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误区
作者:徐寿明
来源:《教师·下》2012年第11期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对高中生爱国主义思想、基本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
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一、狭隘的爱国主义倾向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一个民族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就可以战胜困难,赢得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
当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可能有意无意地陷入狭隘的爱国主义误区。
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一老师问学生爽不爽,学生们可能联想到美军导弹袭击驻南领事馆事件,学生们齐声回答“爽!”以开心代之以同情,存在很明显的报复心理。
比如讲到韩国、越南等国时,一老师不屑一顾地说:“哼,想当初,它们都是我国的藩邦小国,年年来朝,岁岁进贡!”可见,狭隘的爱国主义其实质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极端的心态,它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诉求,忽视其他民族发出的不同声音,对其采取漠视甚至仇视的态度,偏离了民族发展的正常轨道。
《青年参考》主笔黄章晋指出:“狭隘民族主义看到了真问题——开放时代的民族认同、全球竞争中的国家利益,却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仇恨、封闭与保守复古。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托克维尔曾把爱国主义区分为本能的和富有理智的。
他指出,本能的爱国主义把国家人格化,视君主为国家化身。
这是一种轻率的激情,风行于旧秩序尚未受到怀疑之时,它能暂时激起强大的力量,却难以持久。
富有理智的爱国主义来自真正的理解,在法律帮助下成长,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它坚定而持久。
通过对富有理智的爱国主义所作的界说,托克维尔从国家与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系上揭示了持久爱国心的真实源泉。
今天,从那些以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保护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安全为立国原则的国度,从那些到处都能使人感到有祖国存在的地方,我们很容易发现:无须宣传、无须灌输,人们身上自发的就广泛具有这样的爱国热忱。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中美之间时有冲突,如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等。
面对美国盛气凌人之势,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
近年来,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在中国东海、南海问题上插手,企图十分明显。
目前,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中,
菲律宾态度蛮横,与美国的支持不无关系。
此外,中美关系中还有一个敏感的问题,即台湾问题,它牵扯着中国民众的神经。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严守其中美建交时的承诺也严重影响着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里饱受了屈辱和欺凌,同时,中华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耻辱意识。
今天,在中美关系的冲突中,中国民众越来越感到美帝国主义又来挑衅、欺辱中国了。
美国的所作所为很容易让中国民众联想起历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美援朝等事件。
新仇加上旧恨,民族耻辱意识被进一步激发,这很容易使狭隘的爱国主义升温。
狭隘民族主义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捍卫本国的利益,可是路径或者手段不合适,片面地表达了对民族的忠心与认同,同时也损害了其他民族的利益。
如果再引申的话,可能最终不利于本国利益的保护,适得其反,不禁令人惋惜。
因此,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火候,切忌陷入狭隘的爱国主义误区。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不仅仅是热爱祖国的辉煌成就,也包括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对无知与错误决策的检讨,对苦难与屈辱的缅怀,并且学会对他国和他国文化的尊重。
二、重陆轻海,海权意识淡薄
古代中国曾以高超的航海技术纵横四海,远涉重洋,在东亚甚至南亚海域保持着海权优势。
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自秦统一直至鸦片战争前的两千多年,重陆轻海的历史思维已成惯性。
在海权竞争最激烈的近五个世纪里,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并最终退出海洋,近代中国的许多苦难和屈辱,皆因丧失海权而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少之又少,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几近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之中。
同时,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面临新的军事形势和新的安全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舰艇和飞机侵入中国领海和领空,“据报道,2010年海监总队记录下1303艘入侵外国船只和214架入侵飞机,而在2007年,此类事件总共只有110起。
”因此,在当今的国内外形势下,对高中生加强海洋国土教育和海权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前不久在高一和高二历史选修班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教师提问“我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教师再问“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有多大?”同学们几乎是一脸茫然……梁启超早在1903年的《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呼吁“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意”。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根据1994年开始实施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沿海国享有沿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主权权力。
“全球掀起了‘海洋国土’风暴,沿海国对每一寸海岸,每一个小岛都锱铢必较,因为那关联着可能数万倍的‘蓝色国土’!更何况那波涛浩渺的‘国土’之下,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或珍贵的矿藏……”目前,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近100万平方公里面临周边国家的蚕食和争夺。
如南沙群岛的范围内分布着230多个岛屿、沙洲、礁石以及暗滩。
但这里很多岛屿目前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非法占据,中国实际控制的南沙岛礁只有8座。
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海洋生存空间、海洋资源必不可少!
重新找回失去的海权,是我们这个虽是海洋大国但并非海洋强国的民族的梦想。
在高中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中,抛弃“重陆轻海”思想,加强“海权意识”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缺乏人文情怀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生,使我们的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
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大量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然而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情感的培养,流于形式,成为空话。
面对一届一届的学生,除了让他们记住了大量应付考试的历史知识之外,又让他们学会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又有多少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情怀?文化大革命的事实给了我们巨大的教训,那是一个只要阶级性不要人性的时代,夫妻反目,亲友成仇,邻居相恨……这就是阶级性给人带来的东西。
没有人性的垫底,阶级性会将人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当今网络时代,缺乏人文情怀的事例举不胜举。
网上曾出现有些女孩竟然骑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雕塑上拍照的图片,真是可恨可叹!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上,当教师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时,学生不禁叫好,殊不知美国原子弹的制造者为此而悔恨。
日本大地震后发生核泄漏,许多学生隔岸观火的心理表现非常明显,甚至不乏幸灾乐祸者。
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里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
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人文精神的具备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
全球化的发展使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恐怖活动、疾病传播、国际贩毒、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去合作协调,稍有不慎,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我们应将人文情怀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去。
没有人文情怀的爱国主义是一剂麻醉剂,更是一包毒药。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崛起与强大必然要面临外部世界的怀疑、批评甚至挑战,我们要使学生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情怀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