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篇幅较长,特别是对话较多。
怎样使学生学得明白又不显得拖沓?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把对话列了出来,让学生读熟。
这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
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
课前,我让学生学青蛙跳楼梯的台阶。
刚开始学生很起劲,但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
有了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做热心的小松鼠,并变换着花样说一些鼓励的话,小朋友们在我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寓教于乐,亲历登山,感受真切。
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
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另外在教学完后,我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口语训练,如:说说“青蛙失望的样子,你有失望的时候吗?”“小青蛙终于实现了看海的愿望,此时此刻,小青蛙会对帮助过它的小松鼠说些什么呢?小松鼠又会怎样夸小青蛙呢?小青蛙对自己又会说什么呢?”这样,不仅降低了理解的
难度,而且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生活的经验运用于课堂,加深了学生的体验,碰撞了学生的心灵,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启发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如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时,课文中说“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饿了,找几个野果充饥;热了,到大树下乘一会凉;冷了,互相拥抱取暖;腿不小心被树枝擦伤了,咬紧牙坚持住;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上跳”……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得到发展,在说话中得到感悟。
因此,当课文学完后,我请学生谈谈你们喜欢故事中的'谁?大家谈得有声有色,煞有味道!有的说:“我喜欢松鼠,它帮助小青蛙实现了看海的愿望,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
”有的说:“我喜欢青蛙,它不怕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
”有的说:“我喜欢青蛙,因为它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以后我做什么事情也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
”……至于苍鹰,没人主动提及喜欢。
我说:“苍鹰及时给青蛙指点,告诉它怎么样看到大海,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不成功,就是没有人给我们指点方向。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想,学生能说到这些,一定是对文本有了深刻体会,自身也受到了教育,我为师者也就满足了。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一.以读为主是为课堂教学的谱写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总之以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小青蛙的心情变化,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及情感。
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促进言语表达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
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
课前我带学生去跳了台阶,课上我让孩子进行想象“如果你是小青蛙,一级一级不断向上跳有什么感受?”学生很热情的参与,不断的回答中,可知学生已经获得了初步体验。
2、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大海,我让学生搜索一些优美的词或句,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大海。
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新闻发布会”这个环节,让小朋友做小记者来采访小青蛙。
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得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涵义,并且我还总结了一些名言送给孩子们,帮助他们积累。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4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
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
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
”“难。
”“不难。
”““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
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
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
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
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
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
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
入情入境了。
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
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
“我终于梦想成真了。
”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
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
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
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
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5
《青蛙观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1)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2)本课我还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
课前,我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设计了“青蛙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跳学校教学楼的台阶。
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在二楼就停下来跳不动了。
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
这样,上课时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学生们有的说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的说想吐,还有的说脚好痛好酸。
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3)我还让学生表演感受情境。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
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
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3、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6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
课文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事。
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课文言近意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小朋友知道了青蛙得看海的全过程,可是,又有多少个能深切体会到青蛙的`刻苦和努力呢?我利用活动课,安排学生从教学楼一楼跳到五楼,两人一组。
两人一组,在前面跳的一个扮松鼠,跟在后面跳的就是青蛙了。
小朋友们戴着自制的头饰,兴致勃勃地跳了。
刚开始还兴高采烈,你追我赶,渐渐地,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学一学青蛙,累了在草丛中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自带的水,终于到达楼顶了,小朋友们欢呼雀跃。
我在楼底一挥手,他们鱼贯而下,直接进教室坐好。
我总结到:青蛙要跳上一座高山,是教学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高,它力气又这么小可想而知了。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7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一只青蛙,很希望能够去看看大海。
在松鼠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它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明白,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深受启发:如果说青蛙就相当于我们的学生的话,那么松鼠不就是我们这些做老师吗?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学习松鼠老师的什么呢?
一、走进心灵,取得信任
信任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因此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好自己松鼠老师的工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地信任鼓励学生。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适当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难度适宜,建立信心
在__中,松鼠的话无疑唤醒了青蛙心中沉睡的信念,点燃了青蛙心中待燃的火把,增强了它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向青蛙老师学习。
三、多媒体辅助,激发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依靠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出示各种图片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8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上有篇课文《青蛙看海》,故事很简短,其文如下: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苍鹰对它说:“只要等上前面的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是啊,这山是太高了。
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大海呢?”苍鹰说完就展翅飞走了。
青蛙很失望。
这时,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吗?”“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
“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上去。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松鼠说。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
点山泉水。
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
__隐喻为一种高境界的为师之道,童话中的青蛙就像我们的学生,想翻越学习道路上的障碍——高山,去领略知识大海的美景,而苍鹰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师。
苍鹰作为老师,青蛙学生问,苍鹰仅平实的语言“传道”——登上山方能看海,对于小小青蛙来说无有力的翅膀、善跑的长腿,畏难是一定的,而苍鹰“解惑”时却归因为学生无能难以登山,而后展翅而去。
显然,像苍鹰这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关爱学生,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不注重方法指导的老师,早已不合时宜,与其说是学生的无能,不如说是老师的平庸。
而松鼠老师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对于小青蛙意味着什么,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自信,设计学生青蛙的“最近发展区”,让其“跳一跳,够得着”,整个过程老师与学生同行,同甘共苦,领略美景,共同成长。
反思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学生已失去越来越多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他们往往孤独艰难地走在求学的路上,肩负着老师抛给他们的知识背囊,稍有松懈,便会引来老师的随意的指责与说教,而后将责任推给学生,与苍鹰何异?我们应像小松鼠那样作教师,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注重过程的引导与引领,让学生欣然、易然、乐然“达到山顶去看海”。
后记:“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把教育当作我们的事业,用追求卓越的心,用善于思考的大脑,用独到的眼光,去阅读文字、阅读生活,
总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启迪,更新我们的观念,优化我们的行为,让我们一点点接近教育的真谛。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9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
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教学中,我认为让学生直接体验角色,这样能更好地体验到角色的内心。
因此,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学着“青蛙跳”,看谁先跳到教学楼的三层楼的台阶上。
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在二楼就停下来跳不动了。
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
这样,上课时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学生们有的说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的'说想吐,还有的说脚好痛好酸。
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
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
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
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欣赏课文、高山、海景、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投影片三张(鹰、两段话)头饰(青蛙、苍鹰、松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看动画度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吗?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二、欣赏课文课件
三、进入情境,倾情朗读
1、引导品读第1——3自然段。
(1)、过渡:青蛙一开始很想去看大海时,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难了。
(2)、自读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A、青蛙遇到困难了,别担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谁来了?苍鹰怎么告诉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
反复读。
点名读,指导(“喏”要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生练读,再点名读。
边读边表演做动作。
B、过渡:对于苍鹰来说,登上山顶太容易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却认为这山简直是——(太高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天哪,这么高的山!”)
·__指导看高山插图。
__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口吻,惊叹山的高,感受任务的艰巨。
假如你是这只青蛙,看了这么高的山,你怎么说?引导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C、过渡:说着,青蛙还——
“青蛙吸了口凉气……”
__指名表演“吸了口凉气”,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吸一口凉气?
(4)导读第三自然段:苍鹰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学生先独自扮演不同角色读第1——3自然段,再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相互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带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一评苍鹰、青蛙说话的语气是否到位。
2、品读第4——12自然段
(1)过渡:青蛙没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是苍鹰告诉它,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办呢?
(2)自读第4——11节,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谁帮助了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青蛙言语的体会。
见过青蛙跳吗?见过青蛙登山吗?试着做青蛙跳台阶的样子,跳一跳。
(4)分角色赛读松鼠与青蛙的对话。
小组练读、戴头饰读
说话:你说松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样跳到山顶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就这样……”
__你认为小青蛙怎样?
__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让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艰难,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
(6)经过这么艰辛的过程,最后他们终于——?课文怎么说的?
__读: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四、感悟内涵,表现美感
1、伴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启发说话: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将会看到什么?
·说话: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表演,集体评议。
说话:如果苍鹰看到了,它会说什么?
3、自由组合,分角色美读课文。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1以边读边表演感受情境。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
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
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
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
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觉得师生都做的不错。
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
2、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导读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认为自己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还望各位多提点建议。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1
在《青蛙看海》结尾处“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指导学生想象练说。
师:这时候,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看到这一望无边而又美丽的大海,它们心情怎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高兴地说:“大海真美啊!”
生:青蛙会兴奋地说:“这一望无边的大海真是太美丽了!比起我长期生活的那个湖真是大得多了!”
生:青蛙还会对松鼠说:“小松鼠,谢谢你。
如果不是你在身旁鼓励我的话,我就看不到这么美丽的大海了,就实现不了我要看看大海的梦想了!”小松鼠也会说:“不用谢。
有志者事竟成!”
师:是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愿大家都能像青蛙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吧!请你在课文最后的空白处写上你要说的话。
(学生动笔写话。
)
这种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的写话训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__最后想象青蛙和松鼠会说些什么,锻炼了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并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2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体悟内涵、发展语感的基本方法。
__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题材,很适合训练学生朗读。
教学时,首先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接着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学苍鹰、青蛙、松鼠的不同语气。
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交换想法,在此过程中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涵。
最后在分角色朗读,在边读边演中内化语言。
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末。
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教学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不够长久,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运用各路感官积极地观察、感受课文叙述的一切,就会有更深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__的教学,除了借助优美的课件创设情境外,我还运用了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出高耸的山峰,密密麻麻的石阶,壮阔美丽的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情景中。
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戴自己做的青蛙、松鼠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更好的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坚持不懈地精神。
三、利用文本空白
__有多处地方留有空白,例如青蛙和小松鼠爬山的过程,再如爬上山顶后看到的大海情景等等,我把这些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说话。