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50(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统一
夺河套、占阴山
秦朝直道
北 方 地 区
修建直道
万里长城
修建万里长城
辽东
临洮
长城 东 海
陇西
西南夷
岭南
南海
■海内为郡县■
(一)地方——郡县制
郡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郡守。
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郡, 后扩展到40余郡。 郡下设县。 县下设乡、里、亭。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4.北宋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 (2)为制约宰相又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 使、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军 权和 财权 。 5.元朝: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行 使宰相职权。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 察举制 ,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实行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 依靠门第 不 重才能。 3.隋至元 (1)措施:科举制。 (2)作用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手中集中到 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整合
考点一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的认识
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 增强 (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 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2)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 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朝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 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 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 议是。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一、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1.汉朝 (1)背景:汉初的 封国 有时对抗朝廷。 (2)措施 七国之乱 ”。 ①汉武帝平定“ ②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3)结果: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加 强。 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 藩镇割据 ,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唐朝时将相权分割,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 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 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 帝得以独揽大权。 (5)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内阁,君主 专制权力大为增强。 (6)清朝康熙帝设南书房以限制议政王大臣会 议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考点整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唐代谏官 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 约,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谏官由皇帝 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谏官向皇 帝负责,故C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对比唐代和宋 代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可知,宋代的君主专制 进一步强化。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二、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地位低的人担任 尚书令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三省体制。 3.隋唐 (1)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 执行 。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案例一】 (2010· 广东)唐代和宋代都 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 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 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知 识 研 读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2.地方: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 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 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 体现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政治 制度是政治的载体,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和运作 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其演变发 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性质 相适应的。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四、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妨碍了皇权的高 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 和丞 相,以 六部 分理政务,对皇帝负责。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 事务繁忙。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②明太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 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后来大学士有了 票拟权 ,内阁地位提高。 (3)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或 决策 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五、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 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1)康熙帝设 南书房 参与机要事务。 (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①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 品级不 高,跪受笔录。 ②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 加强,中央 集权进一步巩固。
知 识 研 读
知 识 研பைடு நூலகம்读
知识梳理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 兵权 收归中央,充 实中央禁军 。 ②行政: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 中央 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 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4.元朝 (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①河北、 山西 、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实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宣慰司 边远民族地区设 。 (3)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 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
夺河套、占阴山
秦朝直道
北 方 地 区
修建直道
万里长城
修建万里长城
辽东
临洮
长城 东 海
陇西
西南夷
岭南
南海
■海内为郡县■
(一)地方——郡县制
郡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郡守。
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郡, 后扩展到40余郡。 郡下设县。 县下设乡、里、亭。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4.北宋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 (2)为制约宰相又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 使、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军 权和 财权 。 5.元朝: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行 使宰相职权。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 察举制 ,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实行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 依靠门第 不 重才能。 3.隋至元 (1)措施:科举制。 (2)作用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手中集中到 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整合
考点一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的认识
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 增强 (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 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2)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 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朝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 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 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 议是。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一、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1.汉朝 (1)背景:汉初的 封国 有时对抗朝廷。 (2)措施 七国之乱 ”。 ①汉武帝平定“ ②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3)结果: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加 强。 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 藩镇割据 ,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唐朝时将相权分割,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 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 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 帝得以独揽大权。 (5)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内阁,君主 专制权力大为增强。 (6)清朝康熙帝设南书房以限制议政王大臣会 议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考点整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唐代谏官 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 约,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谏官由皇帝 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谏官向皇 帝负责,故C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对比唐代和宋 代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可知,宋代的君主专制 进一步强化。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二、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地位低的人担任 尚书令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三省体制。 3.隋唐 (1)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 执行 。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案例一】 (2010· 广东)唐代和宋代都 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 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 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知 识 研 读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2.地方: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 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 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 体现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政治 制度是政治的载体,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和运作 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其演变发 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性质 相适应的。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四、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妨碍了皇权的高 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 和丞 相,以 六部 分理政务,对皇帝负责。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 事务繁忙。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②明太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 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后来大学士有了 票拟权 ,内阁地位提高。 (3)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或 决策 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五、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 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1)康熙帝设 南书房 参与机要事务。 (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①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 品级不 高,跪受笔录。 ②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 加强,中央 集权进一步巩固。
知 识 研 读
知 识 研பைடு நூலகம்读
知识梳理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 兵权 收归中央,充 实中央禁军 。 ②行政: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 中央 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 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4.元朝 (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①河北、 山西 、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实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宣慰司 边远民族地区设 。 (3)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 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