根据塔机工作高度所给的台车轮压决定的,轨距是依塔机底架结构决定的。
对所选钢轨说明:轨道剖面开头应适应支撑的台车轮。
轨道最大宽度为67mm ,轨冠稍有磨损的最好,用户应根据钢轨与混凝土轨枕或工字梁联接方式,最大水平的反力或垂直反力选择钢轨的其它尺寸。
水平反力约等于垂直反力的10%。
(1) (2) (3) (4) (1).好,稍有磨损; (2).新轨接触面少; (3).过量磨损; (4).支撑面小,单侧磨损; 1.2.2、轨道的铺设:
轨道的类型可以采用混凝土轨枕轨道和木轨枕轨道两种,混凝土轨枕轨道见图1.2/1,木轨枕轨道见示意图1.2/2(详图由用户根据技术要求自定)。
技术要求:
1.轨道基础的承压能力≥20T/m 2。
2.钢轨安装必须待条形基础砼强度达到70%以上。
3.钢轨采用重轨TG50型钢轨,其尺寸和材质应分别符合GB181—63和YB32—或YB33—60之要求,钢板及螺栓的材质采用GB700—79。
4.两条平行轨道的钢轨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1.5m 以上,钢轨接头处的缝隙为:1≤δ≤3。
5.钢轨安装的允许误差:
(1)钢轨纵向局部长度内相对高差<
1500
1
,全长相对高差<10mm ; (2) 两条钢轨在同一垂直断面处轨距偏差<3mm ;
(3) 两条钢轨在同一垂直断面处轨顶高差<4mm;
6.关于轨道铺设的未详之处按GBJ204—83及TJ—74执行:
说明:
用户若需弯道行驶时,其内轨的最小半径为12m,同时,底盘必须选用弯轨底盘及附件(向我厂特殊订货)。
弯轨示意图见图1.2/3。
图1.2/1最大垂直反力为75t-100t时的钢筋混凝土轨道纵向布筋示意图
图1.2/1(续)最大垂直反力为115t-130t时的钢筋混凝土轨道纵向布筋示意图
注:轨距6米时,最小内轨半径12米。
1.3固定式的基础处理及固定支脚的安装:
本机使用固定式时,应根据所施工建筑物的最大起升高度进行塔身的组合安装,以达到所需起升高度。
不同的塔身组合,将对基础产生不同的压力,因而,利用固定式时,应根据不同的塔身组合进行基础处理,以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1.3.1不同塔身组合对基础产生的载荷见表 1.3/1,用户应根据施工场地的地质和塔身组合进行基础处理,地面承压和钢筋混凝土基座的选择见表1.3/2,地面所能达到的比压值必须大于或等于表列值,即工作或非工作状态基座对地面所产生的比压值应等于或小于表列许用值,对此,请用户特别注意,若有不清,请与我们联系。
1.3.2混凝土基座的示意图分别见图1.3.2/1; 1.3.2/2; 1.3.2/3;1.3.2/4.图中 M —混凝土基座;
101N —基座重量101吨(其余同然); 钢筋根数33
螺纹圆钢
钢筋直径25mm
33
HA 25×620(e :17)
钢筋长度620cm
钢筋间距17cm
其余单位均为cm D —比重
水泥含量:350kg/m 3,水泥标号300#
混凝土基座的钢筋网上下两层钢篦组成,相互用钢丝联接,每层钢筋又由两排互相交叉的钢筋组成。
1.3.3固定支脚的安装
1.3.3/1固定支脚的安装十分重要,必须保证;
(1)、四个支脚的同一高度尺寸的四个销孔的中心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允许公差≤孔间距的
6500
1
,四个孔两两之间的绝对公差值≤0.3;
(2)、尺寸150±5;
(3)、支脚主角钢垂直于基座;公差≤
1000
1
; (4)、基座表面平整,平面度公差在2m ×2m 平面内小于3。
(5)、注意接地
(6)、固定支脚周围的钢筋数量不得减少。
1.3.3/2安装程序:
(1)、根据1.3.1之要求完成基础处理 (2)、根据1.3.2之要求进行基座布筋
(3)、取固定支脚四件,固定框架一件,塔身标准节或塔身第一节及所需联接销,按图1.3.3/1之装配关系在基座中固定。
(4)、按钢筋混凝土的浇灌规程完成浇灌。
注意: (1)混凝土的承压能力需达到90%以上方可进入整机总装;
(2)固定框架只供安装固定支脚之用,整机总装时必须取下。
说明:固定支脚的安装布置图如图1.3.3/2所示。
表1.3/1
TRACTCOMP TRACTCOMP m Kg Kgm Kg Kg Kg Kg Kgm Kg Kg Kg 1+0+19.75720321760352073479918400772839158041510241044774631+1+112.75735221809472205494618622274329158041552740671778361+2+115.75750121862582338510798858575819158041595240299782081+3+118.75765021919682471528489109977309158041728239926785811+4+121.75779921980762604547659376178799158041770739554789531+5+124.75794822045822737568329657380289158041813239181793261+6+127.75809722114872870590489953481779158041871638809796981+7+130.758246221879030026141410264583269158041930138436800711+8+133.758395222649231356429310626984759158041988538064804431+9+136.7585442234592326868044110765862491580411046937691808161+10+139.7586932243091340171890115356877391580411105437319811881+11+142.7588422251988353475833120044892291580411163836946815611+12+145.7589912261284366779871124827907191834681222346106914661+13+148.75914022709783799840061297079220921980412807593571054621+14+1
51.75
92892
281070
3932
88236134682
93699
257894
1339273266120115
ES
R
M ET
ET R
P HS
C H P M 注:
C :塔身组成; H :吊钩高度; P :垂直力; ET :剪力; R :支承反力; TRACK :拉力; COMP :压力;
地面承压力和混凝土块的选择:表1.3/2
塔身组合
塔身截面 2m×2m
基础类
型
起升高度
(m)
M101N M142N M126N M169N M205N M278N
Ps Ps Ps Ps Ps Ps
1+0+1 9.75 1.45 1.36 1.13 1.15 1.06 0.90 1+1+1 12.75 1.49 1.39 1.15 1.17 1.03 0.91 1+2+1 15.75 1.53 1.41 1.18 1.19 1.01 0.92 1+3+1 18.75 1.57 1.44 1.20 1.21 1.02 0.93 1+4+1 21.75 1.62 1.48 1.23 1.23 1.04 0.96 1+5+1 24.75 1.67 1.52 1.26 1.26 1.06 0.95 1+6+1 27.75 1.72 1.55 1.30 1.29 1.08 0.98 1+7+1 30.75 1.78 1.59 1.33 1.31 1.10 0.99 1+8+1 33.75 1.84 1.64 1.37 1.34 1.12 1.01 1+9+1 36.75 1.91 1.68 1.41 1.38 1.15 1.03 1+10+1 39.75 1.98 1.73 1.45 1.41 1.17 1.11 1+11+1 42.75 2.06 1.79 1.49 1.44 1.19 1.17 1+12+1 45.75 2.14 1.84 1.54 1.48 1.22 1.12 1+13+1 48.75 2.23 1.90 1.59 1.52 1.25 1.11 1+14+1 51.75 2.33 1.97 1.65 1.56 1.28 1.13 1+15+1
1+16+1
1+17+1
※① M为钢筋混凝土基座
②PS为地面许用比压 Kg/[cm]2
塔身组合基座类型与地面许用比压的关系
1.4压重、配重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方法
1.4.1压重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
压重由一个或多个钢筋混凝土块组成,压重块在底盘上应对称放置,每层压重块分别标示字母A或B或C等。
压重块按表1.4.1/1之规定配置,并进行固定。
压重块分为C型D型两种规格,见图1.4.1/2及1.4.1/3。
压重块的钢筋编排及混凝土浇注等制作工作由用户自理。
1.4.2配重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
配重是由几个钢筋混凝土块E和F组成,变换组合,即可为不同的起重臂长提供适当的配重,将其悬挂在平衡臂端,见图1.4.2/1及图1.4.2/2。
配重块由用户自理,施工示意图见1.4.2/3。
为了制作符合重量公差±50Kg的配重块,可根据所用混凝土的比重改变尺寸A(见30页表)。
每块配重均需过秤,并用红漆在侧面标明。
图1.4.2/1为起升机构为70RCS机构配重的配置
图1.4.2/1
起重臂长度(m)40 45 50 55 60 65 70 平衡臂长度(m)21.2 21.2 21.2 21.2 21.2 21.2 21.2
配重(工作和加节时用)配重块数3F+1E 2F+4E 4F+2E 5F+1E 6F 2S9+4F 3S9+3F 重量(T)11.1 13.45 16.05 17.35 18.65 20.40 21.35
注:F=3.1T±50Kg; E=1.8T±50Kg; S9=4T±50Kg;
型号长度比重
2.2 2.3 2.4 2.5
F
X 240 230 220 210
E 138 132 127 122 S9 310 296 285 273
图1.4.2/3配重结构示意图:
图1.4.2/3配重结构件样图及明细表
1.5 在建筑物上的附着
用户在使用时,若起升高度超过轨行式或固定式所规定的最大起升高度时,则必须采取附着措施,可以采用拉索与地面固定,也可以采用钢性附着框与建筑物连接。
本说明书只涉及与建筑物的刚性附着问题。
1.5.1附着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如果是行走式,将其开至附着位置后夹紧轨钳,并断开行走机构的电源。
有时为了安装附着框的方便,需加装一节塔身调整节(需另行订货)
附着框可由我们提供,用户订货时提出。
当需要最大起升高度时,则必须符合特殊工况的要求,用户可向我们提出咨询。
1.5.2附着框的配置。
见图1.5/1
附着框以上最多允许安装12个标准节。
两个附着框之间标准节数为9。
最多可以安装到五个附着框,此时需向我们提出咨询。
自由直立高度 1个附着框高度 2个附着框高度
图1.5/1 附着框与起升高度关系示意图
(5个附着高度可达195m)
1.5.3 附着框的安装
装配示意图见1.5/2及图1.5/3
装配程序
(1)将标准扶梯从需装附着框的塔身标准节上卸下;
(2)在地面将侧梁1.2卸下并装在前梁3上(用轴销固定);
(3)将前梁提升至所需安装高度(面向建筑物),并将其挂在塔身中间的水平腹杆上{见1.5/2局部图(A)};
(4)将侧梁1、2拆回,并用轴销5固定.
(5)将后梁6提升到位,并用轴销7与侧梁1、2分别固定;
(6)逐个提升并安装托架8、9、10、11并分别与件1、2、3和6逐个销联起来。
(7)销联斜撑杆12
(8)检查附着框是否水平,必要时应重调;
(9)放入楔块1(见图1.5/3)并适当加力,使与塔身贴紧.
(10)放入楔块2并将其敲入缝隙内(见图1.5/3A局部);
(11)检查各楔块的装配,均应达到无缝隙和准确之要求;
(12)各种件装配合格后装上专用扶梯及其背圈,见局部图B;
(13)销联所需附着杆。
1.6 主要组件的重量,基本尺寸及辅助吊车的选取。
主要组件的装配关系如图1.6/1所示。
各主要组件的基本尺寸及重量分别见图1.6/2、 1.6/6b
各主要组件的重量及安装时所需起升高度见表1.6/7
从表1.6/7中可见安装时,最大组件(70米起重臂)重量为15.2吨,所需最大起升高度为28.6米,所需最小工作幅度为8米,因而安装时所选辅助吊车的最大起重能力应大于16吨,最小工作幅度不得小于8米,最大起升高度不得小于28.6米,同时,最好选用轮式吊车,以便获得较好的机动性。
1.7电源的安装(见第二册的有关部份)
图1.6/1主要组件的装配关系:
起升机构
Kg 70Rcs30 1890 55LVF 2970
图1.6/6a起重臂各部重量及尺寸一缆表
图1.6/6a起重臂各部重量及尺寸一缆表(续)
图1.6/6b起重臂各部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