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青岛高二检测)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答案 B
解析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正确。
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效忠,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A、B、D不符合题意。
3.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
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并结合所学,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包括“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可知A项正确。
4.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 D
解析关键信息: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
由此可知选D项。
5.(2018·绵阳高二检测)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5年”可知是在国民革命期间,作者思考的是关于中国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所以C正确。
6.(2018·潍坊高二检测)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
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 C
解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正确。
7.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论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
”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倡民主联合执政,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
8.(2018·乐山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 C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起点,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探索和先行,故C正确。
9.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A.“南方谈话”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和思想。
邓小平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结论,揭开了全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10.下图是1985年9月23日《时代》周刊封面。
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根据邓小平两侧不同的画面,对这期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答案 D
解析中国仍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已经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标题中“马克思”是指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摆脱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开创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道路,故D项正确。
11.(2017·九江月考)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 C
解析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关于国际局势的论断,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C项。
12.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共同点是()
A.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问题
B.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 D
解析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故A项错误;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些理论成果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两个大题,其中13、14题各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它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利的。
——孙中山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
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8分)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表面上看来,他非常温和豪放,然而其中贯穿着激烈的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敏锐高深的智慧。
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举世无双的巨人吧。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作出了积极评价。
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指什么?孙中山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摘抄原材料不得分)1924年后,孙中山在解决该问题上有什么新主张?(6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敏锐高深的智慧”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解放斗争中”的主要体现。
(8分)
(3)材料三中外国学者对邓小平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
答案(1)贫富分化问题严重。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提出实行“耕
者有其田”。
(2)创造性地提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符合。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缔造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