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战国时期的
●
刺绣织物
4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时期的帛画
4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4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刺绣: 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有以凤鸟和龙为主体、针法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的刺绣服装,线条流畅、
针法纯熟,构图讲究对称,配色力求协调。 五时服色:即四时迎气制度,不同节令穿不同色彩的服装、用不同色彩的旗帜(幡)。 东方青色、南方赤色、 西方白色、北方皂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引言 青铜工艺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染织工艺 玉石 琉璃工艺 结语
壹
第一节 引言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引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 、大转变的时代。
各国的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学 术领域,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这些都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在工艺美 术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都有较大 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造形优美、想象丰富的优 秀作品。
2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节 陶瓷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在出土的陶器上往往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这 是官方经营的产品。私家生产的陶器也大量发展,器物上刻有“綦 昌”“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
战国时期窑场在山西侯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浙江绍兴等地发 现很多,大概是陶瓷生产的集中地。从窑室规模和结构看,比以前有更 大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地点有湖北江陵、随县、云梦, 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四川成都,山西长治,河北平山,山东 临淄等。楚国是漆器的重要生产地区。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 以河南信阳、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最为重要。
3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二、造型与装饰:
1、扣,将器口、圈顶、圈足用金银片包、贴形成装饰。 2、漆绘,用彩色漆料描绘花纹于已髹漆胎上。 3、釉彩,用石绿、朱砂调桐油绘花纹于器胎上。 4、针刻,用针状工具刻划花纹于漆胎上。 装饰纹样: 几何纹样——菱形、杯纹、云纹、鸟头形几何纹、方连变体、点纹; 龙凤花草——云龙、云凤、云兽、龙凤; 写实纹样——猫、鱼、鹤、人物(仕女风俗、狩猎出行等); 神怪物象——神怪吞蛇、仙鹤啄食、赤豹捕枭等。
3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三、几何印纹硬陶
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战国时期的几 何印纹硬陶窑址已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由于这类硬陶在胎土中所含氧 化铝较高,需要经高温烧成,所以经常与原始青瓷同窑共烧。
3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四、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因它还未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所以亦称早期青瓷。这种陶瓷在商代即已形成,主要 产地是南方的浙江。在浙江绍兴富盛及萧山等地,已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绍兴战国墓曾出土这种陶瓷130多件,品种有罐、 鼎、盘、杯、盂、匝、碗、钵等,其中以杯、碗为最多。器物大多素面,仅饰简朴的波纹或栉齿纹,显然是用特制的工具刮划而 成的。同类产品在江苏无锡、湖南长沙等地的战国墓都有出土。长沙所出多为罐、盒,呈黄绿或褐色釉,但所烧似不及浙江的火 度充足。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二节:青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和商周相比,有着明显的 变化。
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 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 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这种装饰,采用模印的方法, 使之更为省工简便,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刻划和镶嵌的装饰。从 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在制 作上,又发展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铜器 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其技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3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种类丰富: 日常生活用器——鼎、盒、奁、盘、案、豆、耳杯、卮、钟、钫; 大件家具——几、床; 交通用具——车及各种车上附件; 乐器——鼓、瑟、鼓架、钟架; 兵 器——盾、弓、矛、箭的柄、杆、鞘; 丧葬用具——棺椁、灵床、雕花饰版、镇墓兽等。
3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盐铁论·散不足》 制作工艺:
雕木为胎:传统工艺,直接用木材雕刻成所需器物形态。 卷木成型:用木片卷成筒形,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用圆形平薄板用漆胶粘结合,还要再裱上麻布,然后髹漆完成。 夹纻成型:先以木或泥做成器胎,然后用麻布或帛和着漆灰若干层裹与内膜上,待干即将内膜撤出——脱胎,最后涂漆彩绘。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也有较复杂的 用器,其复杂的完 成是这一时期工艺 生产技术的结果— 失蜡法铸造。
盉:读音:[hé],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 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 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从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在制作上,又发展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 铜器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其技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 水平。
以后,制陶技术的提高和漆器的兴起,使青铜制品逐渐没落。 到战国以后,青铜器开始进入它的最后时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纹样内容: 各式云纹、龙凤纹,亦有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树鸟等纹样。 还有以优美的“鸟虫书”进行装饰。 或单独、或连续,或适应在一定形式中,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2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 铜镜
继鉴之后出现的鉴照具,一般为圆型,片状,也有方形、瓜棱形、瓦形等。正 面磨光用以鉴人,背面有钮用于系挂,还有各种装饰纹样。
21
纹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2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铜镜拓片
2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漆绘人形灯 战国中晚期 25
二、铜灯
战国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铜器新品种,形式种类有:高足 灯、雁足灯、盒灯、行灯、牛形灯、羊形灯、鹿形灯、人物形灯等。
可分为三大类:1、人物 2、动物 3、其他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漆绘人形灯 战国中晚期 2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三、铜剑
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造,以吴越地区最为有名。铜剑的造形十分优美, 剑身和剑柄的比例、圆首、双箍,都处理得十分恰当。在工艺上已掌握了较 高的科学技术,金属表面镀铬,以免青铜氧化而腐蚀。因此,一些出土的春 秋战国时期的剑,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埋藏,仍能光泽闪烁,锋利如新,反映 了当时卓越的冶金水平。装饰方面,剑身常自带清晰暗纹,剑格镶嵌绿松石、 玻璃等。铭文常用错金银,如越王勾践铜剑上有富于装饰性的鸟篆文,十分 精美。
3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舞人动物纹锦,系三色锦。它用连续的波折状三角 形为骨架,点缀着对称的龙、凤、麒麟、舞蹈人等图案。 战国时期,舞蹈人图案在织锦上出现,这还是首见。舞 蹈人高举双袖,做舞动的姿态,腰间也有束带在随舞飘 动。纹样间还点缀以双菱纹、S 形纹等。这些都是战国 时期所流行的图案,舞人动物纹锦是一件华丽而富有特 色的染织珍品。
第七节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无论品种、制作、艺术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具有其自身 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 二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 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方式以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 四是从礼器向实用器物过渡。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 成套的 青铜餐具 山东 淄博出土
1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鍪,汉字,读音móu,是指古代打仗时戴的盔;又指古代的一种炊具,作用相当 于锅,青铜制或铁制,侈口束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流行于战国并沿用至汉 代早期。古代士兵带的胄与鍪相似,因此叫做“兜鍪”。
14
3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四节 漆器工艺
一、漆器生产《史记·老庄列传》载: “庄子……尝为漆园吏。”
民间漆器生产,征收“二十而五”的税。 “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
——《史记.货殖列传》 “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
—— 民间谚语
3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漆器制作
制作分工:素工、髹工、商工、金铜耳扣、黄金工、画工、雕工、清工……等。 精美制作:“富者银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舒纻器,金错蜀杯。”又载“一杯棬(quan 曲木做成的盂)用百人之力,一 屏风就万人之工。”“一文杯得铜杯十”。
壶形器是这一时 期常见的实用器型。
此壶从装饰内容 上看,十分丰富,有 采桑、狩猎、宴乐, 攻战,构图上采用横 向带状上下四层。
·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豆,也是实用 器。但这个错金豆 还体现着当时装饰 技法的新应用—— 金银错。
豆(拼音:dòu):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 古代的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食器。豆是一种盛肉或其他食 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铜或木制的,用 青铜制的,用作祭祀礼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单位。
2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暗纹陶
暗纹陶是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 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 出,所以称为暗纹陶。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二、彩绘陶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原始社会的彩陶是在陶胎 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 易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与方位神——四神一起使用。
4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四节 玉器 琉璃工艺
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人,动态优美,线条婉曲, 令人爱赏。故宫博物院所藏青玉大璧,圆径达 40 厘米。 这些都反映了战国时期玉器的突出成就
玉舞人
4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琉璃珠
4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罍(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 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 少,变得素雅。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战国嵌金豆
· 罍,是大件 盛器,与勺 相配使用。
铜镜原理:据《淮南子》记载:镜正面是玄锡(水银)做反光涂料,再用细毛呢 摩擦而成。“古人铸鉴(镜),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 面小。 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受人面凌霄,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大 小, 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宋·沈括《梦溪笔谈》
装饰内容:“山”字、夔纹、蟠螭纹、虎纹、“四神”、规矩纹、水波纹、连续水藻
1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失蜡法 青铜器铸造 使器型外观 日 趋 复 杂。
17
这时的 青 铜 鉴,已 不再作为重 要的鉴照用 具, 是 大 型 盛 器。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匏形器
取材上
与日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生活有关
典型的 失蜡法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亦有 光素无纹 崇尚洁净
19
《鹰首壶》 山东诸城 臧家庄出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装饰: 活泼写实,自有舒畅。雕塑式、通体刻铸阴阳文的装饰,被平面
刻画而成的纹饰所代替,更有通体鎏金,不饰刻画纹缕,以其金光灿 烂的色泽和造型本身的变化相协调取胜。
也有的附加镶嵌,锦上添花,富丽堂皇,充蕴着豪富气,但缺乏 豪壮气派。
1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取材于当时现实生活
3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38
战国漆奁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五节 染织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和民间纺织都有很大的发展 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山东及与其相
邻的地区是生产中心。丝织实物在河南信阳、山东 临淄、湖南长沙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 以湖北最多,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1月在湖北江陵 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的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战国时期的
●
刺绣织物
4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时期的帛画
4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4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刺绣: 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有以凤鸟和龙为主体、针法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的刺绣服装,线条流畅、
针法纯熟,构图讲究对称,配色力求协调。 五时服色:即四时迎气制度,不同节令穿不同色彩的服装、用不同色彩的旗帜(幡)。 东方青色、南方赤色、 西方白色、北方皂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引言 青铜工艺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染织工艺 玉石 琉璃工艺 结语
壹
第一节 引言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一节 引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 、大转变的时代。
各国的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学 术领域,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这些都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在工艺美 术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都有较大 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造形优美、想象丰富的优 秀作品。
2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节 陶瓷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在出土的陶器上往往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这 是官方经营的产品。私家生产的陶器也大量发展,器物上刻有“綦 昌”“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
战国时期窑场在山西侯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浙江绍兴等地发 现很多,大概是陶瓷生产的集中地。从窑室规模和结构看,比以前有更 大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地点有湖北江陵、随县、云梦, 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四川成都,山西长治,河北平山,山东 临淄等。楚国是漆器的重要生产地区。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 以河南信阳、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最为重要。
3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二、造型与装饰:
1、扣,将器口、圈顶、圈足用金银片包、贴形成装饰。 2、漆绘,用彩色漆料描绘花纹于已髹漆胎上。 3、釉彩,用石绿、朱砂调桐油绘花纹于器胎上。 4、针刻,用针状工具刻划花纹于漆胎上。 装饰纹样: 几何纹样——菱形、杯纹、云纹、鸟头形几何纹、方连变体、点纹; 龙凤花草——云龙、云凤、云兽、龙凤; 写实纹样——猫、鱼、鹤、人物(仕女风俗、狩猎出行等); 神怪物象——神怪吞蛇、仙鹤啄食、赤豹捕枭等。
3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三、几何印纹硬陶
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战国时期的几 何印纹硬陶窑址已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由于这类硬陶在胎土中所含氧 化铝较高,需要经高温烧成,所以经常与原始青瓷同窑共烧。
3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四、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因它还未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所以亦称早期青瓷。这种陶瓷在商代即已形成,主要 产地是南方的浙江。在浙江绍兴富盛及萧山等地,已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绍兴战国墓曾出土这种陶瓷130多件,品种有罐、 鼎、盘、杯、盂、匝、碗、钵等,其中以杯、碗为最多。器物大多素面,仅饰简朴的波纹或栉齿纹,显然是用特制的工具刮划而 成的。同类产品在江苏无锡、湖南长沙等地的战国墓都有出土。长沙所出多为罐、盒,呈黄绿或褐色釉,但所烧似不及浙江的火 度充足。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二节:青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和商周相比,有着明显的 变化。
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 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 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这种装饰,采用模印的方法, 使之更为省工简便,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刻划和镶嵌的装饰。从 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在制 作上,又发展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铜器 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其技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3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种类丰富: 日常生活用器——鼎、盒、奁、盘、案、豆、耳杯、卮、钟、钫; 大件家具——几、床; 交通用具——车及各种车上附件; 乐器——鼓、瑟、鼓架、钟架; 兵 器——盾、弓、矛、箭的柄、杆、鞘; 丧葬用具——棺椁、灵床、雕花饰版、镇墓兽等。
3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盐铁论·散不足》 制作工艺:
雕木为胎:传统工艺,直接用木材雕刻成所需器物形态。 卷木成型:用木片卷成筒形,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用圆形平薄板用漆胶粘结合,还要再裱上麻布,然后髹漆完成。 夹纻成型:先以木或泥做成器胎,然后用麻布或帛和着漆灰若干层裹与内膜上,待干即将内膜撤出——脱胎,最后涂漆彩绘。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也有较复杂的 用器,其复杂的完 成是这一时期工艺 生产技术的结果— 失蜡法铸造。
盉:读音:[hé],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 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 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从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在制作上,又发展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 铜器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其技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 水平。
以后,制陶技术的提高和漆器的兴起,使青铜制品逐渐没落。 到战国以后,青铜器开始进入它的最后时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纹样内容: 各式云纹、龙凤纹,亦有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树鸟等纹样。 还有以优美的“鸟虫书”进行装饰。 或单独、或连续,或适应在一定形式中,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2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 铜镜
继鉴之后出现的鉴照具,一般为圆型,片状,也有方形、瓜棱形、瓦形等。正 面磨光用以鉴人,背面有钮用于系挂,还有各种装饰纹样。
21
纹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2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铜镜拓片
2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漆绘人形灯 战国中晚期 25
二、铜灯
战国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铜器新品种,形式种类有:高足 灯、雁足灯、盒灯、行灯、牛形灯、羊形灯、鹿形灯、人物形灯等。
可分为三大类:1、人物 2、动物 3、其他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漆绘人形灯 战国中晚期 2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三、铜剑
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造,以吴越地区最为有名。铜剑的造形十分优美, 剑身和剑柄的比例、圆首、双箍,都处理得十分恰当。在工艺上已掌握了较 高的科学技术,金属表面镀铬,以免青铜氧化而腐蚀。因此,一些出土的春 秋战国时期的剑,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埋藏,仍能光泽闪烁,锋利如新,反映 了当时卓越的冶金水平。装饰方面,剑身常自带清晰暗纹,剑格镶嵌绿松石、 玻璃等。铭文常用错金银,如越王勾践铜剑上有富于装饰性的鸟篆文,十分 精美。
3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舞人动物纹锦,系三色锦。它用连续的波折状三角 形为骨架,点缀着对称的龙、凤、麒麟、舞蹈人等图案。 战国时期,舞蹈人图案在织锦上出现,这还是首见。舞 蹈人高举双袖,做舞动的姿态,腰间也有束带在随舞飘 动。纹样间还点缀以双菱纹、S 形纹等。这些都是战国 时期所流行的图案,舞人动物纹锦是一件华丽而富有特 色的染织珍品。
第七节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无论品种、制作、艺术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具有其自身 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 二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 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方式以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 四是从礼器向实用器物过渡。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战国 成套的 青铜餐具 山东 淄博出土
1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鍪,汉字,读音móu,是指古代打仗时戴的盔;又指古代的一种炊具,作用相当 于锅,青铜制或铁制,侈口束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流行于战国并沿用至汉 代早期。古代士兵带的胄与鍪相似,因此叫做“兜鍪”。
14
3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四节 漆器工艺
一、漆器生产《史记·老庄列传》载: “庄子……尝为漆园吏。”
民间漆器生产,征收“二十而五”的税。 “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
——《史记.货殖列传》 “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
—— 民间谚语
3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漆器制作
制作分工:素工、髹工、商工、金铜耳扣、黄金工、画工、雕工、清工……等。 精美制作:“富者银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舒纻器,金错蜀杯。”又载“一杯棬(quan 曲木做成的盂)用百人之力,一 屏风就万人之工。”“一文杯得铜杯十”。
壶形器是这一时 期常见的实用器型。
此壶从装饰内容 上看,十分丰富,有 采桑、狩猎、宴乐, 攻战,构图上采用横 向带状上下四层。
·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豆,也是实用 器。但这个错金豆 还体现着当时装饰 技法的新应用—— 金银错。
豆(拼音:dòu):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 古代的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食器。豆是一种盛肉或其他食 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铜或木制的,用 青铜制的,用作祭祀礼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单位。
2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一、暗纹陶
暗纹陶是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 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 出,所以称为暗纹陶。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二、彩绘陶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原始社会的彩陶是在陶胎 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 易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与方位神——四神一起使用。
4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四节 玉器 琉璃工艺
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人,动态优美,线条婉曲, 令人爱赏。故宫博物院所藏青玉大璧,圆径达 40 厘米。 这些都反映了战国时期玉器的突出成就
玉舞人
4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琉璃珠
4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罍(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 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 少,变得素雅。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战国嵌金豆
· 罍,是大件 盛器,与勺 相配使用。
铜镜原理:据《淮南子》记载:镜正面是玄锡(水银)做反光涂料,再用细毛呢 摩擦而成。“古人铸鉴(镜),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 面小。 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受人面凌霄,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大 小, 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宋·沈括《梦溪笔谈》
装饰内容:“山”字、夔纹、蟠螭纹、虎纹、“四神”、规矩纹、水波纹、连续水藻
16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失蜡法 青铜器铸造 使器型外观 日 趋 复 杂。
17
这时的 青 铜 鉴,已 不再作为重 要的鉴照用 具, 是 大 型 盛 器。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匏形器
取材上
与日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生活有关
典型的 失蜡法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亦有 光素无纹 崇尚洁净
19
《鹰首壶》 山东诸城 臧家庄出土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装饰: 活泼写实,自有舒畅。雕塑式、通体刻铸阴阳文的装饰,被平面
刻画而成的纹饰所代替,更有通体鎏金,不饰刻画纹缕,以其金光灿 烂的色泽和造型本身的变化相协调取胜。
也有的附加镶嵌,锦上添花,富丽堂皇,充蕴着豪富气,但缺乏 豪壮气派。
1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取材于当时现实生活
3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38
战国漆奁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第五节 染织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和民间纺织都有很大的发展 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山东及与其相
邻的地区是生产中心。丝织实物在河南信阳、山东 临淄、湖南长沙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 以湖北最多,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1月在湖北江陵 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的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