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高二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20XX年5月29日)
第Ⅰ卷(选择题 45分)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蓦(mò)地绽(zhàn)放柏(bǎi)树精神抖擞(sǒu)
B、夹(jiá)袄骨(gú)头洁癖(pǐ)毛骨悚(sǒng)然
C、媚(mèi)眼撒(sā)娇足迹(jī)转瞬(shùn)即逝
D、成绩(jī)棱(léng)角关卡(kǎ)依山傍(bàng)水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竹篙毫发熄灯涣散
B、腰肢单纯精彩沙摊
C、网络碗碟恍惚皇历
D、装潢贯穿灌溉妨碍
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的部分。

②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A、重要主要所以
B、主要重要所以
C、重要主要因为
D、主要重要因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贵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穷无尽
....地延展开去。

B、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
....,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C、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
....,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

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
....”,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

B、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

C、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D、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识别和发现地面目标。

B、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和各种小吃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听来都是人声。

C、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感到不断地痛苦。

D、今天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奇迹是他的祖先做梦也想不到的。

7、下列句子中运用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
A、东山岛上何以蝴蝶少?我只能杜撰出这样的原因:地理位置使然。

B、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C、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D、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道(包括北边翻阅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著名的片段。

B、《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文中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恶习,提出了“从师”的主张。

“昌黎先生”即王安石。

C、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戏剧作家。

四幕话剧《雷雨》就是他的成名作,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状况。

D、《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留给后世的惊人之作,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2题。

(12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9、对诗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的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B、第二句描写环境,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无管弦”指没有歌妓弹奏以助兴,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两句则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10、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琵琶女弹奏声音的沉重,“切切”形容琵琶女弹奏声音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形容音乐的婉转流利。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音乐。

1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高手,不屑见官人。

C、身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生人。

1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苦。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

(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呜呼!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羞耻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B、小时候学的(东西),长达后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C、小时候学的(东西),长达后(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D、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105分)
四、默写填空(7分)
16、⑴,使我不得开心颜。

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⑶,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⑸、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五、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选段,按要求回答17~26题。

(一)(13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7、选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绘故都的秋?(3分)
18、在文中找出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词语。

(3分)
19、文中第二段写到了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什么?(3分)
20、作者写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15分)
①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②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④“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⑤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⑥“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2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⑴攫取—
⑵置之度外—
22、文中②③两段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述。

(3分)
23、文中第⑤段作者刻画“黑的人”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黑的人”怎样的性格?(4分)
24、第⑥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六、作文(70分)
25、某校学生会将于20XX年5月4日在学校篮球场举行迎“五四”篮球比赛,请你为这次篮球比赛拟一则海报。

要求:格式正确(5分),内容完整(5分)。

26、理想是指南针,给陷入迷雾的人们引导方向;理想是路,引导你到黎明:理想是风浪的小船,带领着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有了理想,生活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人生才有价值。

要求以上面这句话作开头,围绕“梦想”的话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中心必须突出,思路清晰,卷面干净。

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20XX年5月29日)
第Ⅰ卷(选择题 45分)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A、蓦(mò)地绽(zhàn)放柏(bǎi)树精神抖擞(sǒu)
B、夹(jiá)袄骨(gú)头洁癖(pǐ)毛骨悚(sǒng)然
C、媚(mèi)眼撒(sā)娇足迹(jī)转瞬(shùn)即逝
D、成绩(jī)棱(léng)角关卡(kǎ)依山傍(bàng)水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B
A、竹篙毫发熄灯涣散
B、腰肢单纯精彩沙摊
C、网络碗碟恍惚皇历
D、装潢贯穿灌溉妨碍
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的部分。

②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A、重要主要所以
B、主要重要所以
C、重要主要因为
D、主要重要因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贵有错误的一项是A
A、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穷无尽
....地延展开去。

(改为无边无际)
B、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
....,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C、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
....,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

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
....”,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D
A、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

B、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

C、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D、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D
A、由于受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识别和发现地面目标。

B、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和各种小吃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听来都是人声。

C、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感到不断地痛苦。

D、今天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奇迹是他的祖先做梦也想不到的。

7、下列句子中运用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B
A、东山岛上何以蝴蝶少?我只能杜撰出这样的原因:地理位置使然。

B、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C、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D、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道(包括北边翻阅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B
A、《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著名的片段。

B、《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文中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恶习,提出了“从师”的主张。

“昌黎先生”即王安石。

C、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戏剧作家。

四幕话剧《雷雨》就是他的成名作,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状况。

D、《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留给后世的惊人之作,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2题。

(12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9、对诗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第一句概括的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B、第二句描写环境,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无管弦”指没有歌妓弹奏以助兴,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两句则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10、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嘈嘈”形容琵琶女弹奏声音的沉重,“切切”形容琵琶女弹奏声音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形容音乐的婉转流利。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音乐。

1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高手,不屑见官人。

C、身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生人。

1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C
A、以景色的宁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苦。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

(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呜呼!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羞耻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B
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
A、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B、小时候学的(东西),长达后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C、小时候学的(东西),长达后(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D、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105分)
四、默写填空(7分)
16、默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⑸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五、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选段,按要求回答17~26题。

(一)(13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7、选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绘故都的秋?(3分)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

18、在文中找出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词语。

(3分)
清、静、悲凉
19、文中第二段写到了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什么?(3分)
写南国之秋的“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0、作者写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突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15分)
①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②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④“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⑤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