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海洋探测装备国产化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端海洋探测装备国产化之路
施璟
【期刊名称】《机电设备》
【年(卷),期】2016(033)001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施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将着重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能力,统筹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
而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探测技术一般可分为海洋环境观测技术、水文与环境监测设备、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水下工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图1)等。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探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海洋探测技术不能停留在浅水区域探测的水平,我国要发展用于深远海探测的高端海洋探测装备。
而目前,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的国产化之路却布满荆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国产海洋探测技术起步较晚,高端海洋探测装备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
当前,我国深远海探测装备仍处在装备集成创新阶段,90%以上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国内用户在选择国外进口产品时,不得不接受其价格高、供货周期长、服务响应慢等问题。
另外,进口产品长期占领国内市场的现实使得国内用户较难接受国产设备,致使国内企业缺少研发动力。
►科研体制尚需完善,较难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与产业化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是海洋探测技术的研发主力军,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这支科研队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已相当扎实。
目前,国产高端探测设备遭遇的难题存在于产业化的环节。
首先,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一条件就将许多企业拒之门外;其次,在产品化的过程中,许多关键元器件在材料与制造工艺上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导致产品的使用寿命、测量精度等达不到预期水平;最后,即使科研成果实现了产品化,但由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将技术一次性转让给公司,导致产品的后续研发遭遇阻碍。
而科研单位则由于体制原因,往往无法将产品推广到市场。
►中小型企业发展较慢,遭遇资金与人才等多方面难题
海洋装备研发门槛高、研发周期较长、耗资大,而当前的市场规模却十分有限,且有限的市场还被国外产品占据了很大一块。
许多中小型公司虽看到了海洋探测市场的未来,并致力于研发自主产权探测技术,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缺乏研发资金、人才,同时缺乏试验设备及试验平台。
许多中小型企业把销售国外代理产品所得利润投入自主产品的研发,研发的道路走得非常艰难。
同时,海洋探测类人才更愿意选择进入科研院所,使得海洋装备产业链条无法健全发展。
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夯实基础,使国产化装备取得客户信赖
虽然我国海洋探测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却很迅速。
相比进口产品,国产化产品除了具有相当的性价比优势外,还能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
服务。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海洋开发,中国海洋探测装备的需求将非常大,原有的低效率探测技术也将被新技术替代,如果能出现可靠的国产自主品牌产品,必将受到国内用户的欢迎。
因此,国内厂商应抓住这个机遇,从技术、制造工艺、材料等方面着手,将产品做得更加精准、可靠,从而获得客户的信赖,慢慢改变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
►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力求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应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海洋技术产业联盟。
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资本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学和技术的创造性是其主要的关注点;而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来说,新产品性能是否稳定、成本是否合理、能否实现量产、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果科研成果不能与产业资本结合,那么科研成果就很难实现转化,创新就无法得到实际应用。
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吸纳企业公司和社会资金成立学校董事会,建立高校高科技企业;高校与地区实行全方位合作等,这种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致力于培养高端海洋探测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国内有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与海洋探测相关的专业与课程,这些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端海洋人才,这是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国家应破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打破人才流动中的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要真正实现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的国产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国内一批高新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已初露端倪。
第三届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OI China进行的“2015 OI中国人气新品奖评选”活动选出了最受行业用户关注
的五大人气新品,其中包括:
1)由中海达与中科院声学所成立的海洋水声测量技术联合实验室研发的iBeam
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该系统在分辨率、测深精度、整机性能等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杭州腾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海豚水下北斗信标,搭载于各种水下监测平台之上,随平台下潜,当水下监测平台发生意外上浮事件后,系统会自动打开内部北斗定位装置,向中心站发送当前经纬度及时间信息,同时还可接收中心站发送的各种指令。
另可单独上浮发送经纬度和监测数据,也可接收自毁命令;
3)北京蓝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侧扫声纳,该产品时全球第一款具有黑匣子搜索功能的侧扫声纳,中国第一款商用便携式侧扫声纳;
4)苏州桑泰海洋仪器研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合成孔径声呐,合成孔径声呐是一种新型水下高分辨率声学成像声呐,该成像系统具有分辨率高且分辨率与探测距离无关的优点,对远距离目标成像时,其成像分辨率是传统侧扫声呐的8倍~20倍,其低频型号可以用于管线、电缆、光缆等掩埋目标进行探测;
5)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LE2000海洋无人测量船,LE2000海洋无
人测量船为我国第一代面向海洋应用环境设计的无人智能平台。
该平台可搭载市面上主流的多波束测深系统、单波束测深系统以及ADCP、侧扫等海洋测量勘探设备。
这是海洋探测最好的时代!国家战略的大力支持加上几代海洋探测人的技术积累,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改变核心部件依靠进口的局面,逐步实现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的国产化。
(本文参考了中海达公司《定位》杂志与朱心科等发表的“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发展探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