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比仇恨。
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圆明园是怎么样一座园林。
是举世闻名、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二是写了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作者运用一美一凄的写作特点,使人们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课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语文学习知识和能力维度、语文学习方法和过程维度来安排课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按照以上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1、由通读课文到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画出重点字词)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中体悟情感
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学会排比的重要性和作用。
4、把阅读、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5、背诵课文3-4段
其中3、4点为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根据课文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
在授课中借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比较视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代讲、集体讨论的方法
读是阅读中最主要的,教学生读通、读懂,自己从中获得知识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的多。
集体讨论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加,同时互相交流能使学生萌生自己探知的意识。
3、讲授法
我将指领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如仍不能化解,那么我将进行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彻底、更快、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正是为了以后不需要教。
因此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教材运用读、思、划、议、提的方法教学。
(一)复习导入课文
1、指领学生写“圆明园”
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
让学生连续读,在此时写板书“圆明园。
”
2、写板书“的毁灭”
提问学生在写“圆明园”和写“的毁灭”的时候表情有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不是因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和第五段,作者运用了一美一凄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毁灭之前和之后的巨变。
同学们是不是想详细的了解圆明园是怎么样的一个园林?是如何辉煌的呢?从
而引出今日的新课。
理由:把本文情感蕴含在板书之内,确立学生提笔练字的好习惯,也从而引出本节新课。
(二)学生通读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利用各种方式读的过程中得出经验和悟出道理。
布置的要求如下:
2、对重点字词句进行反复揣度,从中无处情感。
理由:使学生养成做记号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抓到重点,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运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精讲课文2、3、4自然段
第二段:
指名读,读后让同学们围绕“众星拱月”这个词开动思维,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上、形象的比喻出圆明园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圆明园的布局就像晚上的夜空,月亮周围分散着众多的小星星,也就是说圆明园以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个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各种小园。
第三段:
学生读,齐读。
提问学生此段共有几句话,再分别找人来读。
问此段都写了什么?同学们将按课文内容回答。
继续提问此段一共有几个“有”字?如果这8个“有”所包含的东西全部存在,那么你应该如何读?让学生通过理解自己读。
读后引导学生说出应当读出自豪和骄傲的口气,然后教师范读。
之后学习此段运用排比和关联词的重要性和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语言。
在此期间完成板书:有...还有(7有)
第四段:
教师略讲,学生自学
让学生读后,回答此段主要讲的是圆明园之中都有什么?
在学生回答都是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同时写板书:上自
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提问:那么古人的智慧有多少呢?让学生了解,我国自古就是世界文化强国,文化举世闻名。
园内奇珍异宝无数。
五、历史再现、激荡情感
通过上面几段对圆明园未毁灭前的具体学习,笔锋一转来观看视频。
1、播放圆明园毁灭后在原址上逐渐还原的动画视频
2、提问学生这把火烧掉的是什么?
指导学生开动思维从最表层的文物、园林上升到烧掉的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国人的尊严
让学生产生激愤的心情。
3、在奠定情感基调的同时让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了解圆明园的重大损失,使其刻骨铭心。
六、激发爱国情感,产生振兴祖国愿望并布置作业
提问学生圆明园真正被毁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英法联军从大洋彼岸千里迢迢跑来中国抢夺践踏?
为何中国当时不反抗呢?我们的军队哪里去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对侵略者践踏圆明园的憎恨,激发对振兴祖国的决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刻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留下作文,让同学们有话可说。
作业题目是以“我想对xx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的对象可是侵略者、中国、同学、自己等。
只要书法出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即可。
文章当中要求运用到本节课所学的排比句式和关联词。
七、板书设计
一、圆明园的毁灭
二、“众星拱月”(布局)
三、有···还有···(7有)(排比句)
四、上自···下至···(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讲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它过去是一座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残垣断壁、一片灰烬。
这篇课文流露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强烈仇恨。
根据本教材的育人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我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学习写文章要有中心”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我在新授前,凭借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
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
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4、以练促读法:根据高年级语文教学“读、讲、练”结合的特点。
在剖析重点段后,我出示课后思考、练习,学生练习之后,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
三、说学法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
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提(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准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圆明园当年的景观。
第二课时:剖析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想象圆明园当年的美丽景色,体会忠思想。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指导背诵,并进行片断训练。
这里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分五个环节进行。
1、复习旧课:
这节课开始,我在听写词语后,鼓励学生说说圆明园当年的景观。
我相机板书(建筑宏伟、博物馆)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理解新课打下基础。
2、出示学习目标:
⑴ 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想象圆明园的美丽景色。
⑵ 选择课文的中心思想。
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方向,提示本课时教与学的内容。
为了使目标意识化,我指名读目标。
3、剖析重点段,展开思维,概括中心: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⑴ 观察是学生习作的开端。
我让学生观察圆明园被毁后的插图,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体会。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进行小结: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化为灰烬,这都是侵略者一手造成的。
这时学生的情感变化了,为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⑵ 学生默读第三部分,讨论:文中是用哪三个字来说帝国主义侵略者毁掉圆明园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掠、毁、烧),再让学生讨论:侵略者是怎样掠,怎样毁,怎样烧的?并划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朗读这一段。
最后我及时小结刚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
⑶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我准备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损失了么?找出最能说明损失大的词语。
在学生理解了第二、三两部分的内容之后,估计学生会找出答案。
在学生回答后,我再小结并板书(化为灰烬)。
4、回归整体,提出疑难: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在剖析重点段后,为了回归整体,我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三种中心思想,让学生选择。
这样做,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下节课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打下基础。
然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从读中回归整体。
俗话说:会质疑才是会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我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释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5、总结升华:
总结旨在巩固,贵在升华。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受到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化为灰烬。
希望同学们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达到意犹未尽的作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全部完成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3
一、说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的行经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篇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文中所描写的许多景观现在已经遗失,圆明园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从“三个维度”来整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同时,根据教材内容本身所具有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合课程资源,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丽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更能激发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联系紧密,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因而通过阅读后,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他昔日的辉煌景象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依据这节课本身的特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为: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激情。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陶醉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同时,透过辉煌背后看到毁灭后的沧桑,既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体验“痛的让人心碎”。
(一)、揭示课题、奠定基调
上课伊始,让学生举起右手一起写下圆满无缺的“园”,光明普照的“明,”万园之园的“园”。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板书:毁灭。
此时,读课题时,学生心中有了初步的感受:愤怒、可恨。
带着这样的情感,重新走进圆明园一睹圆明园昔日的风采,学生心中涌动的不仅有观景时的陶醉,还有美景被毁后的痛惜。
(二)、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圆明园内究竟有什么?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从它的整体布局说起。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布局。
那么,这个众星拱月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以外,利用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其次,圆明园内有风格各异的建筑。
而每一处景物又都是那样精妙绝伦,美伦美焕。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胜,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还有许多是根据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所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
单凭解读文本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
这里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圆明园光著名的景点就有四十多处,那么要写尽园内所有的景色需要多少个“有”?可见,圆明园美景是写不完道不尽的。
接着,课件播放圆明园内的20多处景观,并配上曲子《平湖秋月》。
这时,再去读该重点句,学生就能体验到那种“漫游”的境界了。
再次,圆明园内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2300多年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东西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此时用课件呈现部分珍宝的图片,使昔日圆明园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
这时候,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到圆明园不光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评价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在这个基础上补充资料: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
那么,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它真正拥有的是什么?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更是一种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不可估量的万园之园,被两个狗强盗毁灭了,被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此时此刻,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感到心痛、愤怒,痛惜那曾经光彩夺目现在却化为一片灰烬的圆明园。
于是在充分感悟到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后,再去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痛、一种恨。
(三)、体会不可估量的损失
应该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祖国文化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
然而,它带给中国人民的更是一种痛彻心肺的耻辱,是仇恨的怒火,是警醒,是奋发。
当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到圆明园被毁的经过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再配上悲愤激昂的《江河水》,学生亲眼目睹昔日光彩夺目的圆明园被抢、被烧、被毁,最后只留下断壁残垣在风中哀叹,心不能不为之一动。
师生再创造性改编2—4自然段,昔日的“有……有……有……”变成毁灭后的
“没有……没有……没有……”,面对曾经美好的一切都化为灰烬,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朝政府的昏庸无能、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倾泻而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
圆明园毁灭了,那么它被烧毁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烧不毁的又是什么?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4
一、解读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选自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第七组的21课,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本文是一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精读课文。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以及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是: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二、目标制定: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也比较多,因此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于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向别人请教等等的方式获取大量有关圆明园毁灭的史料。
上课时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因此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爱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又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①认识了6
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殿堂、损失、销毁等词语。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①以读激情,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②通过查阅圆明园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第二课时:
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辅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在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四、教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朗读法、情境法、拓展法这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
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情境法
多媒体集文字、声像于一身,它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