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道看60年医疗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有道看60年医疗变迁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老病死,疾病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

有了病,就要看病,就要去医院,就要吃药、打针。

建国初期,医院少、医护人员少、医药少。

那时,医生的数量和人口总量不成比例,看病难自然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在那个背景下,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每个大夫走街串巷,大病小情必须通治。

以至于到最后,都变成了全科大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可以说是国家医疗体系的主力军。

正因为走街串巷,总是要去挨家挨户的走,所以得了“赤脚医生”这么个称号。

直到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后,乡村医生必须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才以此划上了句号。

从诸多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赤脚医生为新中国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解了燃眉之急。

六七十年代的平房地区,只有一家平房医院,村民们更多的是靠医疗队和赤脚医生看病。

当时,20几位赤脚医生就担起了整个平房地区的医疗重担。

以至于如今,人们谈论起赤脚医生,仍然怀着一种尊重和感谢的心情,因为有很多人祖孙3代都吃同一个医生的药。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原有的合作医疗体系被打破,新的医院开始建立,新的药厂开始开工,缺医少药的日子得到了大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