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产业的问题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产业的问题与现状
静脉产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日本,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
在资源匮乏的今天,提倡静脉产业,构建静脉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
静脉产业的概念
静脉产业是相对于“动脉产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而言的,又被成为垃圾处理产业,已被世界经济组织列为21世纪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就像人体通过静脉回收旧血液并再造新鲜血液一样,将社会生活产生的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乃至转换为再生资源。
静脉产业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为:将产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经过回收、分拣、再生、加工等过程,转换为再生资源或再生产品,重新进入消费领域。
静脉产业的核心是保障环境安全和国土安全,其发展是以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和公众参与为重点;发展静脉产业就是要在减少污染物“输出流量”的同时,减少“污染存量”。
发展静脉产业的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有资料显示,现己达到年产生量1. 35亿吨,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
由于全国垃圾处理能力有限,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仅为5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正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国内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发展面临的是资源日益短缺和环境破坏加剧两大突出矛盾。
而垃圾是人们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处理不好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要把垃圾当作是惟一不断增长的资源来认识,把垃圾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规划。
当前,发展静脉产业对有效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解决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静脉产业的问题与现状
市场环境问题
首先,全国目前现有的静脉产业总规模偏小,大部分企业缺乏规模效益,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标准化、系统化、成套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部分己实施的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存在生产环节不能相互衔接和配合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生产过程的不连续,使基础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等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此外,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中国长期以来将城市垃圾处理作为公益事业,在经费上几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地方政府在对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缺
乏长远的统筹规划,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同时,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缺乏对公众的透明度。
在建设项目时具有盲目性,往往忽视质量,没有科学评估,导致重复建设。
思想意识问题
居民的垃圾投放行为不规范,虽然全民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但在垃圾投放方面,居民仍没有认识到垃圾处理从源头做起的意义,不能遵守有关废弃物使用管理条例,认为垃圾的袋装、分类投放麻烦。
管理体制问题
尽管,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进行了垃圾处理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引入了企业化管理体制,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现行体制的约束,垃圾处理体制的改革幅度不很大,许多地方城镇垃圾处理还是由政府承担的“事业”或处于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的过渡阶段,管理不规范,尚未建立系统的生产作业体系和缺乏完整的经济核算制度。
而事实上,城市环境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城市中产生垃圾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将垃圾排放到公共环境中,造成公共损失,增加了公共费用,他们都应承担支付消除环境污染成本的义务。
技术问题
静脉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虽然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技术较过去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目前研究开发的范围还不宽,深度不够,专业科研机构不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也缺乏措施、手段和力度。
垃圾处理技术较为简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大多采用混合处理的方法,不进行分类,导致侵占土地现象严重,对农田破坏极大,而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的垃圾会破坏土壤的化学性质,肥力降低,处理过程风险很高,易出现二次污染现象。
同时,设施处理能力普遍较小,不能形成经济规模,造成投资综合效益较低,而且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后,许多“企业”的产品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